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溶性降粘剂的合成及应用评价
本文关键词:油溶性降粘剂的合成及应用评价
更多相关文章: 丙烯酸高碳醇酯 甲基丙烯酸高碳醇酯 酯交换反应 降粘剂 降凝剂
【摘要】:由于全球范围内的稠油被大量开采和使用,导致原油和油品降粘、降凝技术快速发展。化学降粘、降凝技术已逐渐成为了一种被石油开采行业和炼油工业广泛使用的技术。降粘、降凝效果最佳的当属采用油溶性降粘、降凝剂,油溶性降粘剂分散性好、用量小、稳定性好。聚丙烯酸高碳醇酯有着许多其它降粘物质所不具备的优点,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按照反应机理,丙烯酸高碳醇酯以及甲基丙烯酸高碳醇酯的合成方法主要有:直接酯化法和酯交换法。直接酯化法是一种传统的合成方法,该方法存在产物收率低、废水多、工艺复杂等缺点;酯交换法是一种新的合成方法。本研究分别采用直接酯化法、酯交换法合成丙烯酸十四醇酯、丙烯酸十六醇酯、甲基丙烯酸十四醇酯、甲基丙烯酸十六醇酯,进而聚合得到聚丙烯酸十四醇酯、聚丙烯酸十六醇酯、聚甲基丙烯酸十四醇酯、聚甲基丙烯酸十六醇酯。实验认为,酯交换法操作容易、收率高,单体、聚合物纯度高。以强碱为催化剂,采用酯交换法,合成丙烯酸十四醇酯的优化反应条件:丙烯酸甲酯与十四醇摩尔比为2.5:1、催化剂用量为总物料的5%、阻聚剂占总总物料的2%、反应温度为100℃,收率高达80%以上;合成丙烯酸十六醇酯的适宜反应条件:丙烯酸甲酯与十六醇摩尔比为2.4:1、催化剂用量为总物料的5%、阻聚剂用量为总物料的3%、反应温度为95℃,收率高达89%以上。制取甲基丙烯酸十四醇酯的优化反应条件:甲基丙烯酸甲酯与十四醇摩尔比为2.5:1、催化剂用量为总物料的3%、阻聚剂用量为总物料的3%、反应温度为120℃,单体收率达89%以上;制取甲基丙烯酸十六醇酯的理想反应条件:甲基丙烯酸甲酯与十六醇摩尔配比为2.5:1、催化剂用量为总物料的5%、阻聚剂用量为总物料的3%、反应温度为115℃,单体收率高达90%以上。以0号柴油为考察对象,初步研究了合成的四种聚合物降粘降凝效果。聚丙烯酸十四醇酯有较好的降凝、降粘效果。实验条件下,当添加量占柴油总质量0.5%时,可分别降低凝点11℃、冷滤点6℃;添加量为0.6%时,可使柴油的粘度下降8.5%。
【关键词】:丙烯酸高碳醇酯 甲基丙烯酸高碳醇酯 酯交换反应 降粘剂 降凝剂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E39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1章 绪论10-19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10-11
- 1.2 稠油的组成、特性11-12
- 1.3 油溶性降粘剂降粘机理12
- 1.4 国内外油溶性降粘剂发展概况12-14
- 1.4.1 国外油溶性降粘剂的发展概况13
- 1.4.2 国内油溶性降粘剂的发展概况13-14
- 1.5 油溶性降粘剂的种类14-15
- 1.6 聚丙烯酸高碳醇酯的合成15-17
- 1.7 聚甲基丙烯酸高碳醇酯的合成17-18
- 1.8 研究内容18-19
- 第2章 聚丙烯酸高碳醇酯的合成及表征19-42
- 2.1 反应原理19-20
- 2.2 实验20-24
- 2.2.1 主要原料与试剂20
- 2.2.2 实验装置与仪器设备20-22
- 2.2.3 直接酯化法22-23
- 2.2.4 酯交换法23
- 2.2.5 馏出液分析测定23-24
- 2.2.6 红外光谱表征24
- 2.3 聚丙烯酸十四醇酯合成的结果与讨论24-29
- 2.3.1 酯交换法合成丙烯酸十四醇酯单因素实验24-27
- 2.3.2 酯交换法合成丙烯酸十四醇酯的正交试验27-29
- 2.3.3 聚丙烯酸十四醇酯的合成29
- 2.4 聚丙烯酸十四醇酯的红外表征29-32
- 2.5 合成聚丙烯酸十六醇酯的结果与讨论32-37
- 2.5.1 酯交换法合成丙烯酸十六醇酯单因素实验32-35
- 2.5.2 酯交换法合成丙烯酸十六醇酯的正交试验35-37
- 2.5.3 丙烯酸十六醇酯的聚合37
- 2.6 聚丙烯酸十六醇酯合成红外谱图37-40
- 2.7 小结40-42
- 第3章 聚甲基丙烯酸高碳醇酯的合成及表征42-62
- 3.1 实验部分42-44
- 3.1.1 主要原料与试剂42-43
- 3.1.2 实验仪器43
- 3.1.3 直接合成方法43
- 3.1.4 酯交换合成方法43-44
- 3.1.5 表征方法44
- 3.2 聚甲基丙烯酸十四醇酯合成的结果与讨论44-49
- 3.2.1 酯交换法合成甲基丙烯酸十四醇酯单因素实验44-47
- 3.2.2 酯交换法合成甲基丙烯酸十四醇酯的正交试验47-49
- 3.2.3 单体甲基丙烯酸十四醇酯的聚合49
- 3.3 聚甲基丙烯酸十四醇酯的红外表征49-52
