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吸收式热泵用于回收油田联合站余热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1 23:04

  本文关键词:吸收式热泵用于回收油田联合站余热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直燃式溴化锂吸收式热泵 联合站 污水余热回收 性能分析


【摘要】:本文以大港油田第三采油厂枣一联合站污水余热回收改造作为工程背景,联合站处理后的含油污水量6100~6300m3/d,其中回注量2000~2500m3/d,外排3600~4000m3/d,掺水200~300m3/d,外排温度在47-50℃之间,这些污水的余热未经任何利用,就进行了回注和外排,造成了大量热能的浪费。同时该站负责原油脱水和污水处理以及南部来好油的加热和加压任务,原油加热炉系统年消耗天然气328.5×104Nm3,耗油4010t,挤占能源产出份额,原油商品率低。本文首先针对枣一联合站的系统工艺、能源消耗、负荷变化、污水热能等情况,论证了采用热泵技术的可行性,并确定改造方案,明确采用直燃式溴化锂吸收式热泵为主要设备、采用真空相变加热炉为辅助加热设备的装机方案。国内油田虽在近年内有部分联合站采用吸收式热泵的余热回收技术改造,但采用直燃式机组的案例极少,再配合真空加热炉使用、对原有工艺系统几乎无改动的案例,本项目为首例。其次,基于枣一联合站的实际运行情况,建立了吸收式热泵机组的数理模型,列出热泵机组内部各部件的能量、质量、热力学方程,利用Matlab软件计算出系统各典型点的参数,并进行了热力计算,得出系统各运行参数。由于联合站为产能项目,外部边界条件基本处于稳态情况下,热负荷、污水流量、污水温度、油液温度、油液压力、油液流量等均保持稳定,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热泵机组性能分析,分析吸收器出口稀溶液温度、低位热源循环水出口温度对于系统主要性能参数cop、稀溶液循环倍率a、低位热源循环量的影响。最后,通过运行数据对分析的结论进行了验证,确认了系统的分析性能方向。本文以大港油田第三采油厂枣一联合站污水余热回收改造作为工程背景进行研究,同时研究背景近似可推广为有油田污水外排或回注、处理油液中或周边存在油田伴生气或燃气、加热设备效率低能耗大的油田联合站。本文的研究方向为直燃式吸收式热泵用于联合站污水余热回收工程的可行性分析、性能分析和实验验证。
【关键词】:直燃式溴化锂吸收式热泵 联合站 污水余热回收 性能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E93;TK11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16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9-10
  • 1.2 吸收式热泵国内外研究现状10-13
  • 1.2.1 吸收式热泵国外研究现状11-12
  • 1.2.2 吸收式热泵国内研究现状12-13
  • 1.3 热泵在油田生产中的应用研究现状13-15
  • 1.3.1 热泵在油田的余热回收现状13-14
  • 1.3.2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14
  • 1.3.3 典型成功案例14-15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15-16
  • 第2章 枣一联合站吸收式热泵应用技术方案16-25
  • 2.1 枣一联合站情况分析16-19
  • 2.1.1 基本情况16
  • 2.1.2 原加热系统能耗情况分析16-17
  • 2.1.3 污水余热情况17-18
  • 2.1.4 工艺系统现状18-19
  • 2.2 余热回收技术方案分析19-24
  • 2.2.1 热泵适应性分析19-20
  • 2.2.2 装机规模计算20
  • 2.2.3 主要装机设备20-21
  • 2.2.4 热泵机房及外部管网配套21
  • 2.2.5 工艺流程21-24
  • 2.3 本章小结24-25
  • 第3章 吸收式热泵机组数理模型及性能分析25-38
  • 3.1 吸收式热泵原理25-27
  • 3.1.1 发生过程26
  • 3.1.2 冷凝过程26-27
  • 3.1.3 蒸发过程27
  • 3.1.4 吸收过程27
  • 3.2 数学模型建立27-29
  • 3.2.1 模型的简化假定27-28
  • 3.2.2 能量守恒方程28
  • 3.2.3 热力学方程28-29
  • 3.2.4 质量守恒方程29
  • 3.3 溴化锂-水工质对的热物性29-31
  • 3.4 热力计算程序设计31-33
  • 3.5 热力计算33
  • 3.6 吸收式热泵性能分析33-37
  • 3.6.1 吸收器出口稀溶液温度对于热泵参数的影响34-36
  • 3.6.2 循环水出口温度对于热泵参数的影响36-37
  • 3.7 本章小结37-38
  • 第4章 性能分析实验验证38-46
  • 4.1 实验系统介绍38-39
  • 4.2 数据分析处理39-42
  • 4.3 性能分析实验验证42-45
  • 4.4 本章小结45-46
  • 结论46-47
  • 参考文献47-50
  • 附录 150-53
  • 附录 253-59
  • 致谢59-60
  • 个人简历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植登峰;;吸收式热泵及其应用[J];医药工程设计;1985年01期

