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和顺地区煤层气储层2D3C地震预测

发布时间:2017-08-06 02:22

  本文关键词:和顺地区煤层气储层2D3C地震预测


  更多相关文章: 二维三分量 多波解释 纵横波联合反演 储层预测


【摘要】:近年来,煤层气等非常规能源的勘探得到迅速发展,需要解决的地质问题也日益复杂,如煤层厚度以及顶底板的岩性、裂缝发育和储层物性等。单一的常规纵波勘探技术越来越难以满足煤田勘探中小构造解释、岩性和含气性识别的精度要求,煤层气储层的地震勘探需要用到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目前多波多分量地震技术得到了各方面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油气勘探领域获得了很多成功的应用。与常规纵波勘探技术相比,多波技术可以同时提供地层的纵波与横波信息,在地层的精细描述上具有明显的优势。沁水盆地是在古生界基底上形成于华北地台内的一个二级构造单元,以近南北向的大型复式向斜构造为特征。和顺地区位于沁水煤田东缘北部,在该区部署了四条二维三分量地震测线,目的在于弄清地下的构造发育情况,并进行物性、岩性和含气性预测,评价三分量地震技术的适用性。研究目的层15号煤层位于太原组下部,煤层厚度在5.10~6.07m之间,顶底板岩性以泥岩和砂质泥岩为主,为全区稳定可采煤层。以和顺地区15号煤层为研究对象,结合地质、测井、钻井和2D3C地震资料,进行二维层位和构造解释。解释重点在于寻找并对比PP波与PS波剖面上不同的构造反射特征,利用PS波资料辅助解释PP波上发育的小断层和陷落柱等构造。多波对比构造解释应以PP波为主,PS波资料进行补充和验证。对比解释常规纵波和三分量纵波,发现二者在成像效果和解释结果上基本一致。在多波层位匹配的基础上,对15号煤层进行多波叠后联合反演,得到纵、横波阻抗、速度和密度数据体。结合反演结果和测井解释的孔渗关系,进行孔隙度和渗透率预测。15号煤层孔隙度以5%最为集中,渗透率主要在0.01~0.5mD之间,具有低孔低渗性。根据纵、横波传播特征差异,利用纵横波速度比和泊松比等反演参数进行煤层顶底板岩性和含气性预测。对15号煤层厚度和含气量进行定性和半定量估算,预测结果与测井解释和钻孔显示结果吻合较好。利用多分量地震技术进行构造解释和煤储层综合评价在和顺地区得到了较好的应用。
【关键词】:二维三分量 多波解释 纵横波联合反演 储层预测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13;P631.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引言10-17
  •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2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方法12-15
  • 1.3.1 研究内容12-13
  • 1.3.2 技术方法13-15
  • 1.4 主要完成工作量15-17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17-24
  • 2.1 工区地理位置17-18
  • 2.2 工区地表条件18-19
  • 2.3 干扰源分布情况19
  • 2.4 构造特征19-21
  • 2.5 地层特征21-24
  • 2.5.1 地层21
  • 2.5.2 煤层21-24
  • 第3章 多波联合解释与反演24-47
  • 3.1 多波层位解释24-28
  • 3.1.1 测井曲线处理24-25
  • 3.1.2 合成记录法标定层位25-28
  • 3.1.3 多波层位对比与匹配28
  • 3.2 多波构造解释28-43
  • 3.2.1 多波断层解释29-40
  • 3.2.2 陷落柱识别40
  • 3.2.3 P波与Z分量对比解释40-43
  • 3.3 多波联合叠后反演43-47
  • 3.3.1 多波联合反演方法43-45
  • 3.3.2 多波联合反演结果45-47
  • 第4章 煤层气储层预测47-61
  • 4.1 物性预测47-50
  • 4.1.1 孔隙度47-48
  • 4.1.2 渗透率48-50
  • 4.2 岩性预测50-53
  • 4.2.1 弹性参数50-51
  • 4.2.2 纵横波速度比51-52
  • 4.2.3 泊松比52-53
  • 4.3 煤层厚度53-55
  • 4.4 含气性55-61
  • 4.4.1 含气性识别55-57
  • 4.4.2 煤层气含量57-61
  • 第5章 结论61-63
  • 5.1 成果与认识61
  • 5.2 存在问题61-63
  • 致谢63-64
  • 参考文献64-69
  • 附录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忠勤;煤层气储层保护技术研究[J];中国煤田地质;2001年03期

2 韩保山;废弃矿井煤层气储层描述[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5年02期

3 郗宝华;;我国煤层气储层特点及主控地质因素[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4 张振华;孙晗森;乔伟刚;;煤层气储层特征及钻井液选择[J];中国煤层气;2011年02期

5 孔锐;张哨楠;;煤层气储层评价方法的选择[J];地质通报;2012年04期

6 王涛,黄文涛;江西省丰城矿区煤层气储层特征[J];江西地质;2001年02期

7 刘丽民;苏现波;李金海;;河南省煤层气储层压力特征及其形成机制[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9年05期

8 徐刚;杜文凤;冀超辉;;基于证据理论的煤层气储层评价方法[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0年04期

9 桑浩田;;煤层气储层异常压力形成机制研究[J];科技信息;2010年25期

10 李仰民;王生维;李梦溪;胡秋嘉;刘春春;;晋城无烟煤地区煤层气储层区域差异及不同区域特征[J];中国煤层气;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群;;国外煤层气储层数值模拟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A];中国煤炭资源现状与勘探开发利用技术进展及环境保护——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煤炭学会煤炭田地质专业委员会2004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2 林亮;黄晓明;赵玉峰;刘一楠;刘天授;;山西柳林地区煤层气储层特征[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2010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郭盛强;;煤体变形对煤层气储层比表面积影响的研究[A];2008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员争荣;钟玲文;张慧;雷崇利;;煤层气储层性能综合评价方法与应用[A];煤田地质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煤炭学会、中国地质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5 姚艳斌;刘大锰;刘志华;汤达祯;唐书恒;黄文辉;;煤层气储层综合评价要素与评价体系[A];2008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唐书恒;陈春琳;王爱国;蒋平生;;华北煤层气储层研究与评价[A];“九五”全国地质科技重要成果论文集[C];2000年

7 林亮;姚勇;黄晓明;;山西柳林地区煤层气储层孔渗发育特征研究[A];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黄科;万金彬;苗秀英;杨玲;赵建斌;王明方;;基于遗传算法的煤层多矿物测井评价方法[A];2013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9 石在虹;牛骏;柯文奇;;煤层气井储层井筒一体化数值模拟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六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A大会报告[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胡友林;沁端区块3~#煤层气储层损害机理及钻井液与完井液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张群;煤层气储层数值模拟模型及应用的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02年

3 黄兆辉;高阶煤层气储层测井评价方法及其关键问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4 乔磊;煤层气储层测井评价与产能预测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5 祁雪梅;煤层气储层地震属性响应特征及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2013年

6 蔡益栋;煤层气储层物性动态演化及对产能的影响[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培尧;煤层气储层多脉冲压裂开发机理及工艺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2 赵耀;煤层气储层密度测井环境校正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张瑞;煤层气储层的测井评价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4 代爽玲;和顺地区煤层气储层2D3C地震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5 郑军;煤层气储层敏感性实验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6 董维武;煤层气储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7 郭凯;低渗煤层气储层压裂参数优化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8 景兴鹏;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储层压力分布规律的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9 彭春洋;煤层气储层伤害评价技术研究[D];长江大学;2012年

10 付玉;煤层气储层数值模拟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本文编号:6279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6279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4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