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油藏水驱开发效果评价及挖潜措施研究
本文关键词:C油藏水驱开发效果评价及挖潜措施研究
【摘要】:C油藏属于高孔高渗砂岩油藏,经过四十几年的开发,含水率高达89.04%,已进入特高含水期。C油藏经历了天然能量开发、初期注水开发、细分层系开发、完善井网和稳油控水综合治理5个阶段,目前由于套管损坏井停产停注、高含水井停产等原因,造成原有井网形式遭到破坏,储量失控较大;再加之对剩余油分布特征认识不清,影响了油藏剩余油的控制程度以及后期稳油控水目标的实现。因此,在重新认识地质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油藏的水驱开发效果评价、剩余油分布特征分析、小砂体开发方式优化、探索合理的挖潜措施是提高油藏采收率的关键。本文通过油藏工程方法对C油藏的水驱储量控制程度、层系适应性、井网适应性、能量状况、含水上升率、存水率和水驱指数进行计算分析和评价,运用5种方法预测得到油藏的最终采收率为47.54%,较目前40.53%的采出程度仍有提高产油量的空间,此外运用4种基于狭义水驱曲线推导出的公式对油藏的最终水驱体积波及系数进行了预测,同时基于广义水驱曲线(俞启泰型)提出了一种能够正确预测水驱体积波及系数的新公式。经分析认为,该油藏目前层系划分合理,合理地层压力保持水平均在80%以上,能量保持水平较好,且含水上升率符合甲型水驱曲线的理论含水上升率曲线,实施的综合调整措施达到了稳油控水的目的,较好地改善了油藏的开发效果;但却存在现有层系注采对应率低,油井单向受效严重,井网完善程度差,井网对储量的控制程度较低,实际注水井数少于理论井数,存水率和水驱指数有所下降等问题。这说明油藏后期需要完善现有井网,提高对剩余油的控制程度。通过数值模拟技术对剩余油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认为剩余油主要分布于主力含油小层的断层及物性遮挡区、注采井网不完善部位和构造高部位,以及非主力含油小层的井网不完善砂体与未动用小砂体处。并对油藏一、二类砂体的井网井型进行分类优选,提出了一类砂体宜采用直井注水井排平行于构造趋势的排状井网形式,二类砂体宜采用直井一注二采的井网形式。结合水驱开发效果评价结果、剩余油分布特征以及不同砂体井网井型优选结果,设计了C油藏的下一步挖潜措施。经数值模拟预测结果表示,调整后日产油量由29.6t上升到87.0t,年阶段含水率由96.9%下降到94.5%,采收率较未采用挖潜措施时提高了3.8%。说明措施设计较为合理,取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
【关键词】:效果评价 开发方式 剩余油 挖潜措施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E357.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1章 绪论8-15
- 1.1 研究目的意义及背景8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8-12
- 1.2.1 水驱油藏研究现状8-9
- 1.2.2 水驱开发效果评价研究现状9-10
- 1.2.3 剩余油研究现状10-11
- 1.2.4 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现状11-12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2-13
- 1.4 研究主要成果13-14
- 1.5 本文创新点14-15
- 第2章 油藏地质特征15-24
- 2.1 构造特征15-16
- 2.2 储层特征16-22
- 2.2.1 储层划分16-17
- 2.2.2 有效注采系统与砂体规模关系17-18
- 2.2.3 储层展布特征18-19
- 2.2.4 储层物性特征19-22
- 2.3 油藏特征22-23
- 2.3.1 油层分布与油水关系22-23
- 2.3.2 流体性质23
- 2.4 本章小结23-24
- 第3章 油藏水驱开发效果评价24-56
- 3.1 开发简历24-25
- 3.2 生产动态分析25-35
- 3.2.1 日采液量分析26-29
- 3.2.2 日采油量分析29-30
- 3.2.3 含水状况分析30-31
- 3.2.4 水井注入特征分析31-32
- 3.2.5 相渗曲线的半归一化32-35
- 3.3 水驱开发效果评价35-55
- 3.3.1 采收率计算35-42
- 3.3.2 水驱储量控制程度评价42-43
- 3.3.3 层系适应性评价43-46
- 3.3.4 井网适应性评价46-47
- 3.3.5 能量状况评价47-49
- 3.3.6 含水上升率分析49-50
- 3.3.7 存水率和水驱指数分析50-53
- 3.3.8 水驱体积波及系数预测53-55
- 3.4 本章小结55-56
- 第4章 油藏历史拟合及剩余油分布特征56-68
- 4.1 地质模型的粗化56
- 4.2 初始流体参数场的建立56-57
- 4.3 历史拟合结果57-60
- 4.3.1 油藏历史拟合57-58
- 4.3.2 单井生产动态指标拟合58-60
- 4.4 剩余油分布特征分析60-66
- 4.4.1 剩余油总体评价60-61
- 4.4.2 剩余油纵向分布特征61-62
- 4.4.3 剩余油平面分布特征62-64
- 4.4.4 第3-第5层系不同砂体类型剩余油分布特征64-66
- 4.4.5 第6-第7层系不同砂体类型剩余油分布特征66
- 4.5 本章小结66-68
- 第5章 挖潜措施数值模拟研究68-84
- 5.1 一类砂体直井井排布置方向优化68-69
- 5.2 二类砂体注水井网、井型优化69-77
- 5.2.1 直井注采井网优化69-71
- 5.2.2 水平井注采井网优化71-75
- 5.2.3 井网、井型注采效果对比及优选结果75-77
- 5.3 C油藏合理挖潜方案及开发指标预测77-83
- 5.3.1 合理挖潜方案设计77-82
- 5.3.2 开发指标预测82-83
- 5.4 本章小结83-84
- 第6章 结论及建议84-86
- 6.1 结论84-85
- 6.2 建议85-86
- 致谢86-87
- 参考文献87-9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9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宗平;李正文;李来林;何玉前;;含泥质砂岩油藏水驱后的速度变化特征分析[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8年02期
2 童宪章;;天然水驱和人工注水油藏的统计规律探讨[J];石油勘探与开发;1978年06期
3 蒙凯;白旭;王小梅;张鹏;;吴420区长6油藏水驱影响因素分析[J];价值工程;2014年05期
4 许志雄;杨健;刘可;杜四辈;马云成;吴国文;;姬塬油田北部长9油藏水驱控制因素分析[J];石油化工应用;2014年04期
5 王海文;史冬梅;李萍;;提高盘古梁区长6油藏水驱动用程度技术研究及应用[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3年06期
6 李克果;张鹏翼;吴美娥;;充分利用边水能量高速高效开发神泉油田第三系下油藏[J];吐哈油气;2000年03期
7 唐世荣;;老君庙油田L油藏排液采油效果分析[J];石油勘探与开发;1986年02期
8 张顺康;刘炳官;钟思瑛;姜汉桥;;多层油藏水驱开发理论模型[J];新疆石油地质;2009年06期
