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河流相油藏层系及井网调整研究
本文关键词:复杂河流相油藏层系及井网调整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河流相油藏 层间干扰 层系调整 剩余油 井网调整 相控随机建模
【摘要】:复杂河流相油藏由于沉积环境复杂多变,使得平面上存在多种沉积微相,纵向上存在着多个含油小层,储层的非均质性极强。这种油藏在开发初期,由于认识程度不足,在平面上采用大井距试采,纵向上采用一套开发层系。当油藏开发到一定阶段,平面矛盾和层间矛盾突出,必须进行井网和层系调整,以提高油藏的采收率。针对复杂河流相油藏的层系和井网调整,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对于常规方法建立的数值模拟模型难以体现沉积微相分布的问题,根据沉积微相和渗透率分布特征,建立了能够体现沉积微相的数值模拟模型,并且根据沉积微相进行了相渗分区,体现了沉积微相对剩余油形成的影响。数值模拟实例分析表明,该建模方法能够显著减少数值模拟历史拟合的调参工作量,降低历史拟合中的不确定性。(2)利用建立的体现沉积微相的数值模拟模型,得到了剩余油分布的三种类型,对形成的原因和井网调整的措施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不仅能够反映出注采井网不完善所形成的剩余油,也能够反映储层非均质性形成的剩余油。(3)对井网调整过程中的加密注水井转注时机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比不同的转注方案,发现第3年进行转注效果最好。(4)以层间干扰的动态变化为重点来研究层系细分调整,从高低渗层产液差距随注水开发逐渐增大的角度入手,推导了层间干扰变化的理论公式,从机理上说明了层间干扰增大的原因是高渗层的含水饱和度上升速度大于低渗层。(5)定义了层间干扰变化系数,定量描述层间干扰变化的情况,结合现场测试数据,计算出了层系细分调整时机的图版。
【关键词】:河流相油藏 层间干扰 层系调整 剩余油 井网调整 相控随机建模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E324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1章 绪论8-15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8-9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9-13
- 1.2.1 复杂河流相油藏开发现状9-11
- 1.2.2 层系调整研究现状11-12
- 1.2.3 井网调整研究现状12-13
- 1.3 主要研究内容13
- 1.4 技术路线13-15
- 第2章 复杂河流相油藏开发特点15-23
- 2.1 开发关键问题15-16
- 2.2 相控随机建模16-18
- 2.2.1 建模步骤16-17
- 2.2.2 模型优选方法17-18
- 2.3 粗化造成的误差18-23
- 2.3.1 粗化方法造成的误差18-21
- 2.3.2 网格尺寸造成的误差21-23
- 第3章 复杂河流相油藏数值模拟23-34
- 3.1 常规数值模拟模型中的误差23-25
- 3.2 相控随机渗透率建模法25-28
- 3.3 建模方法实例应用28-33
- 3.4 小结33-34
- 第4章 层系调整研究34-42
- 4.1 多层合采层间干扰现象34-35
- 4.2 层间干扰变化机理研究35-39
- 4.3 层系细分调整39-41
- 4.4 小结41-42
- 第5章 井网调整研究42-62
- 5.1 剩余油研究42-46
- 5.1.1 剩余油分布影响因素42-43
- 5.1.2 剩余油分布规律43-46
- 5.2 合理井距研究46-56
- 5.2.1 有效厚度加权法47-48
- 5.2.2 体积加权迭代法48-51
- 5.2.3 井网控制范围加权迭代法51-56
- 5.3 井网加密转注研究56-61
- 5.3.1 合理井网调整方式56-58
- 5.3.2 转注时机研究58-61
- 5.4 小结61-62
- 第6章 结论62-63
- 致谢63-64
- 参考文献64-6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洪升;;综合地震和先验地质模式的河流相多点统计建模[J];内江科技;2014年03期
2 B.Ted;李彦兰;;地层和构造对河流相油气储集层的构成及分布的控制[J];吐哈油气;1999年03期
3 夏同星;李英;黄江波;;渤南地区河流相油田开发地震研究[J];石油钻采工艺;2009年S1期
4 曹学明;王玉柱;;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河流相地层对比中的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年02期
5 纪友亮;周勇;吴胜和;史长林;岳大力;;河流相地层高精度地层构型界面形成机制及识别方法[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6 董冬,陈洁,邱明文;河流相储集层中剩余油类型和分布规律[J];油气采收率技术;1999年03期
7 李国英;;河流伦理[J];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2012年02期
8 胡光义;陈飞;范廷恩;孙立春;赵春明;高云峰;王晖;宋来明;;渤海海域S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河流相复合砂体叠置样式分析[J];沉积学报;2014年03期
9 张会卿;赵林丰;彭光艳;燕云;;河流相储集层砂体精细雕刻技术在港东一区的应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年14期
10 梁金萍,国景星,于洪洲;冲积—河流相层序地层模式探讨及其在济阳坳陷的应用[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国英;;河流伦理[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4辑)[C];2012年
2 明君;夏同星;李英;;渤南地区河流相油田精细油藏描述与开发实践[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3 童川川;邓宏文;任收麦;张聪;;河流相层序地层划分方法-以大庆长垣地区扶余油层为例[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4 鲜本忠;;孤岛油田馆陶组上段河流相建筑结构及其在油藏描述中的应用[A];2004第三届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国英;构建河流伦理[N];学习时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周 靖;北京应建“国家河流公园”[N];大众科技报;2002年
3 本报记者 蒲飞;面向生态文明的河流伦理[N];黄河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高立洪;环境流:为人水关系划定和谐线[N];中国水利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闫伟鹏;济阳坳陷滩海地区新近系冲积-河流相层序地层研究与有利成藏区带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2 王延忠;河流相正韵律厚油层剩余油富集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3 张明禄;河流相砂岩气藏早期描述的技术方法及应用[D];西北大学;2004年
4 胡毅;台湾海峡西侧近岸沉积及主要河流贡献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童川川;河流相层序地层划分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乔慧娇;季节性降雨事件对河流溶解性有机碳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16年
3 张浩;复杂河流相油藏层系及井网调整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6年
4 翟春凤;萨中开发区河流相储层砂体的成因类型及剩余油分布模式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2年
5 孙玉波;河流相砂体地质建模方法[D];燕山大学;2014年
6 陈蓉;埕宁隆起北坡新近纪河流相层序地层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7 马尚福;河流相储层地质建模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8 邢艳允;河流附近浅、薄含水层中热能存储与运移规律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9 徐振永;港东开发区一区一断块河流相地下储层构型研究[D];石油大学(北京);2005年
,本文编号:8900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890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