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高蜡稠油降凝剂的合成与评价
本文关键词:新型高蜡稠油降凝剂的合成与评价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工业文明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化石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尤其是对石油的依赖。随着原油开采量的不断加大,轻质原油的开采量越来越低,然而重质原油的含量却相当丰富,因此未来社会对石油的需求将由重质原油来满足。重质原油的成分十分复杂,所含组分较多,特别是含有大量的胶质、沥青质和蜡质,因此重质原油具有粘度大,凝点高,流动性能差的特点。因此降低重质原油的粘度和凝点对油田化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必将成为近年来油田化学研究的难点和热点。化学降凝剂降凝法以其加量少、操作方便、无后续处理等优点而被认为是高蜡原油开采和输送最有效的方法。第一部分实验采用溶液聚合法,溶剂为无水乙醇,合成了含有长侧链的三元共聚物——聚(衣康酸酯-甲基丙烯酸十八酯-马来酸酐)三元共聚物。以降凝效果作为评价标准,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的单体配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引发剂用量。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HNMR)、热失重(TGA)、差示扫描热分析([)SC)和扫瞄电镜(TEM)等对聚合物的结构和性质进行表征。以铁岭站庆铁线高蜡原油和大庆林源站高蜡原油为实验对象,测试了该油溶性降凝剂的降凝效果。随着降凝剂加入量的增大,降凝温度缓慢升高,随后降凝温度会下降。对于大庆林源站高蜡原油,在最佳加剂量700ppm时,其凝点下降6.2℃;对铁岭站庆铁线高蜡原油,在最佳加剂量500 ppm时,其凝点下降7.0℃,同时该聚合物剂对Crude oil BRUNDA GE和Crude oil L.C ANYON两种原油的粘度有一定效果,在40℃的表观降粘率分别为56.6%和33.33%。第二部分实验采用溶液聚合法,溶剂为无水乙醇,合成了含有长侧链的三元共聚物——聚(甲基丙烯酸十八酯-马来酸酐-1-癸烯)三元共聚物。以降凝效果作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的单体配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引发剂用量。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HNMR)、热失重(TGA)、差示扫描热分析(DSC)和扫瞄电镜(TEM)等对聚合物的结构和性质进行表征。以铁岭站庆铁线高蜡原油和大庆林源站高蜡原油为实验对象,测试了该油溶性降凝剂的降凝效果。随着加入量的增大,降凝温度缓慢升高,随后降凝温度会下降。在最佳加剂量700 ppm时,能使大庆林源站和铁岭站庆铁线高蜡原油的凝点分别下降7.6℃和7.0℃,同时该降凝剂对Crude oil BRUNDA GE和Crude oil L.CANYON两种原油具有一定的降粘效果,在40℃的表观降粘率分别为47.1%和54.4%。对两种油溶性降凝剂的降凝机理进行了讨论分析和深入探究:PSMAI降凝剂和PSMAD降凝剂都是长侧链结构,降凝剂可以作为蜡晶析出的晶核,也可能会吸附在蜡晶上,减少其比表面积,改变蜡晶的表面性质,降低表面能,从而阻碍了蜡晶的聚集和长大,使原油的流动性得到改善,从而达到降低原油凝点的目的。
【关键词】:高蜡 原油 降凝剂 机理 衣康酸 1-癸烯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E39
【目录】:
- 摘要7-9
- Abstract9-11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1-21
- 1.1 前言11
- 1.2 国内外降凝剂研究概况及应用现状11-13
- 1.2.1 国外降凝剂研究概况及应用现状11-12
- 1.2.2 国内降凝剂研究概况及应用现状12-13
- 1.3 降凝剂的种类13-15
- 1.3.1 表面活性剂型13-14
- 1.3.2 聚合物型14
- 1.3.3 复配型共聚物14-15
- 1.4 降凝剂的降凝方法及原理15-18
- 1.4.1 降凝剂的降凝方法15-16
- 1.4.2 降凝剂的降凝机理16-18
- 1.5 降凝剂作用的影响因素18-19
- 1.5.1 原油组成(包括胶质和沥青质的影响)18
- 1.5.2 降凝剂的结构18
- 1.5.3 降凝剂的加入量18-19
- 1.5.4 剪切作用19
- 1.5.5 其他因素19
- 1.6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方法19-21
- 第二章 降凝剂聚(衣康酸酯-马来酸酐-甲基丙烯酸十八酯)的合成及应用评价21-47
- 2.1 引言21
- 2.2 实验方法的选择21-24
- 2.2.1 聚合单体的选择21
- 2.2.2 聚合反应机理21-22
