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大庆萨北过渡带剩余油影响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17-09-27 11:16

  本文关键词:大庆萨北过渡带剩余油影响因素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北部过渡带 储层 构造 井网 剩余油


【摘要】:本文以萨北开发区北部过渡带中西区萨尔图油层萨II油层组为研究对象,通过充分调研并整合已有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并结合研究区实际开发现状、现有的静态资料,从储层、构造和井网特点三个方面开展分析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并预测剩余油现存位置,对下一步调整挖潜措施提出可行建议。根据地质资料和测井资料,在建立精细等时地层格架的基础上,对各时间单元河道砂体精细组合,开展储层精细描述工作,包括曲流河点坝、窄小分流河道内部夹层及其内部建筑结构研究,以及储层平面、层间非均质性研究,进而得到河道砂储层内剩余油分布模式;并通过井震结合1m等间距构造等值线编制成图的方法,得到研究区萨I、萨II油层组顶部构造图,有效识别并统计出研究区微构造类型,结合处在微构造井点的投产初期及近期产液数据,分析研究,得到不同微构造类型与剩余油富集的对应关系;最后将储层精细描述成果结合已部署井网特点及相应射孔开发层位等数据综合分析。影响研究区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主要是储层与井网方面,研究区萨II油层组共划分出废弃河道遮挡型剩余油,河道边部型剩余油,注采井之间砂体多向连通变差型剩余油3种剩余油分布类型,并相应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开发措施建议,明确油田下部调整计划,这对提高储层动用程度,增储上产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北部过渡带 储层 构造 井网 剩余油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13;TE32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前言8-15
  • 0.1 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8
  • 0.2 相关技术研究现状8-11
  • 0.2.1 储层精细描述研究现状8-9
  • 0.2.2 微幅度构造研究现状9
  • 0.2.3 剩余油研究现状9-11
  • 0.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11-13
  • 0.3.1 主要研究内容11-12
  • 0.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12-13
  • 0.4 完成的工作量13
  • 0.5 取得的成果13-15
  • 第一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15-18
  • 1.1 研究区概况15
  • 1.2 区域地层及构造15-17
  • 1.3 存在的问题17-18
  • 第二章 储层特征精细描述18-45
  • 2.1 精细等时地层格架建立18-21
  • 2.1.1 总体探究思路18-19
  • 2.1.2 沉积时间单元精细对比19-21
  • 2.2 平面沉积微相及单砂体精细刻画21-26
  • 2.2.1 沉积相类型分析21-24
  • 2.2.2 测井微相研究24-26
  • 2.2.3 全区17时间单元平面微相展布26
  • 2.3 储层内部建筑结构研究26-38
  • 2.3.1 内部建筑结构定量描述26-37
  • 2.3.2 不同类型单砂体内部建筑结构模式建立37-38
  • 2.4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38-45
  • 2.4.1 平面非均质性38-42
  • 2.4.2 层间非均质性42-45
  • 第三章 微幅度构造类型及精细识别45-53
  • 3.1 精细构造图制作45-48
  • 3.1.1 井震层位标定45-47
  • 3.1.2 层位解释47
  • 3.1.3 空间变速度体建立47-48
  • 3.1.4 精细构造成图48
  • 3.2 精细微幅度构造识别48-53
  • 3.2.1 微幅度构造划分48-50
  • 3.2.2 微幅度构造的成因50
  • 3.2.3 研究区微幅度构造分类及发育特征50-53
  • 第四章 剩余油影响因素综合分析53-66
  • 4.1 剩余油类型53
  • 4.2 剩余油影响因素综合分析53-62
  • 4.2.1 储层性质对剩余油分布影响因素分析53-56
  • 4.2.2 微构造类型对剩余油分布影响分析56-57
  • 4.2.3 井网特点对剩余油分布影响分析57-62
  • 4.3 剩余油潜力分析62-64
  • 4.4 实施效果64-66
  • 结论66-67
  • 参考文献67-70
  • 附录A 萨Ⅱ油层组沉积相图70-73
  • 发表文章目录73-74
  • 致谢74-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候向阳;北亚热带过渡带的变迁及其农业景观生态意义[J];中国农史;2000年02期

