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射开斜直井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31 00:42
本文关键词:部分射开斜直井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部分射开井 斜井 各向异性因子 射开程度 井斜角度
【摘要】:近年来随着油气藏地质条件趋于复杂化,定向井以及部分射开井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定向井在海上油气藏中的应用较多。在气顶油藏以及底水油藏中,必须使用部分射开井来避免气体和水体过早地突进。所以部分射开井、斜直井或者部分射开斜直井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意义。本文就几种不同边界情况的完全射开直井、部分射开直井、斜直井以及部分射开斜直井的压力及产量分别做出了研究。各种数学模型的压力求解都是基于Laplace变换、Fourier变换、点源函数法、镜像反演法、压力叠加原理以及Stefest数值反演等方法。首先对三种边界条件下的完全射开直井井底压力动态进行求解,划分出每种模型中流体的流动阶段,分析出每个流动阶段产生的原因。研究发现存在封闭外边界的模型便会有晚期拟稳态流的出现。而且,对于有封闭边界的模型,井距离边界距离的大小会影响晚期拟稳态出现的时间。然后本文对三种边界条件下的部分射开直井井底压力动态和产量动态进行求解,可以发现部分射开直井在流动形态上与完全射开直井相比会多出一种特殊的流动阶段,即球形流。储层的各向异性因子以及直井的射开程度都是影响井压力动态以及产量动态的两个重要因素。储层的各向异性因子越大,中期球形流以及中期径向流出现的时间便会推迟,产量也会减小;直井的射开程度越大,早期径向流持续时间会越长,但是中期球形流持续的时间反而会越短,直至完全射开时球形流将会消失,但是产量随射开程度的增大而增加,晚期产量递减速度加快。斜直井产能主要受储层厚度、各向异性因子以及井斜角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其他条件一定时,斜井产能随储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加,随各向异性因子的增加而减小,随井斜角度的增加而增大。在部分射开直井解的基础上加上斜井表皮因子,发现部分射开斜井产能随井斜角增大而增大,随储层各向异性因子的增大而减小。一系列研究表明,部分射开斜直井产能主要的影响因素为:井的射开程度、井斜角度、储层各向异性因子。射开程度越大,井的产量越大;井斜角度越大,井的产量越大;储层各向异性因子越大,井的产量反而越小。
【关键词】:部分射开井 斜井 各向异性因子 射开程度 井斜角度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E328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8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0-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6
- 1.2.1 部分射开直井的研究状况12-13
- 1.2.2 斜直井的研究状况13-16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16-18
- 第2章 完全射开直井不稳态渗流18-30
- 2.1 上下封闭储层完全射开直井18-22
- 2.1.1 不稳定数学模型19
- 2.1.2 无量纲化及解析求解19-21
- 2.1.3 典型曲线分析21-22
- 2.2 圆形封闭储层完全射开直井22-24
- 2.2.1 数学模型22
- 2.2.2 数学模型的求解22-23
- 2.2.3 典型曲线分析23-24
- 2.3 矩形封闭储层完全射开直井24-28
- 2.3.1 数学模型25
- 2.3.2 数学模型的求解25-26
- 2.3.3 典型曲线分析26-28
- 2.4 小结28-30
- 第3章 部分射开直井不稳态渗流30-48
- 3.1 圆形封闭储层部分射开直井30-41
- 3.1.1 数学模型30-31
- 3.1.2 数学模型的求解31-32
- 3.1.3 拟表皮因子32-34
- 3.1.4 典型曲线分析34-41
- 3.2 箱形储层部分射开直井41-47
- 3.2.1 数学模型41-42
- 3.2.2 数学模型的求解42-44
- 3.2.3 典型曲线分析44-47
- 3.3 小结47-48
- 第4章 部分射开斜直井之不稳定渗流48-64
- 4.1 数学模型50-51
- 4.2 数学模型的求解51-53
- 4.3 表皮模型53-57
- 4.3.1 Cinco-ley拟表皮因子方法53-54
- 4.3.2 Besson拟表皮因子方法54
- 4.3.3 Rogers-Economides拟表皮因子方法54-55
- 4.3.4 本文方法55-57
- 4.4 表皮计算对比57-63
- 4.5 小结63-64
- 第5章 结论与认识64-65
- 致谢65-66
- 参考文献66-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文林,李承楚;一种拾取裂隙密度的新方法[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4年03期
2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增志;贾靓;代运生;万代蓉;梁学才;孙绍宽;夏兴源;;T(d,,n)~4He反应中平均相互作用氘能的测量[A];第五次核物理会议资料汇编(下册)[C];198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彭周;氧化锆陶瓷成型烧结变形及其机理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董文秀;部分射开斜直井产能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本文编号:7624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762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