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地震波场数据压缩感知重建理论及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0 18:08

  本文关键词:地震波场数据压缩感知重建理论及方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压缩感知 曲波变换 凸集投影理论 阈值模型


【摘要】:在对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开采之前,施工人员首先需要正确探明其在地下的分布位置,即需要进行油气勘探。而地震勘探作为油气勘探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油气勘探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油气勘探范围的不断扩大,勘探工作区地上以及地下的环境越来越复杂,再加上人为等其它因素的影响,使得地震勘探不能采集到完整的地震数据,这严重影响了地震数据的精确成像,从而给地震勘探正确探明油气资源的分布位置带来了困难。因此,针对上述问题,设想可以用人工方法对不完整的地震数据进行重建,使其恢复出完整的地震数据。本文就是从这一问题出发,将信号处理领域新发展的压缩感知理论应用到地震勘探中,对采集到的地震波场数据进行稀疏表示,选取合适的测量矩阵及重构算法对缺失的地震数据进行重建,并且最终获得了理想的处理效果。压缩感知理论克服了传统奈奎斯特采样定理的不足之处,它在对信号压缩的过程中也融入了采样的过程,即压缩和采样同时进行,且只需较低的采样率对信号进行采样,就能够重构出满足一定精度的原始信号。根据压缩感知的基本流程,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地震波场数据的稀疏变换以及稀疏优化重构算法。在稀疏变换方面,鉴于Curvelet变换局部性、多尺度性和多方向性的特点在处理非稳态地震波场数据具有较大的优势,因此选取Curvelet变换对地震波场数据进行稀疏变换,并通过实验说明曲波变换不仅能够对地震波场数据进行较好的稀疏表示,而且还能够达到对地震数据去噪以及去除同相轴干扰的作用。在稀疏优化重构算法方面,稀疏优化是通过求解一个0l范数优化问题来得到对原始信号的精确重构,0l范数优化为一个欠定问题,不容易求解,通常情况下以1l范数逼近0l范数作为一个可解的凸优化问题,研究采用凸集投影理论(POCS)解决1l范数优化问题,对缺失地震波场数据进行重建。研究中设计了一套基于压缩感知的地震波场数据重建方法,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其实用性。研究发现,迭代次数和阈值模型是影响重建效果的两大因素,因此,着重讨论了它们对重建效果的影响。在阈值模型方面,设计了线性阈值模型以及指数阈值模型的数学表达式,并对指数阈值模型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新的指数衰减型阈值模型,且利用该阈值模型进行迭代提升了运算速度,也达到了较好的重建效果。
【关键词】:压缩感知 曲波变换 凸集投影理论 阈值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13;P631.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引言9-17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5
  • 1.2.1 压缩感知理论研究现状10-12
  • 1.2.2 地震波场数据重建方法研究现状12-14
  • 1.2.3 基于压缩感知地震数据重建方法研究现状14-15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安排15-17
  • 第二章 地震波场数据的稀疏变换17-32
  • 2.1 概述17
  • 2.2 压缩感知理论知识17-20
  • 2.3 曲波变换基本原理20-24
  • 2.4 地震波场数据Curvelet变换24-31
  • 2.4.1 Curvelet变换的优势24-25
  • 2.4.2 Curvelet变换模拟实验分析25-28
  • 2.4.3 Curvelet变换实际数据处理28-31
  • 2.5 本章小结31-32
  • 第三章 地震波场数据压缩感知重建方法32-45
  • 3.1 概述32
  • 3.2 传统地震道插值方法32-35
  • 3.2.1 问题的引出32-34
  • 3.2.2 地震道插值原理34-35
  • 3.3 凸集投影算法基本原理35-38
  • 3.4 地震波场数据压缩感知重建算法38-41
  • 3.5 模拟实验41-43
  • 3.6 本章小结43-45
  • 第四章 地震波场数据压缩感知重建效果分析45-59
  • 4.1 引言45
  • 4.2 迭代次数对重建效果的影响45-49
  • 4.3 阈值模型对重建效果的影响49-58
  • 4.3.1 阈值模型49-52
  • 4.3.2 阈值模型的设计52-55
  • 4.3.3 数值实验55-58
  • 4.4 本章小结58-59
  • 结论59-61
  • 参考文献61-65
  • 致谢65-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苗永康,綦忠,单联瑜,王修田;稳定波束法地震波场模拟技术[J];石油物探;2002年04期