- 2.2.3 聚合方法的选择22-23
- 2.2.4 溶剂的选择23
- 2.2.5 引发剂的选择23-24
- 2.2.5.1 偶氮类引发剂23
- 2.2.5.2 有机过氧类引发剂23-24
- 2.2.5.3 无机过氧类引发剂24
- 2.3 实验部分24-28
- 2.3.1 实验药品及仪器24-26
- 2.3.2 部分药品的提纯26
- 2.3.3 实验步骤及装置26-28
- 2.3.3.1 聚合物的合成26
- 2.3.3.2 聚合物的接枝26
- 2.3.3.3 实验装置26-27
- 2.3.3.4 化学反应方程式27-28
- 2.4 降凝降粘效果评价28-29
- 2.4.1 凝点的测试方法28
- 2.4.2 粘度的测试方法28-29
- 2.5 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表征29-38
- 2.5.1 FT-IR红外光谱分析30
- 2.5.2 在线红外分析30-34
- 2.5.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34-35
- 2.5.4 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35-36
- 2.5.5 热失重分析(TG)分析36-37
- 2.5.6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37-38
- 2.6 最佳合成条件与最佳使用条件的确定38-44
- 2.6.1 最佳合成条件的确定38-40
- 2.6.2 聚合物的降凝性能评价40-41
- 2.6.3 聚合物的降粘性能评价41-44
- 2.7 本章小结44-47
- 第三章 降凝剂聚(1-癸烯-甲基丙烯酸十八酯-马来酸酐)降凝剂的合成与应用评价47-65
- 3.1 引言47
- 3.2 实验部分47-49
- 3.2.1 实验药品及仪器47-48
- 3.2.2 实验步骤及化学反应方程式48-49
- 3.3 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表征49-58
- 3.3.1 FT-IR红外光谱分析49-50
- 3.3.2 在线红外分析50-54
- 3.3.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54-56
- 3.3.4 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56-57
- 3.3.5 热失重分析(TG)分析57-58
- 3.3.6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58
- 3.4 最佳合成条件与最佳使用条件的确定58-63
- 3.4.1 最佳合成条件的确定58-60
- 3.4.2 聚合物的降凝性能评价60-61
- 3.4.3 聚合物的降粘性能评价61-63
- 3.5 本章小结63-65
- 第四章 结论65-67
- 4.1 总结65-66
- 4.2 展望66-67
- 参考文献67-73
- 致谢73-75
-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论文和专利75-77
- 附件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传宪,张春光,孙德军;降凝剂与原油组分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及降凝剂发展[J];化学通报;2002年12期
2 霍建中,郝金库,赵小军,王玮;大港原油高效降凝剂的研制[J];精细石油化工;2002年05期
3 陈建康,张建国,王燕舞;浅谈降凝剂的作用及其应用现状[J];石油商技;2003年06期
4 赵荣祥,曹祖宾,岳坤霞,王峰;降凝剂的应用概况[J];当代化工;2004年01期
5 石艳芳;影响降凝剂效果的几个因素[J];铁道技术监督;2004年08期
6 侯文顺;以聚合物为主要成分的降凝剂在柴油中的应用[J];辽宁化工;2004年12期
7 黄英雄;;降凝剂的研究进展[J];山东化工;2008年11期
8 李卫佳;梁平;李克华;;高蜡原油化学降凝作用机理与影响因素[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09年05期
9 贾琳;王清;陈雷;;国内管输原油降凝剂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齐鲁石油化工;2011年04期
