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煤层气开发过程中储层渗透率动态变化及合理排采速度分析

发布时间:2017-09-03 14:33

  本文关键词:煤层气开发过程中储层渗透率动态变化及合理排采速度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动态渗透率 有效应力 基质收缩 滑脱效应 排采数据


【摘要】:煤储层渗透率是影响煤层气产量和开采效率的关键参数之一,在开发过程中随储层环境改变而动态变化。制定合理的动液面下降速度,能有效降低开发过程中煤层渗透率的伤害,从而有利于实现煤层气井高产稳产。本论文以我国沁水盆地南部樊庄—郑庄区块为研究对象,查明煤储层渗透率的变化规律,提出指导煤层气井排采的建议。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1)全面考虑有效应力、基质收缩、气体滑脱这三种地质效应对煤储层渗透率变化的综合影响作用,推导了基于生产数据反求煤储层渗透率变化的数学模型。(2)选取研究区有代表性的煤层气井,对模型进行应用检验,计算结果表明有效应力负效应和基质收缩正效应是影响渗透率变化的主要地质效应,而滑脱效应作用微小。(3)根据煤层气井渗透率曲线变化形态,将煤层气井分为“下降型”、“反弹型”和“上升型”三种类型。对影响煤储层渗透率动态变化的地质因素和工程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割理压缩系数,比表面积,孔隙直径分别是影响有效应力、基质收缩、滑脱效应渗透率动态变化的关键地质因素;压降幅度、日产气速度、储层末压力分别是影响有效应力、基质收缩、滑脱效应渗透率动态变化的关键工程因素。(4)针对过饱和气藏和欠饱和气藏两种截然不同的煤层气饱和状态,分别设计了排采初期合理动液面下降速度的确定方法。其中,对欠饱和煤层气藏,以排采过程中渗透率损害最小为目的,建立了合理动液面下降速度计算模型;对过饱和煤层气藏,分析其动液面下降速度与产气量的相关性,得出动液面下降速度的合理范围在0~5m/d,此时见气时间是0~1.5月。(5)定义“反弹型”和“上升型”井为煤层气藏开采潜力井,预测了煤层气开采潜力区,对煤层气井排采管控提出建议。
【关键词】:动态渗透率 有效应力 基质收缩 滑脱效应 排采数据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E31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引言9-17
  •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9-10
  • 1.2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0-11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4
  • 1.3.1 煤层气井渗透率变化控制机理11-13
  • 1.3.2 煤层气井合理排采强度研究现状13-14
  • 1.4 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14
  • 1.5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14-15
  • 1.6 完成工作量与研究成果15-17
  • 1.6.1 完成工作量15-16
  • 1.6.2 研究成果16-17
  • 第2章 基于生产数据的渗透率数学模型17-24
  • 2.1 三种地质效应渗透率变化控制机理17-18
  • 2.2 渗透率计算技术路线18-19
  • 2.3 煤储层压力预测模型19
  • 2.4 动态渗透率预测模型19-24
  • 2.4.1 有效应力效应渗透率变化数学模型20
  • 2.4.2 基质收缩效应渗透率变化数学模型20-22
  • 2.4.3 气体滑脱效应渗透率变化数学模型22
  • 2.4.4 储层动态渗透率预测模型22-24
  • 第3章 典型井选取与模型应用24-30
  • 3.1 典型井选取及计算所需参数24-27
  • 3.2 渗透率变化计算结果27-30
  • 第4章 渗透率变化类型及影响因素分析30-39
  • 4.1 渗透率变化类型划分30-33
  • 4.2 渗透率变化影响因素分析33-37
  • 4.2.1 工程因素33-37
  • 4.2.2 地质因素37
  • 4.3 潜力区预测37-39
  • 第5章 煤层气井合理动液面下降速度39-50
  • 5.1 欠饱和煤层气井合理动液面下降速度39-45
  • 5.1.1 合理排采强度计算思路39
  • 5.1.2 初始产气时压降幅度计算39-40
  • 5.1.3 合理排采强度确定方法40-43
  • 5.1.4 应用实例43-45
  • 5.2 过饱和气井合理动液面下降速度45-48
  • 5.3 单井排采建议48-50
  • 第6章 结论与认识50-52
  • 致谢52-53
  • 参考文献53-58
  • 附录58-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连承波;钟建华;赵永军;蔡福龙;张军涛;;基于试井资料分析的煤储层渗透率定量预测模型[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2 陈佩珍,王冠贵,张占松;井间储层渗透率序列分布预测[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1993年01期

3 周远田;一种确定油气储层渗透率的新方法[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8年03期

4 连承波;钟建华;赵永军;蔡福龙;张军涛;;基于试井资料分析的煤储层渗透率定量预测模型[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S1期

5 金大伟;赵永军;;煤储层渗透率复合因素数值模型研究[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6 袁爽;张晓波;;根据测井资料估算储层渗透率的新神经网络方法[J];国外油田工程;2007年04期

7 刘峻杉;;煤储层渗透率影响因素探讨[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8 姬战怀;张群会;;用正则化神经网络预测储层渗透率[J];煤矿现代化;2006年04期

9 汪志明;王忠华;张健;;煤储层渗透率动态预测模型适用性评价[J];中国煤炭地质;2010年10期

10 刘慧盈;;煤储层渗透率影响因素[J];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3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靳彦欣;林承焰;付显威;刘金虎;;求取储层渗透率参数的动态反演法探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张存和;李红雯;;利用神经元网络确定油气储层渗透率的效果分析[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3 许浩;汤达祯;唐书恒;陶树;吕玉民;赵兴龙;;沁南地区重点区块煤储层渗透率控制因素及产能响应[A];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秦勇;傅雪海;;煤储层渗透率评价的技术原理与方法研究[A];瓦斯地质新进展[C];2001年

5 邓泽;康永尚;刘洪林;李贵中;王勃;;排采过程中煤储层渗透率动态变化特征研究——以沁水煤层气田为例[A];2008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陶树;汤达祯;吕玉民;;基于产能变化的煤储层渗透率动态变化定量—半定量化表征[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2010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高向东 通讯员 胡斯晔;消除储层“亚健康” 打通增产“高速路”[N];中国石油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陶树;沁南煤储层渗透率动态变化效应及气井产能响应[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曾玲;盆地演化因素对煤储层渗透率的影响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2 陈亚西;煤层气开发过程中储层渗透率动态变化及合理排采速度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3 孙立东;煤层气储层渗透率演化过程模拟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4 陈程;复杂储层渗透率特性数值模拟[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7855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7855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6b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