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盐岩基质酸化酸蚀蚓孔生长模拟
本文关键词:碳酸盐岩基质酸化酸蚀蚓孔生长模拟
更多相关文章: 碳酸盐岩 基质酸化 酸蚀蚓孔 生长模拟 因素分析
【摘要】:在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开发过程中,基质酸化和酸压是其主要的改造和增产方式。酸压是将酸液挤入裂缝和地层,或交替挤入压裂液和酸,从而形成裂缝来提高地层的渗透性。而基质酸化主要应用在近井筒地带解堵,它通过产生深穿透酸蚀蚓孔,在井筒附近形成沟通原始地层的高导流通道,降低表皮系数,促进油气生产。在基质酸化中,蚓孔的生长及其形态的准确表征是碳酸盐岩基质酸化增产机理研究中的基础问题。从目前的研究现状看来,国内外学者虽尝试多种方法探索其变化规律,却均不能准确揭示酸蚀蚓孔的三维生长特征。此外,目前国内关于酸蚀蚓孔的大型物理模拟研究仍鲜见报道。因此,建立更加准确的酸蚀蚓孔生长模型对完善基质酸化增产机理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碳酸盐岩基质酸化酸蚀蚓孔形态表征及其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运用石油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反应工程、概率统计学、分形论等领域的知识和方法,分析酸液流动反应机理,综合考虑酸液注入条件、酸液性质、温度等影响因素,揭示酸蚀蚓孔产生及扩展的客观规律及其主控因素,取得了以下成果:(1)剖析了酸蚀蚓孔的形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论述了将宏观与微观影响因素结合,在较高尺度(井筒尺度)建立模型的必要性;(2)利用相似准则建立起物理模拟与工程参数之间的联系,研制了基于井筒尺度的大尺寸三维井筒酸蚀蚓孔物理模拟装置,完成了整体流程设计及装置测试,为进行井筒尺度的大型酸蚀蚓孔实验奠定了基础;(3)选择“突破孔隙体积倍数”、“主蚓孔直径”、“次生分支蚓孔数”、“分形维数”和“多重分形谱宽度”五个参数作为酸蚀蚓孔生长特征的分析指标;选取“酸液浓度”、“排量”、“温度”三个因素作为考察因素;采用正交设计方法安排并进行了三因素三水平九次线性岩芯流动实验,并结合CT三维重建及X光成像技术将酸蚀蚓孔生长特征参数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影响酸蚀蚓孔生长及其形态的主控因素,从而得出对现场酸化施工设计的启示;(4)采用VB.net编程语言编制了新的三维井筒尺度酸蚀蚓孔扩展模拟程序,模拟结果与物理模拟实验结果有较好的相似性和可比性。
【关键词】:碳酸盐岩 基质酸化 酸蚀蚓孔 生长模拟 因素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E357.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1章 绪论8-20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8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8-17
- 1.2.1 物理模拟方面研究动态9-12
- 1.2.2 数学模拟方面研究动态12-16
- 1.2.3 现阶段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16-17
- 1.3 论文研究路线及思路17-18
- 1.4 论文主要工作和创新点18-20
- 1.4.1 完成的工作内容18
- 1.4.2 论文的创新点18-20
- 第2章 蚓孔生长机理的经典认识20-26
- 2.1 酸岩反应机理20-21
- 2.2 酸蚀蚓孔生长的宏观影响因素21-22
- 2.3 酸蚀蚓孔生长的微观影响因素22-24
- 2.3.1 Peclet数22-23
- 2.3.2 Damkohler数23-24
- 2.4 研究尺度对结论的影响24-25
- 2.5 本章小结25-26
- 第3章 大尺寸物理模拟实验装置的研制26-34
- 3.1 相似准则的理论基础26-27
- 3.2 相似比尺的导出27-29
- 3.3 大尺寸物理模拟实验装置及整体流程设计29-31
- 3.4 大尺寸物理模拟配套测试31-32
- 3.4.1 “固井”效果测试31-32
- 3.4.2 低熔点合金性能测试32
- 3.5 本章小结32-34
- 第4章 酸蚀蚓孔物理模拟实验研究34-61
- 4.1 径向蚓孔扩展实验探索34-40
- 4.1.1 径向蚓孔扩展取模实验34-35
- 4.1.2 更改岩石类型再探索35-36
- 4.1.3 酸液循环方式的探索36-37
- 4.1.4 相对高渗岩芯的酸蚀蚓孔特征37-38
- 4.1.5 实验探索的小结与启示38-40
- 4.2 基于正交实验设计的线性岩芯流动实验40-60
- 4.2.1 线性岩芯酸化正交设计41-49
- 4.2.2 酸蚀蚓孔形态特征定性分析49-50
- 4.2.3 正交实验结果及各表征参数的影响因素定量分析50-59
- 4.2.4 室内实验对现场施工的启示59-60
- 4.3 本章小结60-61
- 第5章 三维酸蚀蚓孔计算机模拟61-67
- 5.1 软件设计的出发点及基本思路61-62
- 5.2 程序设计62-66
- 5.2.1 软件结构63
- 5.2.2 三维模型的构建63-65
- 5.2.3 模拟实例65-66
- 5.3 本章小结66-67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67-68
- 致谢68-69
- 参考文献69-74
- 附录1 大尺寸三维井筒酸蚀蚓孔物理模拟装置部件图74-77
- 附录2 岩芯流动实验分形维数求取77-79
- 附录3 多重分形谱与分形谱宽度求取79-8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8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虎权;卫平生;潘建国;孙东;王宏斌;;碳酸盐岩地震储层学[J];岩性油气藏;2010年02期
2 韩永刚;唐龙逊;熊驰愿;濮瑞;李平;陈述良;李永保;;化学-质量法碳酸盐岩定量分析技术及应用[J];录井工程;2011年04期
3 何金先;张晓丽;王兆夺;段毅;;铜仁地区陡山沱期盖帽碳酸盐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J];地质找矿论丛;2013年03期
4 李康中;华北碳酸盐岩油田采油工艺技术综述[J];石油钻采工艺;1980年01期
5 胡锦荣;;《碳酸盐岩成分定名尺》介绍[J];石油勘探与开发;1980年05期
6 游静裕;;关于华北碳酸盐岩油田的钻井技术问题[J];石油钻采工艺;1980年06期
7 余素玉;第二讲 近代碳酸盐岩分类特点[J];煤田地质与勘探;1982年06期
8 柏松章;碳酸盐岩油田开发中的能量接替[J];石油钻采工艺;1982年01期
9 秦荣章;;碳酸盐岩油田堵水工艺——美国堵水工艺的几个问题[J];石油钻采工艺;1983年05期