2 邹盛欧;;吸收式热泵及其节能效果[J];山西化工;1986年04期

3 邹盛欧;化学热泵和吸收式热泵[J];现代化工;1987年05期

4 黄辉莉;;利用吸收式热泵系统回收啤酒生产中的废热[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1期

5 邹盛欧;;吸收式热泵的设计和应用[J];石油化工设备技术;1989年03期

6 钟理;严益群;;无泵循环的吸收式热泵系统[J];广州化工;1990年02期

7 邹盛欧;吸收式热泵的设计和应用[J];化工装备技术;1994年02期

8 高相斌;升温型吸收式热泵及其应用[J];国外油田工程;1995年05期

9 李辰砂,梁吉,李凇平,刘长厚,刘家俊,沙庆云,李晓峰,刘志强,陈君,夏伟光;利用吸收式热泵回收工业废热技术[J];化工装备技术;2001年01期

10 赵晓巍,王树昆;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及其在冶金企业中的应用前景[J];山东冶金;200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岳献芳;王立;;利用“低谷电”蓄热的氨吸收式热泵小型化系统[A];中国制冷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吴伟;张晓灵;石文星;李先庭;;氨水空气源吸收式热泵的设计与理论分析[A];庆祝北京制冷学会成立三十周年暨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邵渊;周兴禧;任海刚;;单级压缩吸收式热泵系统的研究比较[A];上海市制冷学会二○○一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4 吴集迎;;农业沼气热泵可行性研究及经济性分析[A];第十二届全国冷(热)水机组与热泵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岳献芳;王立;孙淑凤;童莉葛;;利用“低谷电”蓄热氨吸收式热泵系统的除冰分析[A];中国制冷学会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马最良;赵伟;;在我国应用吸收式热泵站的经济分析[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199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C];1998年

7 陆震;王长庆;唐劲松;尉迟斌;;溴化锂高温吸收式热泵的变工况模拟[A];上海制冷学会一九八九年年会论文集[C];1989年

8 张启;顾雏隽;彭铁成;;地热吸收式热泵在中低温供热中的应用[A];第三次全国地热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89年

9 陆震;范林;曹卫华;;吸收式热泵技术的新发展[A];上海市制冷学会一九九七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10 李占元;牛雪峰;高德民;孔德奇;范志平;;浅谈吸收式热泵在城市供热电厂中的应用[A];全国第八届电站锅炉专业技术交流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吸收式热泵回收凝聚废热工业技术[N];中国化工报;2004年

2 焦念友;吸收式热泵技术获发明专利[N];中国化工报;2003年

3 顾耀武;双良股份:余热利用带来节能新思维[N];中国化工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于海江 王琳;“十二五”我国余热利用将驶入“快车道”[N];中国电力报;2012年

5 本报记者 陈学慧;双良股份:以先进技术推动节能减排[N];经济日报;2010年

6 余兵;双良两新产品顺利通过投产和科技成果鉴定[N];经理日报;2010年

7 余兵;双良节能新产品 通过科技成果和投产鉴定[N];黑龙江经济报;2010年

8 李丙驹邋特约记者 顾耀武;节能减排剑指环保难题 双良集团领跑健康之旅[N];经理日报;2008年

9 余兵;双良为石化企业铺就节能路[N];经理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钟理;新型吸收式热泵循环理论及实验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1990年

2 闫晓娜;多热源驱动吸收式热泵系统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3 杨筱静;蒸汽型双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机组性能及优化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玉华;汽轮机乏汽余热能提质利用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2 赵龙;热电厂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系统设计与仿真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3 王曙;吸收式热泵回收汽机乏汽余热技术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4 林春玲;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系统回收糖厂循环水余热运行参数优化及,

本文编号:7748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7748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4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