10 彭茜;朱岳麟;熊常健;;国内外常用降凝剂成分分析及性能表征[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12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霍连风;张冬敏;张立新;熊辉;欧阳欣;支树洁;李其抚;赵云雅;王征;赵帅;;纳米降凝剂对原油各组分的影响研究[A];流变学进展(2012)——第十一届全国流变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2 张立新;张冬敏;李其抚;霍连风;欧阳欣;支树洁;姜征锋;;影响原油添加纳米降凝剂改性效果的几个关键温度[A];流变学进展(2012)——第十一届全国流变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3 伍丽娟;张帆;关中原;郭淑凤;;新型EVA接枝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原油降凝效果评价[A];中国化学会、中国力学学会第九届全国流变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王鹏程;李建新;马锐;任晓明;王建欣;;降凝剂的室内评价及在孟镇管线冷输中的应用[A];石化产业创新·绿色·可持续发展——第八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石化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2年
5 霍连风;熊辉;张冬敏;张立新;欧阳欣;支树洁;李其抚;吴琼;;碳数分布及含量与纳米降凝剂配伍规律研究[A];流变学进展(2012)——第十一届全国流变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6 郭意厚;;聚丙烯酸酯的合成及其降凝效果的研究[A];第三届丙烯酸科技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7 陈康富;陈衍;陈金龙;;BEM-9M降凝剂在湛茂原油长输管线的试验研究[A];中国化工学会2008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暨北京化工研究院建院50周年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8 张冬敏;霍连风;张立新;支树洁;欧阳欣;李其抚;艾慕阳;刘广文;熊辉;姜保良;王帅;;NPZ降凝剂对含蜡原油中石蜡的结晶习性影响[A];流变学进展(2012)——第十一届全国流变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9 汪军平;王华;许孝玲;田凌燕;;柴油加氢精制/降凝催化剂串联生产低凝柴油工艺研究[A];第九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孙发民;张学军;戴宝琴;葛冬梅;王甫村;李凤铉;李美群;;HT-1/HIDW-1加氢精制-异构降凝组合催化剂的首次工业应用[A];第三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通讯员 陈国群 董静;东北管网首次采用加剂改性原油直接投产[N];中国石油报;2011年
2 通讯员 董静;管道公司纳米降凝剂助力管道改线[N];石油管道报;2011年
3 袁瑞华;延长石油集团管道运输公司沐浴站添加降凝剂工艺改造成效显著[N];延安日报;2009年
4 记者 李鑫金 通讯员 李媛;管道公司中试生产装置投产[N];石油管道报;2011年
5 记者 陈力 特约记者 张一峰;降成本增效3700万元[N];中国石油报;2001年
6 本报记者 杨晓娟 实习记者 王会颖;靠科技创品牌 靠品牌占市场[N];石油管道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五花;降凝剂对含蜡油石蜡析出过程影响的实验与模型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2 吴本芳;河南高凝原油和特稠油降凝降粘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洪亮;原油降凝剂的复配及降凝剂降凝机理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2 肖志海;原油流动改进剂的研制及其机理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3 李本菊;SMI结构的调控及其对原油降凝减粘特性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4 冯立娟;油品降凝剂的合成及降凝机理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5 魏伟;姚店—甘泉原油管道加降凝剂输送工艺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6 张开亮;新型高蜡稠油降凝剂的合成与评价[D];山东大学;2016年
7 唐强;梳型聚合物的合成及降凝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8 杨妮;聚甲基丙烯酸酯类润滑油降凝剂的合成及降凝机理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9 薛维海;高效降凝剂的研制[D];大庆石油大学;2006年
10 王乐启;聚丙烯酸酯类柴油降凝剂的合成与降凝机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827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882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