- 3.4 合成聚甲基丙烯酸十六醇酯的结果与讨论52-58
- 3.4.1 酯交换法合成甲基丙烯酸十六醇酯单因素实验52-56
- 3.4.2 酯交换法合成甲基丙烯酸十六醇酯的正交试验56-57
- 3.4.3 聚甲基丙烯酸十六醇酯的合成57-58
- 3.5 聚甲基丙烯酸十六醇酯合成红外表征58-61
- 3.6 小结61-62
- 第4章 降凝效果评价62-68
- 4.1 降粘剂性能的测定62-64
- 4.1.1 凝点的测定62-63
- 4.1.2 冷滤点的测定63
- 4.1.3 恩氏粘度的测定63-64
- 4.2 降粘剂对0号柴油降凝降滤效果的评价64-67
- 4.3 降粘剂对0号柴油恩氏粘度影响的评价67
- 4.4 小结67-68
- 第5章 结论68-69
- 参考文献69-73
- 在学研究成果73-74
- 致谢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建华,刘琳,张连红;高稠原油乳化降粘剂的研制[J];抚顺石油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2 于萍,姜维,赵秉臣;一种高粘原油降粘剂的合成[J];沈阳化工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3 李建波,梁发书,郭川梅,肖超;稠油降粘剂的合成及其作用机理分析[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4 王付才,何涛,曹国民,卜祥军;稠油乳化降粘剂的研究[J];石油炼制与化工;2002年09期
5 吴本芳,张敏涛;复配型特稠原油降粘剂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6 吴本芳,吴慧敏,浦伟光,吴冠红,白丹;特稠原油用新型降粘剂的研究[J];精细石油化工;2004年05期
7 舒福昌;史茂勇;向兴金;;聚合物作为稠油降粘剂的实验研究[J];应用化工;2007年06期
8 刘忠运;李莉娜;;稠油乳化降粘剂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2009年10期
9 上官昌淮;吴限;邹传黎;杜旭东;陈功剑;;稠油降粘剂复配及降粘效果研究[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09年09期
10 马含悦;李春福;;稠油降粘剂的复配降粘效果评价[J];广州化工;2011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健;具供氢体与催化中心双重结构的催化降粘剂及其降粘机理[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2 关润伶;稠油组分的结构分析及降粘剂的研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3 秦冰;稠油乳化降粘剂结构与性能关系的研究[D];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蒙;新型油溶性降粘剂的合成及性能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2 王一雯;油溶性降粘剂的合成及应用评价[D];沈阳工业大学;2016年
3 谭井山;稠油降粘剂的制备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
4 何玉海;抗温耐盐稠油降粘剂的制备与性能评价[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5 王述银;克拉玛依油田三区块稠油降粘剂开发与机理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3年
6 王文清;耐温耐盐稠油降粘剂研制与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7 王景洲;一种新型泥浆降粘剂的开发与应用[D];东北石油大学;2012年
8 宋世晶;稠油降粘剂的合成与评价[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9 于丽丽;聚合物稠油降粘剂的制备与性能评价[D];吉林大学;2012年
10 许诗雪;耐温聚合物水基钻井液降粘剂的合成与评价[D];西南石油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7762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776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