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逸散过程的煤层气藏采收率计算模型
本文关键词:考虑逸散过程的煤层气藏采收率计算模型
更多相关文章: 煤层气 采收率 压降波及效率 解吸效率 逸散速度比 逸散距离比
【摘要】:通过定义煤层气的压降波及效率、解吸效率与游离气滞留率,提出了一种煤层气采收率的分析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开采过程中煤层气的逸散过程,认为煤层气的逸散是由逸散速度比与逸散距离比共同决定,若煤层气逸散距离比大于逸散速度比的最大值,则可以认为煤层气无法发生逸散.同时,模拟计算了不同地质及工程因素对煤层气的采收率、压降波及效率、解吸效率和煤层气逸散比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开采过程中煤层气的逸散可以损失10%左右的储量,距井眼70m以外的煤层气均会逸散至顶板.中等含气煤层的逸散量相较于高含气和低含气煤层的逸散量多.废弃压力对逸散的影响并不单调,可以优化废弃压力使逸散量达到最小.合适的井网以及负压采气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逸散量,提高煤层气的采收率.
【作者单位】: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
【关键词】: 煤层气 采收率 压降波及效率 解吸效率 逸散速度比 逸散距离比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1ZX0506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474179)
【分类号】:TE319
【正文快照】: 目前煤层气采收率计算方法中等温吸附曲线法倾向于研究气体的解吸特征[1-2],没有考虑煤层的地质及工程因素.物质平衡及数值模拟等方法可以较好地计算采收率[3-4],但所需数据量大且难以系统分析煤层气采收率的影响因素[5-7].因此,本文类比油藏采收率计算,提出了一种煤层气采收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苏阳;李传亮;杜志敏;彭小龙;;也谈煤层气的液相吸附[J];新疆石油地质;2015年05期
2 朱苏阳;李传亮;杜志敏;彭小龙;;煤层气的复合解吸模式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6年02期
3 刘升贵;涂坤;付裕;彭智高;邵阳;;寿阳区块煤层气采收率预测方法及井间距优化[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8期
4 张崇崇;王延斌;倪小明;孙最强;肖强;;煤层气直井排采过程中渗透率变化规律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5年03期
5 张政;秦勇;傅雪海;;沁南煤层气合层排采有利开发地质条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4年06期
6 孟艳军;汤达祯;许浩;曲英杰;李勇;张文忠;;煤层气解吸阶段划分方法及其意义[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4年05期
7 田巍;朱维耀;朱华银;邓佳;安来志;杜珊;;致密砂岩凝析气藏微观结构及渗流特征[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4年07期
8 叶建平;张守仁;凌标灿;郑贵强;吴见;李丹琼;;煤层气物性参数随埋深变化规律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4年06期
9 王睿;董范;孟召平;帅哲;;樊庄区块构造对煤层气井产能的控制机理[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4年06期
10 申建;秦勇;陈刚;;煤层气成藏效应量化表征及类型判识[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4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小东;李朋朋;衡帅;孙庆宇;胡修凤;;煤体结构对煤层气吸附 解吸及产出特征的影响[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6年04期
2 李春;张云鹏;张璐;李宇;;沁水盆地深煤层储层特征及压裂改造技术[J];煤炭技术;2016年08期
3 王晖;马斌;崔金榜;侯涛;李泉;;郑庄区块煤储层渗透性特征及地质控制因素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6年22期
4 段永明;张岩;刘成川;曾焱;吴铬;卜淘;邓美洲;尹慧敏;;川西致密砂岩气藏开发实践与认识[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6年07期
5 聂法健;田巍;李中超;国殿斌;王明;朱维耀;;致密砂岩气藏水锁伤害及对产能的影响[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6年18期
6 王超文;彭小龙;贾春生;孙晗森;张平;吴翔;;枣园区块煤层气井产能影响因素分析[J];油气藏评价与开发;2016年03期
7 吴财芳;张晓阳;;煤层气井排采过程中渗透率动态变化研究进展[J];煤炭科学技术;2016年06期
8 朱苏阳;杜志敏;李传亮;彭小龙;;基于复合解吸理论的煤层气物质平衡方法[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6年06期
9 朱苏阳;李传亮;杜志敏;李泽沛;彭小龙;;煤层气开采过程中的逸散[J];新疆石油地质;2016年03期
10 任维娜;金鑫;罗真赋;史童玢;徐文龙;刘志伟;;寿阳区块15#煤层井壁失稳室内实验研究[J];油气藏评价与开发;2016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相方;蒲云超;孙长宇;任维娜;李莹莹;张亚琦;李靖;臧加利;胡爱梅;温声明;赵培华;陈东;翟雨阳;;煤层气与页岩气吸附/解吸的理论再认识[J];石油学报;2014年06期
2 孟艳军;汤达祯;许浩;曲英杰;李勇;张文忠;;煤层气解吸阶段划分方法及其意义[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4年05期
3 田巍;朱维耀;朱华银;邓佳;安来志;杜珊;;致密砂岩凝析气藏微观结构及渗流特征[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4年07期
4 叶建平;张守仁;凌标灿;郑贵强;吴见;李丹琼;;煤层气物性参数随埋深变化规律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4年06期
