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油品中萃取法和催化氧化法脱除二苯并噻吩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9 16:18

  本文关键词:油品中萃取法和催化氧化法脱除二苯并噻吩的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二苯并噻吩 萃取脱硫 复合萃取剂 催化氧化脱硫 MoO3/4A


【摘要】:随着汽油等油品在交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会导致其不可避免地释放含硫化合物于空气中,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噻吩硫作为一类较难去除的硫化物,是脱硫的重点和难点。本研究选择二苯并噻吩(DBT)为主要目标处理物,采用萃取脱硫(Extractive desulfurization EDS)和氧化脱硫(Oxidative desulfurization ODS)两种脱硫工艺进行研究。首先,利用由N,N-二甲基乙酰胺(DMAC)、N,N-二甲基甲酰胺(DMF)和环丁砜(TMS)组成的复合萃取剂进行萃取脱硫。对三种萃取剂的体积比、萃取温度、萃取时间、转速、剂油体积比和萃取次数六个因素进行考察,选择最优萃取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DMAC,DMF和TMS的体积比为3:1:1、萃取温度为30℃、萃取时间为10 min、转速为100 rpm、每次剂油体积比为1:5、萃取五次时,萃取条件最佳。在最佳萃取条件下,硫含量从初始的1000 mg?kg-1降低到9.5mg?kg-1,脱硫率达到了99.1%。对循环使用三次后的萃取剂吸附再生并再次脱硫,脱硫率提高到接近90%。然后,采用浸渍法将钼负载在4A分子筛上,制成了催化剂Mo O3/4A。且利用电镜扫描(SEM)、红外光谱分析(FTIR)及光电子能谱(XPS)对新制备的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钼成功负载在分子筛上,且活性中心是最高价态的钼Mo O3。以过氧化环己酮(CYPHO)为氧化剂分别对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氧化剂用量、催化剂用量四个反应因素进行考察,选择最佳催化氧化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温度为100℃、反应时间为30 min、模拟油与催化剂的体积质量比为100、氧化剂与催化剂摩尔比为2.5的最佳条件下,将模拟油初始含硫量从500mg?kg-1,降低到5 mg?kg-1,最高脱硫率为99%。此外,对催化氧化实验的反应动力学进行了模拟研究,模拟结果表明:Mo O3/4A-CYHPO催化氧化系统对二苯并噻吩和苯并噻吩(BT)的脱除反应动力学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利用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次数来衡量其可靠性,在相同反应条件下,重复使用该催化剂,实验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循环使用4次后,仍可达到欧五标准,具备良好的重复使用效能。同时,对催化氧化的反应机理也进行了研究。综上,两种脱硫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其中萃取脱硫在更加温和的反应条件方面优于催化氧化脱硫,而后者在萃取次数少、再生后脱硫性能好等方面优于前者。通过分别对两种脱硫方法的对比研究,实现了实验室内深度脱硫的目的,为工业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二苯并噻吩 萃取脱硫 复合萃取剂 催化氧化脱硫 MoO3/4A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E624.55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3
  • 第1章 绪论13-26
  • 1.1 研究背景13
  • 1.2 石油中硫的存在形式13-15
  • 1.3 石油中含硫化合物燃烧对环境的危害15
  • 1.4 脱硫方法概述15-24
  • 1.4.1 加氢脱硫15-17
  • 1.4.2 生物脱硫17-20
  • 1.4.3 吸附脱硫20-21
  • 1.4.4 氧化脱硫21-22
  • 1.4.5 萃取脱硫22-24
  • 1.5 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24-26
  •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24
  • 1.5.2 研究内容24-26
  • 第2章 萃取脱硫的实验研究26-38
  • 2.1 前言26
  • 2.2 材料和方法26-29
  • 2.2.1 实验主要仪器及试剂26-27
  • 2.2.2 实验方法27
  • 2.2.3 检测分析方法27-29
  • 2.3 结果与讨论29-36
  • 2.3.1 萃取剂的选择与评价29-31
  • 2.3.2 温度对脱硫效果的影响31-32
  • 2.3.3 时间对脱硫效果的影响32-33
  • 2.3.4 转速对脱硫效果的影响33-34
  • 2.3.5 剂油比对脱硫效果的影响34-35
  • 2.3.6 萃取次数对脱硫效果的影响35-36
  • 2.4 萃取剂重复利用、再生性实验36-37
  • 2.5 本章小结37-38
  • 第3章 催化氧化脱硫的实验研究38-55
  • 3.1 前言38-39
  • 3.2 材料和方法39-45
  • 3.2.1 实验主要仪器及试剂39-40
  • 3.2.2 催化剂的制备40
  • 3.2.3 催化剂的表征及分析40-43
  • 3.2.4 实验方法43-44
  • 3.2.5 检测分析方法44-45
  • 3.3 结果与讨论45-53
  • 3.3.1 温度对脱硫效果的影响45-46
  • 3.3.2 时间对脱硫效果的影响46-47
  • 3.3.3 氧化剂用量对脱硫效果的影响47-48
  • 3.3.4 催化剂用量对脱硫效果的影响48-49
  • 3.3.5 催化效果对比实验49-50
  • 3.3.6 催化剂重复性实验50-52
  • 3.3.7 反应动力学研究52-53
  • 3.4 本章小结53-55
  • 第4章 萃取脱硫与催化氧化脱硫的性能比较55-57
  • 结论与展望57-59
  • 参考文献59-69
  • 致谢69-70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70-71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申请国家发明专利目录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宇;卞杨燕;崔群;王海燕;姚虎卿;;活性炭吸附二苯并噻吩过程中酚羟基作用的分子模拟和实验研究[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2年02期

