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热作用对原油正构烷烃碳同位素特征的影响——以塔里木盆地为例
本文关键词:异常热作用对原油正构烷烃碳同位素特征的影响——以塔里木盆地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塔里木盆地 正构烷烃 碳同位素 异常热作用 油-源对比 地幔柱 次生改造作用
【摘要】:原油正构烷烃碳同位素曲线特征分析是油-油、油-源对比的重要手段,研究发现,正构烷烃碳同位素曲线会受多种次生作用的改造而改变原始面貌。二叠纪发生的地幔柱事件不仅改造了塔里木盆地早期油气的储集条件,伴随的异常热作用对油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和物理-化学性质也产生了较大影响。通过寻找TZ421井、TD2井、ZS1(ZS1c)井、TZ62井等受异常热作用改造的证据以及分析其原油正构烷烃碳同位素曲线的变化,发现原油正构烷烃碳同位素曲线特征记录了塔里木盆地存在的多种类型的异常热事件,反映了原油原始碳同位素特征经历的改造。通过分析异常热作用改造的正构烷烃碳同位素曲线特征,将其划分为3种类型,分别反映了热液和岩浆热作用、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以及热蚀变作用对正构烷烃碳同位素特征产生的差异性改造,揭示了不同类型异常热作用对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分馏的影响。正构烷烃碳同位素曲线特征在作为塔里木海相原油端元油划分的依据时还需谨慎考虑。
【作者单位】: 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石油地质实验研究中心;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正构烷烃 碳同位素 异常热作用 油-源对比 地幔柱 次生改造作用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73062)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8ZX05007-001)
【分类号】:P618.13;P597
【正文快照】: 原油中的正构烷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原油的演化特征。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文献[1]就将原油中有机分子化合物的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应用于油-源对比研究,正构烷烃的碳同位素特征可用于鉴别混合油[2-3],区分“煤成油”或“非煤成油”[4]。文献[5]利用正构烷烃的单体碳、氢同位素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季东;关平;肖玉雄;廖永胜;;原油极性分离法及其对解释原油碳同位素特征的作用[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7年03期
2 王东良;马成华;李剑;李志生;张英;王义凤;李谨;;取样装置对天然气碳同位素检测结果的影响[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0年02期
3 孙春叶;毛治超;;国产碳同位素标样的稳定性实验分析[J];科技风;2012年19期
4 W.J.Stahl;李明喜;;烃类勘查中的碳同位素方法[J];国外地质勘探技术;1982年11期
5 程伟基;碳同位素与矿物成因[J];地质地球化学;1982年03期
6 林立青,陈宗义,万惠琴,徐爱萍,凌佑纯;菜园子菱铁矿床氢、氧、碳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贵州地质;1986年03期
7 Aymon Baud ,冯庆来;碳同位素在二叠——三叠纪界线上对集群绝灭和沉积事件的反应[J];地质科技情报;1987年04期
8 刘本立,陈成业,莫志超;氧、碳同位素应用于找矿的初步实践[J];物探与化探;1988年05期
9 赵孟军,黄第藩;初论原油单体烃系列碳同位素分布特征与生油环境之间的关系[J];地球化学;1995年03期
10 段毅,马兰华;生物标志化合物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的几个相关问题[J];地球科学进展;199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传明;;华南埃迪卡拉纪碳同位素变化的古环境意义[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李中平;李立武;陶明信;杜丽;曹春辉;王广;徐义;;特定化合物碳同位素分析系统中的氧化反应装置的研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届)学术论文汇编——离退休和其他部门[C];2013年
3 关平;王玉斌;;四川西部沉积物中饱和烃单体烃碳同位素研究及其环境意义[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4 廖永胜;李钜源;李祥臣;卫英杰;王宝山;曹智;陶军明;;生化模拟和高温合成模拟生成烃气的碳同位素分馏探讨[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5 李钜源;卫英杰;李祥臣;王宝山;曹智;;原油及岩石可溶有机质单体烃碳同位素分析的影响因素[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曹长群;王伟;沈树忠;郑全锋;;二叠纪-三叠纪过渡期不同沉积相区的无机碳同位素表现和地质意义[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把立强;李广友;;凝析油轻烃单体碳同位素分析及应用[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8 廖永胜;李钜源;李祥臣;卫英杰;王宝山;陶军明;;油气氢、碳同位素分馏的研究[A];同位素地质新进展:技术、方法、理论与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9 李广友;把立强;王勤;;现代藻类及泥炭热模拟产物的碳同位素特征[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10 上官志冠;赵慈平;高玲;;中国活动火山区甲烷的碳同位素研究[A];火山作用与地球层圈演化——全国第四次火山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华义;史前“蘑菇”高达6米以上,有科学家认为是树[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2 记者 董映璧;地球3亿年前曾发生过大规模温室效应[N];科技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于志强;地质卟啉碳同位素及结构研究[D];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0年
2 于志强;地质卟啉碳同位素及结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0年
3 帅燕华;天然气组分及碳同位素动力学研究与地质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涂s,
本文编号:7043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704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