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H油藏注氮气驱提高采收率方案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3 13:06

  本文关键词:H油藏注氮气驱提高采收率方案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低渗透油藏 注气 井组 参数优化


【摘要】:H油藏是中孔低渗、内部断层发育、具有一定边底水的油藏。H油田先后经过的主要阶段有天然能量开发、注水开发、难采储量挖潜阶段,其中的增产措施取得了一定增油量,但增油效果并不明显。由于地层条件的限制,聚合物驱等提高采收率方法无法在该油藏实施。国内外油田开发经验表明,对于低渗透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本文从H油藏的地质特征和开发特征出发,确定了采用注氮气提高该油藏采收率的方法,分析了注氮气提高采收率在该油藏实施的可行性,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H油藏剩余油分布,并优化了井组先导试验区注氮气的合理参数,取得了如下认识:(1)H油藏研究区块属于大型断裂鼻状构造,储层物性较差,属于中孔低渗储层。油藏具有边底水,水体与地质储量倍数约5:1。油藏主力区目前采出程度为12.19%,预测水驱采收率为13.48%,水驱采收率较低。(2)通过广泛的文献调研和对油藏的储层特征及其流体特征的研究,结合注氮气提高采收率的筛选标准,初步分析H油藏适合采用注氮气的方式。(3)通过细管实验模拟以及多级接触模拟研究得目前地层条件下无法实现氮气混相驱;注氮气驱油实验结果表明,当注入氮气达到0.9HCPV时,最终驱油效率可以达到61.5%。(4)建立油藏数值模拟模型并完成历史拟合,通过油藏数值模拟研究表明,目前剩余油储量为2024x 104t,剩余油主要分布在S3X_Ⅱ_3、S3X_Ⅱ2层。(5)针对井组先导试验区注气参数优化设计,推荐设计参数为:单井日注气量为2~4×10411-3/d,注气总量约0.17HCPV-0.25HCPV,初期注采比为1:1;气水比1:1,气水交替周期12个月。方案预测开发15年后,注气和气水交替注入后试验区采出程度分别为18.64%、19.94%,分别比注水开发采出程度提高5.2%、6.5%。通过对井组先导试验区注氮气驱的参数优化以及优选方案的预测,对油藏的实际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同类油藏的开发也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低渗透油藏 注气 井组 参数优化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E357.7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1章 绪论7-15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7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7-13
  • 1.2.1 油藏注氮气研究现状7-11
  • 1.2.2 注气驱相态研究现状11-12
  • 1.2.3 油藏数值模拟研究现状12-13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3-15
  • 1.3.1 研究内容13
  • 1.3.2 技术路线13-15
  • 第2章 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特征15-30
  • 2.1 油藏基本地质特征15-17
  • 2.1.1 构造特征15
  • 2.1.2 地层特征15-16
  • 2.1.3 储层特征16-17
  • 2.1.4 流体特征17
  • 2.2 油藏开发效果评价17-29
  • 2.2.1 油藏能量评价17-19
  • 2.2.2 开发历程及现状19-21
  • 2.2.3 主力区开发特征21-25
  • 2.2.4 产量变化规律25-27
  • 2.2.5 水驱特征分析27-29
  • 2.3 小结29-30
  • 第3章 注氮气驱油机理及可行性分析30-45
  • 3.1 油藏注氮气驱油机理30-32
  • 3.2 注氮气可行性分析32-34
  • 3.3 注氮气驱油研究34-43
  • 3.3.1 地层流体相态研究34-38
  • 3.3.2 注氮气驱油模拟研究38-42
  • 3.3.3 注氮气驱油评价研究42-43
  • 3.4 小结43-45
  • 第4章 H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45-57
  • 4.1 油藏数值模型的建立45-47
  • 4.1.1 模型网格划分45
  • 4.1.2 模型相对渗透率曲线45-47
  • 4.1.3 模型流体及参数场47
  • 4.2 油藏储量拟合和单井历史拟合47-54
  • 4.2.1 油藏储量拟合48
  • 4.2.2 油藏生产历史拟合48-49
  • 4.2.3 典型单井历史拟合49-54
  • 4.3 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54-56
  • 4.4 小结56-57
  • 第5章 井组注气合理参数优化研究57-74
  • 5.1 注气井组概况57-61
  • 5.2 井组注气方案优化61-71
  • 5.2.1 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61-62
  • 5.2.2 井组注气参数优化62-67
  • 5.2.3 气水交替驱影响因素分析67-71
  • 5.3 方案设计与对比71-72
  • 5.4 小结72-74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74-75
  • 6.1 结论74
  • 6.2 建议74-75
  • 致谢75-76
  • 参考文献76-80
  • 附录80-8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仁静;刘慧卿;李秀生;刘怀增;;基于灰色关联度的低渗透氮气驱评价模型[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2 赵子学;用氮气驱动汽车[J];深冷技术;1985年03期

3 曾贤辉,王进安,张清正,徐先华;文188块氮气驱室内试验研究[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1年01期

4 王进安,岳陆,袁广钧,周志龙,侯天江;氮气驱室内实验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4年03期

5 王俊;;“三高”油藏氮气驱控水增油技术的实践与认识[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年07期

6 А.И.柯兹留克;温纪华;;氮气驱动的矿用消防车[J];国外采矿技术快报;1986年32期

7 王继创;孟繁森;安俊玉;徐卫红;;古城油田氮气抑水技术[J];油气田地面工程;2014年03期

8 曾贤辉,彭鹏商,陈德斌,娄兆彬,高正龙;中原油田低渗透油藏氮气驱矿场先导试验[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2年03期

9 刘萍,周瑜,冯佩真,赵忠贤,李建荣;卫42块特低渗透油藏氮气驱研究[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10 刘成,罗召阳,刘丽君;氮气技术在油气生产中的应用[J];断块油气田;200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吕广忠;张建乔;孙业恒;;氮气泡沫热力驱数值模拟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2 李勇;;氮气泡沫调驱技术在埕岛油田的适用性研究[A];2008年度海洋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卫东 刘学利;氮气驱增油3万吨[N];中国石化报;2013年

2 郑水平 宋广杰;氮气隔热助排技术提高蒸气热采采收率[N];中国石油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慧言;H油藏注氮气驱提高采收率方案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6年

2 王冰;北二西西区块油藏氮气驱封堵裂缝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3 王显;氮气泡沫提高稠油开发效果油藏适应性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7251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7251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7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