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川西北栖霞组沉积相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3 02:29

  本文关键词:川西北栖霞组沉积相特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碳酸盐台地 台地边缘 缓斜坡 盆地相 栖霞组 川西北


【摘要】:本论文以四川盆地西北地区二叠系栖霞组碳酸盐岩为研究对象,深化四川盆地西北地区二叠系栖霞组的沉积体系,为进一步在四川西北地区栖霞组中寻找更有利勘探区的沉积相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本次通过研究,取得主要成果如下:(1)厘定了川西北地区中二叠统地层划分方案,并进行了地层厚度对比。根据野外剖面观察、钻井岩心描述,结合测井和地震资料,识别出研究区栖霞组为碳酸盐台地沉积体系,进一步划分为开阔台地、台地边缘、前缘缓斜坡及盆地4个亚相及多个微相类型。通过联井沉积相剖面对比和纵向演化分析,建立了该地区“缓斜坡镶边台地”沉积模式,(2)川西北地区栖霞组一段地层厚度分布呈南北两端较厚,东西两侧和中部较薄,最大厚度出现在竹园坝一带,厚达80余米;高川-马角坝-杨家岩以西和巴中市-鹿渡坝以东地区厚度较薄,小于40m,其它地区厚度介于40-60m之间。(3)栖霞组二段地层厚度变化较大,研究区中部往北较厚,东西两侧和南部较薄。最大厚度仍出现在竹园坝一带超过120m,曾家以北地区厚度次之80m;龙门山断裂以西和南江-旺苍以东地区厚度㩳40m,其它地区仍40-60m。(4)栖霞组沉积早期,川西北地区主体为开阔台地沉积环境,主体位于高川-天井山-南部以南广大地区以及米仓山前缘地带;台地边缘位于广元朝天-剑阁上寺-江油含增一带以及旺苍双汇-巴中一带展布,台缘滩体的核部分布在杨家岩-上寺、含增-高川和双汇-龙17井一线,研究区西北平武、青川和东北部鹿渡坝-南江等地区为深水前缘缓斜坡和盆地相。(5)栖霞中-晚期,研究区内主体沉积与早期基本一致,只是由于受龙门古断裂上升盘边缘影响,导致海平面下降,水体浅,大量的生物碎屑堆集,并出现白云化,台缘滩体的核部面积和厚度明显加大,形成较有利油气成藏的储集体。
【关键词】:碳酸盐台地 台地边缘 缓斜坡 盆地相 栖霞组 川西北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1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1章 前言8-17
  • 1.1 论文选题来源8
  •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8-10
  • 1.3 研究现状10-15
  • 1.3.1 国内沉积相研究现状11-13
  • 1.3.2 研究区栖霞组沉积相研究现状13-15
  • 1.4 研究方法、内容和技术路线15-16
  • 1.4.1 研究方法和内容15
  • 1.4.2 技术路线15-16
  • 1.5 完成工作量16-17
  • 第2章 地质概况17-21
  • 2.1 研究区位置17
  • 2.2 区域构造特征17-19
  • 2.3 地层特征19-21
  • 第3章 沉积相特征21-31
  • 3.1 沉积相标志21-26
  • 3.1.1 岩石学标志21-22
  • 3.1.2 古生物标志22-23
  • 3.1.3 测井相标志23-24
  • 3.1.4 地震相标志24-26
  • 3.2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26-31
  • 3.2.1 沉积相类型划分26
  • 3.2.2 沉积相特征26-31
  • 第4章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及演化序列31-47
  • 4.1 单井相分析31-40
  • 4.2 沉积相模式40
  • 4.3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40-44
  • 4.4 沉积相平面展布演化序列44-47
  • 结论47-48
  • 致谢48-49
  • 参考文献49-53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建华;南京地区栖霞组的界线和化石分带[J];地层学杂志;1978年01期

2 周建平;张遴信;;南京栖霞山栖霞组的(竹蜓)[J];古生物学报;1984年06期

3 王建华,唐毅;浙江桐庐冷坞栖霞组(竹蜓)类[J];微体古生物学报;1986年01期

4 王云慧;陈华成;;安徽南部栖霞组的(竹蜓)、珊瑚化石分带[J];中国区域地质;1987年04期

5 颜佳新;;论华南栖霞组中的菊花石[J];岩相古地理;1992年01期

6 王德文;程广芬;;宁镇山脉孔山地区栖霞组底部之新观察[J];地质论评;1963年03期

7 龙家荣;;黔南地区的栖霞组及其顶底界[J];中国区域地质;1985年05期

8 谢绍循;;有关龙岩市“人居板块”小洋新城二叠系栖霞组灰岩岩溶成因探讨[J];西部探矿工程;2014年02期

9 施春华,黄秋,颜佳新;广西来宾栖霞组缺氧沉积环境地球化学特征[J];地质地球化学;2001年04期

10 刘新宇;颜佳新;;华南地区二叠纪栖霞组燧石结核成因研究及其地质意义[J];沉积学报;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双应;;安徽巢湖栖霞组碳酸盐岩斜坡沉积[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2 王兴志;张帆;石新;曾德铭;宋章强;;龙门山前缘下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成因研究[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3 魏国齐;杨威;李跃纲;朱永刚;金惠;张林;施振生;沈珏红;;川西地区下二叠统栖霞组沉积体系、储层成因及展布[A];第二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中国油气勘探潜力及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思聪;川中南部二叠系栖霞组层序及沉积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2 李珂;川西北栖霞组沉积相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3 郭维;四川盆地西南部二叠系栖霞组沉积相及储层特征[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4 程遥;川西北地区下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储层特征及储层成因机制[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7224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7224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0f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