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开发效果动态非均质特征评价方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油田开发效果动态非均质特征评价方法研究
【摘要】:目前常用的非均质评价方法很难全面客观地评价油田开发中后期的主要矛盾。针对该问题,基于洛伦茨理论,提出动态非均质概念,介绍动态非均质系数的计算原理和评价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渤海M油田实际生产测试数据计算与评价,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关键词】: 非均质性 水驱 洛伦茨曲线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子课题“海上油田丛式井网整体加密及综合调整油藏工程技术应用研究”(2011ZX05024-002-007)
【分类号】:TE35
【正文快照】: 非均质性评价是油田开发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其评价结果直接影响到开发方案制定、剩余油研究及调整措施设计等项工作。目前,油田非均质性研究工作主要侧重于静态参数,通过变异系数、突进系数、级差等参数进行表征[1-4]。对采用注水开发方式的多层砂岩油田而言,当进入开发中后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婷婷;王桂成;王媛媛;肖转;刘献文;;杏子川油田化子坪区长6储层宏观非均质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5期
2 A.D.Thomas;梁宇清;;矿浆管道运输试验的比例放大方法[J];国外金属矿选矿;1979年05期
3 于洪文;;油层平面非均质分布形态对开采动态的影响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2年02期
4 杨少春;王瑞丽;;不同开发时期砂岩油藏储层非均质三维模型特征[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年05期
5 杨争光;汤军;张云鹏;张凤博;李哲;吴雪超;范昌彬;;熵权法储层非均质定量评价方法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长8储层为例[J];地质学刊;2012年04期
6 刘吉余,尹万泉,吕靖;曙22块杜家台油层宏观非均质特征[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7 孙岿,吕世全,安丙学;海南3块储层非均质特征研究[J];特种油气藏;2003年06期
8 董桂玉,何幼斌,徐徽,彭寿昌,王宏伟,辛长静;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的几种表征方法[J];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5年S4期
9 杨敏;董伟;江喻;;储层沉积微相对非均质性影响的定量研究[J];断块油气田;2009年01期
10 卜范青;林承焰;张伟;;基于精细三维地质模型的储层非均质表征方法探讨[J];地质找矿论丛;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林承焰;董春梅;王延章;;中深层储层评价技术及其应用[A];中深层天然气勘探技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晨澜;合理划分层系 有效开发油层[N];中国石化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瞿剑;中石油的精彩答卷[N];科技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喜亭;非均质油藏的定量精细描述和剩余油挖潜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2 黄文芬;孤东七区西储层非均质表征及剩余油定量描述[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3 付志国;河流沉积储层砂体内部非均质表征[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4 葛新民;非均质碎屑岩储层孔隙结构表征及测井精细评价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年
5 马荣;华北平原含水层非均质性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常红;储层垂向非均质性对驱油效率的影响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2 路达;储层非均质单元的识别方法及其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3 王改云;胜坨油田三区东三段储层非均质模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4 杨敏;留416断块沙三上段低渗透油藏储层建模与非均质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5 蒋维红;杜229块兴隆台油层超稠油油藏储层非均质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6 王伦雨;中低渗透油层层间非均质性对提高采收率影响[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7 杨曦;基于单井示踪剂的地层非均质性解释方法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2年
8 郑洁;草4块沙二、三段油藏非均质性对稠油油藏开发的影响[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9 刘洁;辫状河储层非均质性及非均质概念模型的建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10 郭亚杰;杏南开发区外前缘相砂体沉积类型及非均质性描述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519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651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