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低渗透油藏扶杨油层分类及水驱规律研究
本文关键词:特低渗透油藏扶杨油层分类及水驱规律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特低渗透油藏 油藏分类 聚类分析 水驱规律研究
【摘要】:随着持续深入的开发,大庆油田老区的挖潜效果逐渐衰减,逐渐凸显了依靠外围油田开发的手段,外围油田逐渐变为大庆油田的开发主力目标。在外围特低渗透油藏中,扶杨油层具有代表性,它主要分布在朝阳沟油田、榆树林油田和头台油田。因为外围扶杨油层孔喉半径小,储层渗透率特低等特点,决定了注水开发难度大,因此其中的开发对策研究尤其重要。在多区块油气藏开发对策研究当中,油藏分类占有重要地位。是评价油藏开发效果、制定开发方案的基础。由于过去的分类方法不能针对性地描述大庆外围特低渗透油藏特征,文本通过灰色关联法选取关联度大的参数作为分类参数,应用聚类分析方法给出了长垣外围特低渗透油藏扶杨油层分类结果。继而应用静态一致性检验,给出主要参数的分类界限;并结合开发数据进行开发效果动态检验,对分类结果进行了调整,确定合理分类结果。选择权重系数法,对储层进行综合评价,并连系区块分类结果,给出储量分布情况。针对不同类别油藏的地质条件不同,必须选择不同水驱规律研究方法。本文通过研究水驱规律曲线法、驱替特征曲线、Logistic旋回模型、童宪章曲线这些方法,进行比较,最终选择了一类、二类油藏采用童宪章曲线法、甲型水驱规律曲线法,预测平均采收率分别为29.15%、22.64%,;三类、四类油藏,采用凸型驱替系列曲线法,预测平均采收率分别为17.66%、13.67%。
【关键词】:特低渗透油藏 油藏分类 聚类分析 水驱规律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E34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6
- 创新点摘要6-8
- 前言8-13
- 第1章 长垣外围油田扶杨油层主要地质特征分析13-15
- 1.1 朝阳沟油田13
- 1.2 榆树林油田13
- 1.3 头台油田13-15
- 第2章 长垣外围特低渗透油藏扶杨油层分类15-44
- 2.1 油藏分类的主要分类参数研究15-33
- 2.1.1 关于油藏的裂缝参数研究16-28
- 2.1.2 多影响参数相对重要性的灰色关联分析28-32
- 2.1.3 确定主要参数32-33
- 2.2 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区块进行分类33-42
- 2.3 各类油藏分布状况42-44
- 第3章 油藏分类检验与储层综合评价44-62
- 3.1 分类结果检验与界限确定44-57
- 3.1.1 静态一致性检验与界限确定44-51
- 3.1.2 开发效果验证51-57
- 3.2 特低渗透油藏扶杨油层储层综合评价57-62
- 第4章 分类油藏水驱规律研究方法适应性评价62-84
- 4.1 水驱规律曲线62-68
- 4.2 驱替特征曲线68-76
- 4.3 LOGISTIC旋回模型76-79
- 4.4 童宪章曲线法79-82
- 4.5 各方法适应性评价82-84
- 结论84-86
- 附表86-105
- 参考文献105-109
- 发表文章及专利目录109-110
- 致谢110-11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春辉;高淑梅;张小龙;王莉娜;;姬塬特低渗透油藏国家示范区地面建设初探[J];石油工程建设;2013年02期
2 徐永辉;;关于胜利油田特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思路的探讨[J];化工管理;2013年22期
3 孙庆和,何玺,林海;特低渗透油藏可动油的测量及应用[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9年06期
4 朱维耀;王明;宋洪庆;徐新丽;曹均和;;特低渗透油藏基质-裂缝耦合非定常流动规律研究[J];特种油气藏;2009年02期
5 杨正明,邱勇松,张训华,赵向国;注入水的水质对特低渗透油藏开发井网的影响[J];特种油气藏;2002年04期
6 安永生;吕亿明;鲁玲;胡随;;特低渗透油藏压裂水平井流入动态研究[J];特种油气藏;2012年03期
7 毛振强;李明;于红军;青强;;樊31北块特低渗透油藏初始含水率的影响因素[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6年05期
8 赵亚文;赵奉江;韩章英;;特低渗透油藏裂缝分布规律研究[J];辽宁化工;2010年08期
9 杜高强;;特低渗透油藏注气开发技术研究[J];化工管理;2014年11期
10 王文环;袁向春;王光付;廖荣风;;特低渗透油藏分类及开采特征研究[J];石油钻探技术;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子胜;姚军;李德强;;特低渗透油藏压力动态特征[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李忠兴;史成恩;徐永高;高静乐;杨克文;屈雪峰;杨秋莲;陈述治;陆红军;李亮;宋广寿;杨全安;赵雷亮;朱圣举;杨技;黄伟;;西峰特低渗透油藏综合评价及开发技术研究[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二——“十五”地质行业获奖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3 冉新权;李忠兴;高春宁;余光明;何永宏;刘萍;;特低渗透油藏改善水驱效果技术探讨与方向[A];渗流力学与工程的创新与实践——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杨正明;苗盛;刘先贵;黄冬梅;祁晨琛;;特低渗透油藏可动流体百分数参数及其应用[A];第九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5 李彦录;王宏江;程康;王晓梅;孟艳青;丁峰;;Arps递减理论在三叠系特低渗透油藏中的应用[A];石化产业创新·绿色·可持续发展——第八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石化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2年
6 刘先贵;杨正明;刘学伟;黄冬梅;祁晨琛;张英芝;;特低渗透油藏应力敏感性对开发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记者 任丽梅;科研成果应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N];中国改革报;2008年
2 龚武彦 李新颜 公庆江 叶德光;创新激活“袖珍油田”潜能[N];中国石化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明国;特低渗透油藏CO_2驱室内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2 吴景春;改善特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效果技术及机理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6年
3 王岩楼;葡西地区特低渗透油藏流体识别技术综合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超;特低渗透油藏扶杨油层分类及水驱规律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2 蔡亮;大庆F特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机理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3 于英华;特低渗透油藏压裂改造经济下限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5年
4 任波;陕北特低渗透油藏注氮气提高采收率数值模拟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2年
5 张晓亮;异常高压特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6 赵亚文;特低渗透油藏裂缝分布规律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1年
7 庄建全;特低渗透油藏有效动用方式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8 陈朝辉;特低渗透油藏依靠天然能量开发产量递减规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9 王小培;大港油田低—特低渗透油藏水力冲击波、化学复合解堵技术[D];西安石油大学;2010年
10 高天放;特低渗透油藏平面物理模拟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14年
,本文编号:9250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925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