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侏罗系烃源岩评价
本文关键词: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侏罗系烃源岩评价
更多相关文章: 海拉尔盆地 乌尔逊-贝尔凹陷 侏罗系 烃源岩评价 资源量 有利区
【摘要】:海拉尔盆地是我国大型的含油气盆地,是我国东北部重要的油气潜力区。目前,海拉尔盆地已发现的工业油气藏主要集中在白垩系,作为中生界另一沉积层系的侏罗系,目前勘探程度均较低,认识程度不够。随着勘探工作的不断深入,地质认识的逐步深化,以及对后备资源迫切需求,海拉尔盆地侏罗系的勘探开始受到了重视。乌尔逊-贝尔凹陷是海拉尔盆地白垩系的主要勘探区,也是海拉尔盆地勘探程度最高的2个凹陷,有许多探井钻至白垩系之下地层,地震资料已覆盖了2个凹陷。白垩系之下存在沉积岩已被证实,这些钻井和地震为我们研究这套沉积岩的时代、分布、生油气潜力提供了重要的支撑。钻井和周边露头揭示海拉尔盆地侏罗系,岩性主要为泥岩、粉砂岩、砂岩、砂砾岩和极少量火山岩。根据钻井和地震资料推测乌尔逊-贝尔侏罗纪为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主要沉积类型有扇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浅湖和深湖半深湖沉积。利用现有的地震资料重新解释显示乌尔逊-贝尔凹陷侏罗系地层最厚可达800m,平均在350m左右,乌尔逊要比贝尔大一些。根据Pr/Ph和伽马蜡烷含量判断侏罗纪时水体为淡水、微咸水湖环境。沉积物中有机质丰度不高,有机质类型也偏腐殖型。通过对野外采样和岩心样品的地化分析上看,侏罗系地层烃源岩整体处于成熟到高成熟之间,这是油气生成与排烃最为有利的阶段,根据“A”/TOC和S_1+S_2/TOC厘定的生烃门限深度、排烃门限深度和生油高峰深度依次为1450m,2250m,2300m。采用体积类比法将乌尔逊-贝尔凹陷侏罗系与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侏罗系进行了类比,台北凹陷侏罗系勘探程已进行过多次资源评价,其资源量应较为确实。类比中扣除了台北凹陷煤系部分的资源贡献就泥岩的地化评价指标来看,二者在有机质丰度类型上较为接近,泥岩成熟度上乌尔逊-贝尔要更高一些,其它石油地质条件也具有较好的可比性,类比乌尔逊-贝尔凹陷的资源量,油0.51~0.76亿吨,天然气197~258亿立方。根据有机质的成熟度、暗色泥岩厚度、有机碳含量三者的匹配给出侏罗系有利区分布,有利勘探区分别在乌尔逊和贝尔凹陷的中部。
【关键词】:海拉尔盆地 乌尔逊-贝尔凹陷 侏罗系 烃源岩评价 资源量 有利区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1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前言9-12
- 0.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9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主要存在问题9-10
- 0.2.1 烃源岩评价研究现状9
- 0.2.2 海拉尔盆地研究现状9-10
- 0.2.3 主要存在的问题10
- 0.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10-11
- 0.4 开展的工作11-12
- 第一章 区域地质特征12-18
- 1.1 研究区地质概况12
- 1.2 构造特征12-13
- 1.3 盆地演化及沉积充填特征13-14
- 1.4 地层特征14-15
- 1.5 开发状况15-18
- 1.5.1 油气地质特征15-16
- 1.5.2 勘探开发历程16-17
- 1.5.3 勘探程度17-18
- 第二章 海拉尔盆地侏罗系烃源岩基本地球化学特征18-40
- 2.1 烃源岩的类型及沉积条件18-20
- 2.2 有机质丰度20-28
- 2.2.1 贝尔凹陷侏罗系源岩的有机质丰度21-25
- 2.2.2 乌尔逊凹陷侏罗系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25-28
- 2.3 有机质类型28-30
- 2.4 有机质成熟度及热演化特征30-34
- 2.5 侏罗系烃源岩中可溶有机质组成特征34-40
- 2.5.1 可溶有机质的族组成特征34-35
- 2.5.2 饱和烃色谱特征35
- 2.5.3 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35-40
- 第三章 海拉尔盆地侏罗系烃源岩的发育情况及分布特征40-54
- 3.1 乌尔逊-贝尔凹陷侏罗系烃源岩单井发育特征40-43
- 3.1.1 乌尔逊凹陷典型井分析40-41
- 3.1.2 贝尔凹陷典型井分析41-43
- 3.2 联井剖面分析43-52
- 3.2.1 乌尔逊凹陷联井剖面分析44-45
- 3.2.2 贝尔凹陷联井剖面分析45-52
- 3.3 各指标平面分布特征52-54
- 3.3.1 侏罗系烃源岩的有机碳平面分布特征52-53
- 3.3.2 有机质成熟度的Ro平面分布特征53-54
- 第四章 侏罗系潜力分析54-71
- 4.1 乌尔逊-贝尔烃源岩的分布55-57
- 4.1.1 暗色泥岩的统计55-56
- 4.1.2 暗色泥岩的分布56-57
- 4.2 刻度区的选定与介绍57-61
- 4.2.1 中国含油气盆地简介57-58
- 4.2.2 类比盆地选择吐哈盆地58
- 4.2.3 吐哈盆地区域地质特征58-59
- 4.2.4 吐哈盆地勘探程度59
- 4.2.5 吐哈盆地烃源岩分布59-60
- 4.2.6 烃源岩地化特征60
- 4.2.7 刻度区的选定60-61
- 4.3 类比依据61-67
- 4.3.1 储层62-65
- 4.3.2 盖层65-67
- 4.4 油气资源量预测67-68
- 4.5 油气有利分布区的预测68-71
- 结论71-72
- 参考文献72-75
- 致谢75-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玉巧;刘立;蒙启安;许岩;曲希玉;金仙梅;;海拉尔盆地与澳大利亚Bowen-Gunnedah-Sydney盆地系片钠铝石碳来源的比较研究[J];世界地质;2005年04期
2 陈守田,刘招君,刘杰烈;海拉尔盆地构造样式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5年01期
3 关开程;“海拉尔盆地扎赉诺尔群天然气形成研究”对盆地勘探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89年03期
4 刘树根,赵锡奎,罗志立,龙学明;内蒙古海拉尔盆地拉张史分析[J];成都地质学院学报;1992年01期
5 康贵安;海拉尔盆地寻找烟煤方向[J];中国煤田地质;1993年03期
6 刘树根,罗志立,赵锡奎,龙学明,王大赉,张尔华,李安峰;内蒙古海拉尔盆地演化研究[J];成都地质学院学报;1993年02期
7 徐衍彬,陈平,徐永成;海拉尔盆地碳钠铝石分布与油气的关系[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4年04期
8 徐衍彬,,冯子辉,要丹;海拉尔盆地二氧化碳气藏成因[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5年01期
