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稠油井井口手工取样工艺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关键词:超稠油井井口手工取样工艺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超稠油区别于普通轻质原油的最主要特征便是高粘度和高密度。如今大多数油田所应用的取样器阀门一般采用常规手轮式闸板阀,其主体部分采用短管与井口管线连接,部分暴露在室外,当冬季气温在零下二、三十度时,取样器的出油口会凝固堵塞,堵塞程度较轻时会影响取样工作的进行,若情况恶劣,将会导致阀门被破坏,资源浪费。并且为了保护短管和不影响流体正常流动,管线内部的取样短管通常处于靠近管壁的位置,由于管壁处流体速度要低于中心位置,流体在流动的过程中油水分布不均匀,样品很难保证含水率的准确性。而含水率这个参数是油田生产中一个关键的指标,是否能够精准的测量,对于原油生产中一系列步骤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在研发新型超稠油取样器时大多通过增加保温层厚度或改善材料来进行防冻,通过改变短管在管道中的角度和深度来减小误差,不仅成本高而且效果有限。因此如何有效减小取样误差和科学防冻是超稠油取样器在设计研发过程中的重中之重。针对以上问题,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改良出一种新型球形阀旋转取样器,通过球形阀的旋转将管道中一段区域内的流体完整取出,有效减小取样误差,并且取样过程不影响管道正常运行,还可充分利用管道中流体的温度,避免发生冻堵现象。为验证该种取样器的可行性,本文通过数值模拟对球形阀旋转过程中的压力进行了安全性分析;并且揭示了温度、含水率、流体流速和取样器转速对取样误差的影响,给出了适用于该取样器的最佳范围,对该新型取样器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及推广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超稠油 取样器 取样误差 数值模拟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E34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6
- 创新点摘要6-10
- 第一章 绪论10-14
- 1.1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3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13-14
- 第二章 稠油基本特征及取样技术14-27
- 2.1 稠油概念14
- 2.2 超稠油分类标准14-16
- 2.2.1 国外超稠油分类标准15-16
- 2.2.2 中国超稠油分类标准16
- 2.3 稠油基本性质16-21
- 2.3.1 稠油的一般组成特征16-17
- 2.3.2 稠油的化学组成特征17-19
- 2.3.3 稠油的物理性质19-21
- 2.4 油品常用取样装置21-26
- 2.4.1 从储存容器中取样21-24
- 2.4.2 从管线中取样24-26
- 2.5 超稠油取样器的常见问题26-27
- 第三章 超稠油流体特性研究27-32
- 3.1 超稠油粘温关系实验27-29
- 3.1.1 实验装置27-28
- 3.1.2 实验过程28
- 3.1.3 实验结果28-29
- 3.2 超稠油界面张力研究29-32
- 3.2.1 温度、压力对界面张力的影响29-31
- 3.2.2 表(界)面张力的公式31-32
- 第四章 超稠油取样器设计方案32-37
- 4.1 取样器三维结构和工作原理32-33
- 4.2 取样器技术特点33-34
- 4.3 取样器计算模型34-36
- 4.3.1 手工取样模拟条件假定34
- 4.3.2 二维计算模型示意图34-35
- 4.3.3 三维计算模型示意图35-36
- 4.4 ICEM软件划分网格36-37
- 4.4.1 二维网格划分36
- 4.4.2 三维网格划分36-37
- 第五章 数值计算及结果分析37-67
- 5.1 多相流模型的选取37-39
- 5.1.1 多相流模型38
- 5.1.2 VOF模型的选取及计算原理38-39
- 5.2 湍流模型的选取39-41
- 5.2.1 湍流模型39
- 5.2.2 k-? 模型的选取及计算原理39-41
- 5.3 基本设置41
- 5.4 管道内油品的不同含水率对取样误差的影响41-46
- 5.4.1 参数设置41-42
- 5.4.2 油水分布图42-44
- 5.4.3 速度及湍动能分布44-45
- 5.4.4 误差率分析45-46
- 5.5 入口流速对取样误差的影响46-53
- 5.5.1 参数设置46
- 5.5.2 油水分布图46-49
- 5.5.3 速度及湍动能分布49-52
- 5.5.4 误差率分析52-53
- 5.6 不同温度对取样误差的影响53-59
- 5.6.1 参数设置53
- 5.6.2 油水分布图53-56
- 5.6.3 速度及湍动能分布56-58