10 沙比尔;邓舜勤;;关于含铀碳酸盐岩的加工方法研究[J];核原料;197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阳兵;王世杰;罗光杰;;碳酸盐岩成土作用及其上覆土层成因的讨论[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2 卢耀如;张凤娥;;硫酸盐岩与碳酸盐岩复合岩溶发育机理与工程效应研究[A];喀斯特与环境地学——卢耀如院士80华诞祝寿论文选集[C];2011年
3 冯东;陈多福;苏正;刘芊;;海底天然气渗漏系统微生物作用及冷泉碳酸盐岩的特征[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吕修祥;金之钧;;碳酸盐岩油气田分布规律[A];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成果选编(1993—2003)[C];2003年
5 刘宝明;金庆焕;夏斌;;南中国海中新世碳酸盐岩的含油气意义[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6 夏宗清;颜丙宏;;碳酸盐岩漏层受控压力堵漏工艺的研究与实践[A];第十四届全国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郭宏伟;张研;宋建勇;李劲松;贾志坤;;基于有限元法的碳酸盐岩强散射介质数值模拟[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8 黄捍东;罗群;林娟华;刘洪昌;万云强;;碳酸盐岩岩性预测模型的建立与应用——以建南地区龙驹坝构造为例[A];中扬子及周缘油气成藏地质要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赵撼霆;吴时国;;东沙海区深水碳酸盐岩的发育与地震识别特征[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10 佟宏鹏;陈多福;;日喀则弧前盆地冷泉碳酸盐岩的沉积组构及碳同位素特征——我国古代甲烷冷泉的发现[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高向东 通讯员 秦丽娟 唐铭;科技“慧眼”洞悉碳酸盐岩[N];中国石油报;2012年
2 特约记者 高向东 付帅帅;成功破解碳酸盐岩“早衰”[N];中国石油报;2010年
3 记者 李东 苏华;塔里木成功破解碳酸盐岩“肠梗阻”[N];中国石油报;2011年
4 吴莉;塔里木油田碳酸盐岩原油产量逾千万吨[N];中国能源报;2014年
5 记者 李东 高向东;塔里木建成首个百万吨产能碳酸盐岩油田[N];中国石油报;2013年
6 通讯员 赵贝 陈利新;塔里木油田碳酸盐岩攻坚战展开[N];中国石油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高照;跨越式突破从哪里来[N];中国石油报;2014年
8 记者 马永;碳酸盐岩物探技术走进塔里木[N];中国石油报;2010年
9 魏艳;技术创新破解世界级难题[N];中国矿业报;2011年
10 记者 高向东 通讯员 裴新强;塔里木油田创先争优 党员攻坚成主力[N];中国石油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伶;滨里海盆地东缘复杂碳酸盐岩微裂缝储层测井评价技术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2 胡晓兰;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颗粒滩沉积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3 周刚;塔南碳酸盐岩裂缝型储层地震综合预测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4 吴其林;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碳酸盐岩礁滩储层特征及预测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5 何德涛;古亚洲洋俯冲引起的壳—幔作用与沉积碳酸盐岩地幔再循环[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6 赵彦彦;皖南新元古界蓝田组碳酸盐岩沉积地球化学[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7 周琦;黔东新元古代南华纪早期冷泉碳酸盐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锰矿的控矿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2008年
8 邓兴梁;塔里木盆地塔中油气田碳酸盐岩油气地质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9 何健;碳酸盐岩气藏损害描述及应用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10 司马立强;碳酸盐岩缝—洞性储层测井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倩;裂缝性碳酸盐岩储气库注采渗流规律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15年
2 黄晓峰;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惠州地区珠江组碳酸盐岩下段沉积微相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3 鲁杰;高石梯震旦系碳酸盐岩气藏开发机理模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4 黄涛;TL15区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注水开发技术政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5 阮玉龙;硅酸盐矿物—微生物—有机肥料在岩溶山地土壤中的利用及其环境效应[D];贵州大学;2015年
6 张浩;藏南岗巴地区冷泉碳酸盐岩的生物地层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7 邹艳娥;广西碧水岩流域岩石化学风化过程的碳汇效应[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8 吴燕芹;西藏日喀则地区冷泉碳酸盐岩综合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9 李英雷;宜宾地区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碳酸盐岩微相与生物演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10 李华;碳酸盐岩油气储层测井评价[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6754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675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