2 李智宏,胡中平,王辉明,张明,钱菊华,薛诗桂;含高速层地震物理模型的广角地震波场研究[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5年05期

3 罗斌,王宝彬;随钻地震波场空间传播特征研究及应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5年01期

4 李洪奇,刘洪,李幼铭;井间电磁场伪地震波场成像方法[J];测井技术;1999年02期

5 张永刚;地震波场数值模拟方法[J];石油物探;2003年02期

6 谢桂生;刘洪;李幼铭;胡润苗;;界面起伏条件下反射/透射算子+单程波方程的地震波模拟方法[J];地球物理学报;2005年05期

7 熊忠;;分裂步傅里叶法地震波场数值模拟[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年02期

8 边立恩;贺振华;黄德济;;饱含流体介质的地震波场特征及频率分布[J];岩性油气藏;2008年03期

9 刘志伟;王忠仁;裴海侠;;基于边界元法的地震波方程时间域数值模拟[J];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杨绍国,周熙襄;区域分解地震波场数值模拟算法[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洪奇;刘洪;李幼铭;;井间电磁场伪地震波场成像方法[A];寸丹集——庆贺刘光鼎院士工作50周年学术论文集[C];1998年

2 曹静杰;王彦飞;杨长春;;基于压缩感应的地震波场重建方法研究(英文)[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3 杨祥森;;粘弹介质中有限差分法地震波场数值模拟[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4 王华忠;马在田;;三维地震波场深度外推消除与地面有关的噪音[A];199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5 周红;陈晓非;;地震波场的地形校正[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徐果明;沈玉松;朱良保;翟永波;;用谱元法计算地震波场[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曹静杰;王彦飞;;地震波场稀疏重建的信赖域算法[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专题论文集[C];2013年

8 陶毅;符力耘;孙伟家;孙秋霞;;地震波干涉法研究进展综述[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1年

9 平萍;徐义贤;张煜;;二维复杂地形地震波场谱元法模拟[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邵志刚;傅容珊;黄建华;刘财;;线性粘弹介质中地震波场数值模拟[A];纪念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60周年专辑[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实习生 高敏;张伟:捕捉地震波轨迹的人[N];科技日报;2014年

2 孙开峰;南京石油物探研究所地震波场参数化技术获奖[N];中国矿业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全红娟;裂缝介质地震波场特征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纪彤洲;多元地震波信息的构造和储层响应及在油田勘探中应用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6年

3 姜_";基于相控震源的地震波定向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王月英;地震波有限元集中质量矩阵及并行算法模拟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5 廉玉广;庐枞盆地金属矿地震波场精细模拟及属性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勾福岩;叠前复杂地震波场插值重建与噪声衰减技术[D];吉林大学;2015年

7 丘磊;正交曲线坐标系下的地震波数值模拟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8 王雪秋;复杂近地表地震波响应特征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陈常乐;地震波场构造导向滤波关键技术及应用[D];吉林大学;2015年

10 唐启军;裂隙单斜介质地震波场正演模拟及AVO特征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俞伟哲;基于层状弹性介质的全波地震波场数值模拟[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黄磊;复杂局部场地对地震波的散射间接边界积分方程-有限元耦合分析[D];天津城建大学;2016年

3 满建彬;地震波场数据压缩感知重建理论及方法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4 张夏阳;煤矿巷道前方中小型断层地震波特征及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5 孙玉萍;基于地震波场瞬时相干属性的叠前去噪方法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6 王鹏;随钻地震波场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9年

7 黄元元;深埋隧道中地震波场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8 彭菲;人工源和随机源激发地震波的时域有限差分模拟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08年

9 廖烟开;隧道前方不良地质体复杂地震波场数值模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10 冯雷;隧道超前预报地震波模拟研究[D];郑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8895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8895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c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