- 5.6.4 取样误差分析58-59
- 5.7 取样器转速对取样误差的影响59-64
- 5.7.1 参数设置59
- 5.7.2 油水分布图及速度图59-62
- 5.7.3 速度及湍动能分布62-64
- 5.7.4 取样误差分析64
- 5.8 三维模型压力分析64-67
- 结论67-68
- 参考文献68-71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71-72
- 致谢72-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剑琴;;超稠油开发新理论新技术的突破[J];中国石油企业;2010年Z1期
2 王城镇;;生物醇油在超稠油开发中的应用[J];内江科技;2010年11期
3 许卫东;;超稠油燃烧技术探讨[J];科技风;2010年15期
4 雷光明;;油田超稠油地面作业技术措施的优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年17期
5 胡夙弘;辽河钻成一口超稠油水平井[J];石油钻采工艺;1997年05期
6 张连红,赵德智,曹祖宾;辽河超稠油减粘裂化工艺研究[J];抚顺石油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7 宁甲清,孟yN,李泽勤;超稠油脱水工艺试验研究[J];特种油气藏;2000年01期
8 张秋菊,马红,姜洪升,孙国权,宋跃华;生产决策系统在超稠油开发中的应用[J];特种油气藏;2000年S1期
9 修景涛,刘长东,郝喜顺,高志国,沈鸥;曙一区兴隆台油层超稠油开发成本变化趋势研究[J];特种油气藏;2000年S1期
10 李向良,李相远,杨军,闻红;单6东超稠油粘温及流变特征研究[J];油气采收率技术;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清方;赵守明;吴明铂;张凯;;胜利特超稠油低温裂解技术研究[A];山东石油学会稠油特稠油地面集输与处理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贾兆军;武继辉;黄振武;刘琳波;;单113块超稠油开采技术研究及应用[A];胜利南区稠油开采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3 武本成;朱建华;蒋昌启;;辽河超稠油脱水工艺技术的开发[A];第九届全国化学工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李伟;朱建华;;利用稠油降粘剂和环己烷水热裂解改质辽河超稠油[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6年
5 陈春茂;阎光绪;郭绍辉;李敏;;高浓度超稠油乳化污水预处理工艺与实践[A];第三届全国水处理化学品行业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军 特约记者 郭洪福;世界首条超稠油管道安全延伸[N];中国石油报;2005年
2 记者 唐云;辽河油田超稠油实现百万吨规模开采[N];中国石油报;2000年
3 郭影 周明涛 胡新正;一注多采技术为超稠油老区添活力[N];中国石油报;2005年
4 郑水平 房小丹;辽河油田超稠油开发添“利器”[N];中国工业报;2010年
5 崔宇琦;国内最大超稠油项目开发启动[N];中国工业报;2011年
6 刘军;辽河油田超稠油开采方式实现新突破[N];中国石油报;2004年
7 任厚毅;新技术融化特超稠油[N];中国石化报;2011年
8 记者 宋鹏 通讯员 王迎花;蒸汽入井“融化”浅层超稠油[N];中国石油报;2012年
9 倪潇风 田养林;深层超稠油开采获突破[N];中国石化报;2010年
10 刘宪广 通讯员 刘晓晖 沈骁;有望实现规模开采[N];中国石油报;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玉宽;塔河超稠油的脱水脱盐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6年
2 修丽群;超稠油井井口手工取样工艺影响因素分析[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3 张微;辽河油田超稠油管道增加输量方案[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4 邹小勇;滨南超稠油乳化降黏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3年
5 程玉桥;胜利油田单家寺油区稠油物理化学性质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6 高伟;超稠油废水处理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223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622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