9 郝生亮;吴雪英;张战雨;梁亚文;何燕;白敏;;胡尖山长2油藏稳产技术对策研究[J];石油化工应用;2011年10期
10 宋社民,黄震;阿北安山岩油藏裂缝注水研究[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继文;梁益财;毛建文;肖博文;贺彤彤;王文刚;;耿271长8油藏稳产技术研究及效果[A];低碳经济促进石化产业科技创新与发展——第九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石化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3年
2 刘可;苏小明;马云成;杨健;纪耸峰;范鹏;许志雄;吴国文;蔡涛;刘春林;;池141长9油藏开发技术方案适应性评价[A];创新·质量·低碳·可持续发展——第十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石化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4年
3 尤启东;陈月明;张浩毅;;王场油田高含盐油藏水驱储层参数变化实验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4 保龙;朱亚娣;马国梁;刘强玖;;元48长4+5油藏裂缝贯通方向研究及下步治理意见[A];低碳经济促进石化产业科技创新与发展——第六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陈威武;李瑞;何玉文;罗军;赵昆;赵培阳;;靖安油田五里湾长6油藏含水上升期开发技术调整研究[A];创新·质量·低碳·可持续发展——第十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石化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4年
6 汤仁文;熊志明;别勇杰;王文刚;姚莉莉;孙丽慧;胡方芳;梁益财;;吴410区长6油藏注采调整技术研究及应用[A];创新·质量·低碳·可持续发展——第十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石化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4年
7 胥中义;乔良;王继文;王凯;杨青艳;;刘峁塬长8油藏精细注采调整技术研究及应用效果[A];石化产业创新·绿色·可持续发展——第八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石化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2年
8 刘敏昭;郑锡;秦智;李军健;高彦博;王鹏;张志鹏;乞照;;姬塬油田罗1区长8油藏综合治理配套技术及效果评价[A];创新·质量·低碳·可持续发展——第十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石化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4年
9 张钊;刘永涛;熊志明;毛建文;张维;史立川;;吴旗油田吴410区长6_1油藏剖面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A];石化产业创新·绿色·可持续发展——第八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石化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2年
10 沈焕文;刘媛社;马国梁;王碧涛;赵辉;;低渗透三叠系长_6油藏见水特征分析及治理对策研究[A];低碳经济促进石化产业科技创新与发展——第六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本报通讯员 武尚品 王胜华;精细开发管理让老油田“重焕光彩”[N];陇东报;2011年
2 记者 张新民 特约记者 云枫;组合技术“压开”致密油藏[N];中国石油报;2013年
3 杨文礼 通讯员 范玺权;昔日洋人“枪毙”区块 如今成为上产主力[N];中国石油报;2007年
4 特约记者 赵春花;让科研为生产“助跑”[N];中国石油报;2007年
5 杨君;二次开发保老油田持续稳产[N];中国石化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徐庆岩;长庆特超低n蛲赣筒夭煌途呕际跹芯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13年
2 伦增珉;低渗透油藏二氧化碳驱多相渗流基础实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3 张吉群;油藏井间分层流动关系自动识别的计算几何学方法[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4 张瀚Ym;高倾角油藏CO_2近混相驱三次采油开发机理及矿场应用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5 闫霞;基于梯度逼真算法的油藏生产优化理论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年
6 周方奇;低渗透油藏嵌入离散裂缝模型的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7 刘华林;低渗透油藏渗流规律及有效驱动压力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卓辉;虎狼峁区长6注采调控技术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2 秦凤彪;广利莱36低渗透油藏剩余油分布及调整方案[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3 王呈呈;沈161块低渗透油藏水驱后高压注空气数值模拟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4 刘二朋;情字井地区黑46区块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5 梁高红;盘古梁长6油藏堵水调剖技术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6 郇宇;学26长4+5、盐26长2油藏提高单井产量技术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7 高雪梅;低渗透油藏压裂开发水窜机理及改善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8 杨赤宸;低渗透油藏高含水期纵向水驱优化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9 姚征;油藏流场评价体系的建立及提高采收率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10 刘衡;马古中生界潜山注水开发方案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9172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917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