9 康保东,段宏伟;海拉尔盆地铜钵庙组及其以下地层特征探讨[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5年S1期
10 孙彦达;张民志;;海拉尔盆地碳钠铝石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石油实验地质;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红旭;陈祖伊;郭华;王润红;;海拉尔盆地东缘早华力西期闪长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沈光政;王殿斌;张民志;于笠;张淑华;;海拉尔盆地柯绿泥石和钠板石的组合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A];2006年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彭威;;海拉尔盆地油气储层特征与成藏方式[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4 刘志宏;任延广;李春柏;柳行军;黄超义;;海拉尔盆地中新生代构造特征与演化[A];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板块作用过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金旭;管彦武;;吉黑—兴蒙地区岩石圈热结构[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李敏;王雪;周玉凯;迟焕远;;海拉尔盆地海参5井单井地球化学综合评价[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7 何建国;毛玉仙;李建中;姜山;马福森;;海拉尔盆地铀成矿环境分析[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8 陈守田;于洪金;;海拉尔盆地坡折带勘探前景[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张敏;刘利;黄勇军;;数理统计方法在海拉尔地区油水层识别中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孙永红;宋桂侠;;海拉尔盆地苏8井与霍3井原油成因特征[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云普 通讯员 全攀峰;海拉尔—塔木察格打响石油会战[N];中国石油报;2007年
2 通讯员 杨丽华 记者 韩杰;海拉尔别有洞天[N];中国石油报;2003年
3 特约记者 刘君启 通讯员 冯士平;海拉尔盆地首口水平井持续稳产[N];中国石油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陈金国 陈玉强 刘翔飞;海拉尔勘探突破说明了什么[N];中国石油报;2001年
5 通讯员 杨丽华 记者 韩杰;海拉尔盆地勘探开发取得新突破[N];中国石油报;2002年
6 姜斯雄 通讯员 高文波 迟续;海拉尔成为大庆又一勘探主战场[N];中国石油报;2004年
7 记者 张郁民;海拉尔探区成为大庆油田新亮点[N];中国化工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刘翔飞 本报通讯员 黄学;挑战传统实现跨越式突破[N];中国石油报;2001年
9 王铁山;海拉尔第一口煤层气井压裂告捷[N];黑龙江日报;2010年
10 通讯员 王利;“雪豹突击队”会战海塔[N];中国石油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万百;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储层特征及成藏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李彦兴;海拉尔盆地储层特征及开发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10年
3 张绍臣;海拉尔盆地构造特征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4 王国民;海拉尔盆地复杂油水层地化录井综合评价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
5 张帆;海拉尔盆地构造特征与构造演化[D];吉林大学;2007年
6 陈均亮;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构造特征与演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7 许岩;海拉尔盆地火山碎屑岩、含片钠铝石砂岩与普通砂岩的成岩作用及其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8 刘俊峰;海拉尔盆地复杂储层地震识别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9 吴海波;海拉尔盆地贝西北地区下白垩统储层预测与成藏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10 刘振宽;松辽盆地和海拉尔盆地裂缝储层地震预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雷;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侏罗系烃源岩评价[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2 董晶;海拉尔盆地及外围侏罗纪地层序列与盆地演化[D];吉林大学;2009年
3 陈雯雯;海拉尔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的关系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4 赵斌;海拉尔盆地形成机制与演化特征探讨[D];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
5 崔军平;海拉尔盆地热演化史与油气成藏史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6 秦秋寒;大庆探区海拉尔盆地轻质油储层综合判识评价方法[D];大庆石油学院;2004年
7 汪洪涛;海拉尔盆地复杂岩性测井识别方法研究及应用[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8 郝慧;海拉尔盆地红旗凹陷构造样式与演化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9 邢娅;海拉尔盆地呼和湖凹陷资源潜力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10 姜达贵;海拉尔油田低产井成因及治理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041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604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