2 单国彬,刘会洲;多孔聚合物载体的制备及吸附脱除二苯并噻吩的初步探索[J];过程工程学报;2002年06期

3 徐永强,董晓芳,赵会吉,叶天旭,刘晨光;二苯并噻吩在γ-Al_2O_3上分散状态及吸附状态的研究[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03年01期

4 林玉福;陈卫强;段宣明;;具有C_(2v)对称性二苯并噻吩衍生物的合成及光学特性[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5 侯影飞;孔瑛;郭宁;祝威;张建;;二苯并噻吩生物降解菌培养和反应条件的优化[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6 李珊珊;李国强;马挺;梁凤来;刘如林;;苯并噻吩与二苯并噻吩脱硫酶功能相关性研究[J];环境科学;2008年11期

7 聂毅;蔡洋;孟洪;李春喜;王子镐;;改性吸附剂脱除燃油中二苯并噻吩的研究[J];化学工程;2009年08期

8 常杰;刘靖;王安杰;李翔;倪晓磊;胡永康;;空气催化氧化二苯并噻吩的研究[J];精细化工;2009年11期

9 张娟;赵地顺;杨洁;杨立彦;;核黄素光敏化氧化二苯并噻吩的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1年05期

10 张娟;赵地顺;杨洁;杨立彦;王春芳;;芬顿试剂光氧化二苯并噻吩的研究[J];现代化工;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忻;张爱茜;高常安;刘存;王连生;;不同助溶剂对二苯并噻吩的增溶作用研究[A];第二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2 周新锐;王慧;盖洪涛;马红;李娟;;过氧化氢对二苯并噻吩的仿生脱硫研究[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3 侯影飞;孔瑛;李春虎;冯丽娟;;二苯并噻吩生物降解反应条件的优化[A];第五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常勇慧;刘英;吕浩;应汉杰;;悬浮聚合法制备印迹微球固相萃取二苯并噻吩[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4年

5 蔺远;张爱茜;傅建捷;;脱硫关键酶降解二苯并噻吩分子机制的理论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6 张娟;赵地顺;;核黄素光敏化氧化二苯并噻吩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2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7 郭秀燕;李术元;岳长涛;;硼化镍原位还原脱除二苯并噻吩有机硫[A];第三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谭谦;余国贤;金亚清;周晓龙;;活性炭载磷钨酸催化过氧化氢脱除二苯并噻吩的研究[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08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高国华;程时富;刘月明;吴鹏;何鸣元;;燃料油氧化脱硫的研究Ⅱ:钛硅分子筛催化氧化苯并噻吩和二苯并噻吩的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司晓娟;程时富;安莹;高国华;;Au/Ti-MWW催化氧化脱除模拟油品中硫化物的研究[A];中国化工学会2008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暨北京化工研究院建院50周年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杜树婷;多级孔TS-1分子筛的合成与催化氧化脱硫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2 刘杰;含S,,S-二氧—二苯并噻吩单元的聚合物的合成与光电性能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万涛;戈登氏菌Gordonia sp.WQ-01对石油中二苯并噻吩(DBT)生物脱硫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4 肖慧萍;基于S,S-二氧—二苯并噻吩单元共聚物的合成及光电性能[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5 王云;钛硅分子筛催化氧化脱除燃油中硫化物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6 白金;二苯并噻吩及其加氢中间体在体相金属磷化物上的加氢脱硫反应[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7 王亚楠;离子液体的制备、表征以及在催化燃油脱硫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明龙;二苯并噻吩脱硫菌的筛选、鉴定及其降解特性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2 马莎;基于9,9'—螺二芴和二苯并噻吩的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能研究[D];上海大学;2016年

3 戚海新;高效有机硫吸附剂的可控合成与性能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6年

4 赵坤;油品中萃取法和催化氧化法脱除二苯并噻吩的比较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5 袁丰;卟啉铁光催化氧化二苯并噻吩类化合物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6 宋静;二苯并噻吩脱硫菌的筛选及其代谢途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兰培;树脂基球形活性炭的制备及对燃油中二苯并噻吩的吸附性能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8 李莎;碳微球表面二苯并噻吩分子印迹聚合材料制备过程优化及吸附性能初探[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9 肖静;苯并噻吩/二苯并噻吩在改性活性炭和Y型分子筛上的吸附[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10 林玉福;具有C_(2v)对称性二苯并噻吩衍生物的合成及光学特性[D];北京化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7542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7542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e3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