5 张遵国;曹树刚;郭平;刘延保;;原煤和型煤吸附-解吸瓦斯变形特性对比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4年03期
6 梁冰;袁欣鹏;孙维吉;;本煤层顺层瓦斯抽采渗流耦合模型及应用[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7 卢义玉;贾亚杰;葛兆龙;夏彬伟;;割缝后煤层瓦斯的流-固耦合模型及应用[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4年01期
8 徐兵祥;李相方;任维娜;杜希瑶;温声明;陈东;;基于均衡降压理念的煤层气井网井距优化模型[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4年01期
9 秦勇;汤达祯;刘大锰;张遂安;韦重韬;王生维;傅雪海;唐书恒;姜波;许江;秦其明;;煤储层开发动态地质评价理论与技术进展[J];煤炭科学技术;2014年01期
10 王振云;唐书恒;孙鹏杰;郑贵强;;沁水盆地寿阳区块3号和9号煤层合层排采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煤炭地质;2013年1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陆武,孙茂远,胡爱梅,潘军;适合中国煤层气藏特点的开发技术[J];石油学报;2002年04期
2 朱志敏;杨春;沈冰;崔洪庆;;煤层气及煤层气系统的概念和特征[J];新疆石油地质;2006年06期
3 严绪朝;郝鸿毅;;我国的煤层气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和前景[J];石油科技论坛;2007年05期
4 才思斯;许浩;汤达祯;赵俊龙;彭己君;孟金落;于明杰;;水力封堵型煤层气藏类型及地质意义[J];中国煤层气;2011年02期
5 张文昭;煤层气──我国未经开发的能源[J];特种油气藏;1996年03期
6 查尔斯 R·纳尔逊,蓝晓梅;煤层气藏储量分析方法的评价[J];中国煤层气;1999年01期
7 王生维,段连秀,张明,陈钟惠;煤层气藏分析的参数与流程[J];地球科学;2000年06期
8 饶孟余,冯三利;煤、气一体化开采煤层气方法的探讨[J];中国煤田地质;2002年01期
9 欧成华,李士伦,杜建芬,邓奎;煤层气吸附机理研究的发展与展望[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10 孙斌,王宪花,陈彩虹,张继东;鄂尔多斯盆地大宁-吉县地区煤层气分布特征[J];天然气工业;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彦龙;;煤层气参数测试及其意义[A];安全高效煤矿地质保障技术及应用——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煤炭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水害防治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文集[C];2007年
2 刘炎昊;张苗;刘传喜;;河南省煤层气资源利用现状及其前景评价[A];瓦斯地质研究进展2013[C];2013年
3 张文忠;周尚忠;孟尚志;赵军;莫日和;;山西省柳林区块水文地质条件及其对煤层气富集成藏的影响[A];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潘一山;唐巨鹏;李成全;石强;;煤层气渗流的核磁共振成像试验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5 赵靖舟;时保宏;;鄂尔多斯盆地煤层气富集单元及其特征[A];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新生代演化动力学和其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陈振宏;王一兵;张亚蒲;王宪花;杨焦生;;煤层气藏储层研究的新方法[A];2008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孟艳军;汤达祯;许浩;曲英杰;张文忠;刘一楠;;煤层气解吸阶段划分理论的建立与应用[A];2013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8 李俊乾;刘大锰;姚艳斌;蔡益栋;张百忍;;郑庄区块煤层气富集主控地质因素及开发前景分析[A];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张亚蒲;杨正明;鲜保安;;煤层气开采发展趋势及其增产技术[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10 赵孟军;宋岩;苏现波;柳少波;秦胜飞;洪峰;;煤层气聚气历史研究及其地质意义[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马启孝;商业开发为煤层气建设提速[N];中国改革报;2006年
2 马军;压裂技术成功应用于煤层气开采[N];中国石化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孙利民;中国煤层气成藏机制及经济开采基础研究推动我国煤层气产业发展[N];科技日报;2009年
4 记者 宋时飞;首条跨省煤层气输送管道项目批准建设[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程宇婕;十年再造一个“煤层气大庆”[N];中国能源报;2011年
6 潘伟尔;煤层气开发利用为何难成“气候”?[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2年
7 通讯员 黄延兵;渤海钻四首口煤层气藏评价井交井[N];中国石油报;2009年
8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张莲莲;“西气东输”工程 山西搭乘西部大开发快车的站台[N];山西经济日报;2002年
9 张怀发邋马军;煤层气二氧化碳压裂技术取得突破[N];中国石化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王巧然;“煤海穿针”让低渗煤层“扬眉吐气”[N];中国石油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葛燕燕;煤系多层叠置含水系统及煤层气合排水源判识[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2 周s,
本文编号:7526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752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