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塔盆地中部断陷带构造特征研究
本文关键词:海—塔盆地中部断陷带构造特征研究
【摘要】:本文应用R5000解释系统建立海塔盆地地震数据管理与分析平台,完成中部断陷带地震统层,构造特征分析认为,海-塔盆地可以划分为两个构造层和三个构造活动期。两个构造层为铜钵庙、南屯组为第一构造层,表现为前列伸展构造活动;第二构造层为大磨拐河组、伊敏组,主要为张扭构造活动期;晚期伊敏组沉积后沉积的地层构成的构造层不明显,但是却发生了一期压扭构造活动,称之为反转期。对盆地的演化分析表明:塔南凹陷早期强烈伸展明显,形成三个次凹,首尾相接,呈串联式排列,拉张扭动活动较弱,晚期的挤压扭动微弱。南贝尔由于中部低隆起长期活动,凹陷在伸展期和扭动期构造活动都很强烈,在反转期南贝尔表现非常明显,东部次凹的东部断阶带发育一系列北东走向的逆断层。贝尔凹陷受持续活动苏德尔特凸起的影响,构造活动非常强烈。乌尔逊凹陷与其他三个凹陷明显不同,断陷期规模较小,主要活动表现在大磨拐河和伊敏期。海-塔盆地是一个多期叠置的复杂断陷盆地,本区常见的断陷样式有单断箕状断陷、双断垒堑式、多米诺复式箕状断陷、转换式复式箕状断陷。在中部断陷带,确定出3个级别14个转换带,这些转换带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次凹、洼槽有利沉积体系的空间展布,并控制着洼槽内部及其周边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的发育。
【关键词】:海-塔盆地 地质结构 构造演化 转换带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1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前言7-9
- 第一章 概况9-13
- 1.1 工区概况9
- 1.2 新技术、新方法应用9-11
- 1.3 取得的主要成果与认识11-13
- 第二章 地震地层格架及工业制图13-42
- 2.1 地震地层格架13-36
- 2.2 工业制图36-42
- 第三章 构造特征42-85
- 3.1 构造单元区划42-49
- 3.2 断裂特征及构造样式49-70
- 3.3 构造演化特征70-85
- 第四章 转换带的构造特征及对油气的控制作用85-95
- 4.1 中部断陷带转换带特征与作用85-93
- 4.2 南贝尔东次凹南北洼槽间转换带多层系复式油藏勘探目标优选93-95
- 结论95-97
- 参考文献97-99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99-100
- 致谢100-10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德来,,王伟,马莉;伸展盆地转换带分析──以松辽盆地北部为例[J];地质科技情报;1994年02期
2 赵红格,刘池阳,杨明慧,王定一;调节带和转换带及其在伸展区的分段作用[J];世界地质;2000年02期
3 汪望泉;窦立荣;张志伟;李志;李谦;;苏丹福拉凹陷转换带特征及其与油气的关系[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7年01期
4 吴康军;龚福华;易雪斐;;转换带的分类浅述[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12期
5 宁飞;汤良杰;朱传玲;何春波;张钰;王鹏昊;陈群;;挤压区局部构造转换带类型及石油地质意义[J];现代地质;2009年03期
6 C.K.Morley;李士范;;东非裂谷系中的转换带及其与裂谷中油气勘探的关系[J];海洋地质译丛;1991年02期
7 王晨阳;黄金莉;;应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海南及其邻区地幔转换带结构[J];地球物理学报;2012年04期
8 张永刚;汤良杰;金文正;万桂梅;吕志洲;;龙门山构造转换带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9 王海学;吕延防;付晓飞;孙永河;王海凤;李培海;;裂陷盆地转换带形成演化及其控藏机理[J];地质科技情报;2013年04期
10 AnatolyObzhirov,尹延鸿;海洋到大陆转换带的气体地球化学场[J];海洋地质动态;199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艳;符力耘;张敏强;管西竹;侯志强;;异常地层高压转换带与千赫兹声波速度转换带相关性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五专题论文集[C];2013年
2 王晨阳;黄金莉;;应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海南及其邻区地幔转换带厚度[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王炳瑜;陈凌;艾印双;何玉梅;;华北克拉通东北部及邻区地壳和地幔转换带厚度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地球深部结构与过程研究室[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史锋;镁锗橄榄石的高温高压变形实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2 林杞;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区沉积物中自生矿物特征及其硫酸盐—甲烷转换带指示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3 王锋;塔里木盆地古生界碎屑岩地质转换系统与油气成藏规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徐弥坚;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幔转换带结构的接收函数方法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2 王浩然;油源断裂转换带识别及输导油气有利条件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3 刘冬民;海—塔盆地中部断陷带构造特征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4 王勇;大北—克拉苏构造带转换带形成演化及其控藏机理[D];东北石油大学;2012年
5 王海学;海塔盆地中部断陷带转换带形成演化及其控藏机理[D];东北石油大学;2012年
6 王晨阳;应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海南及其邻区地幔转换带结构[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1年
7 沙威;塔南凹陷断裂生长变形机制及控制作用[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9138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913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