2 刘文汇,徐永昌;论生物-热催化过渡带气[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年04期

3 В.В.Белоусов;聂树人;;陆洋过渡带的一些构造问题和发育条件[J];青海地质;1982年02期

4 张养才,谭凯炎;中国亚热带北界及其过渡带[J];地理研究;1991年02期

5 丁靖康,娄安金,徐学燕;冻融过渡带土的长期抗剪强度[J];冰川冻土;1993年02期

6 安国振,叶声华,郑义中;钻杆内过渡带特性参数测试[J];天津大学学报;1993年05期

7 常禹,布仁仓,胡远满;景观边界研究概况[J];生态学杂志;2002年05期

8 赵志勋;;从苏丹3/7区块施工分析过渡带和沼泽设备的开发方向[J];物探装备;2006年03期

9 И.К.杜也佐夫;M.星野;刘俊;马家常;贺伯初;;透过亚洲-澳大利亚太平洋过渡带分析地球深部状况[J];世界科学;1989年05期

10 尹汉辉 ,童玉明;首届中苏亚洲大陆至太平洋过渡带专题讨论会召开[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8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艳;何青;;绿洲与荒漠过渡带气候特征对比分析——以轮台绿洲为例[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新时期河南土地供需态势与城乡统筹发展”论坛文集[C];2008年

2 吴琼;杨长春;张文忠;肖高杰;;过渡带拼接地震资料处理方法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学术论文汇编[C];2009年

3 李景宜;;宝鸡市城乡过渡带土地利用结构分析研究[A];中国土地资源态势与持续利用研究[C];2004年

4 赖晓玲;张先康;李松林;方盛明;;小波多分辨分析在壳幔过渡带非均匀尺度研究中的应用[A];200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1年

5 赖晓玲;李松林;张先康;成双喜;;壳幔过渡带的复杂性方法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九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纪念李善邦先生百年诞辰[C];2002年

6 王宏斌;刘慧平;;基于RS和GIS的城乡过渡带的都市农业研究——以北京市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7 赖晓玲;李松林;张先康;;玛沁—兰州—靖边剖面壳幔过渡带复杂性的研究[A];200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1年

8 林国庆;王斐;丁吉东;郑西来;;咸淡水过渡带渗透性突变的实验研究[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2年

9 巩杰;王玉川;;干旱区绿洲荒漠过渡带植被恢复的土壤环境效应——以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为例[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赖晓玲;张先康;方盛明;杨健;;张家口—渤海断裂带西缘壳幔过渡带复杂性特征[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记者 张云普 通讯员 孟祥波 刘斌;大庆油田首个过渡带蒸汽驱试验开栓注汽[N];中国石油报;2010年

2 记者 王志田 通讯员 岳明;大庆萨北过渡带热采开发效果明显[N];中国石油报;2006年

3 通讯员 肖滋奇;萨南过渡带地区增储300万吨[N];大庆日报;2011年

4 郭学东;淮河南北过渡带的地域文化特色[N];蚌埠日报;2011年

5 特约记者 肖滋奇;大庆采二——综合调整挖掘过渡带剩余油[N];中国石油报;2011年

6 记者 王志田 通讯员 岳明;大庆油田最大规模蒸汽驱现场试验启动在即[N];中国石油报;2009年

7 潘荣进;应对恶劣天气 确保安全生产[N];泰州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蔡宏珂;中国大陆东部和近海卷云—晴空大气过渡带的光学特征[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候静;基于GIMMS 3g的近30年全球荒漠—草原过渡带植被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宁夏大学;2016年

2 刘洋;大庆萨北过渡带剩余油影响因素分析[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3 程鹏;杏北地区东部过渡带萨Ⅱ主力层储层预测[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4 项中;萨尔图油田东部过渡带改善开发效果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5 张楠;杏北开发区过渡带一类油层三次采油可行性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6 赵秀娟;喇萨杏油田过渡带综合调整潜力及方法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7 单环宇;萨南开发区过渡带地区综合调整挖潜技术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8 刘刚;荒漠过渡带与相邻棉田蜘蛛群落结构及动态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7年

9 韩雪松;萨北开发区过度带三、四条带加密可行性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10 刘茜;咸淡水过渡带水—岩相互作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293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9293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6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