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与蠕虫状胶束在微米级毛细管中的驱替粘度(英文)
本文关键词: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与蠕虫状胶束在微米级毛细管中的驱替粘度(英文)
更多相关文章: 微米级毛细管 驱替粘度 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 蠕虫状胶束 毛细管压力
【摘要】: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s)被大量地用作三次采油中驱替液的增稠剂,表面活性剂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通过自组装形成蠕虫状胶束,具有与高分子相似的增稠的作用。本文在半径为1 10μm的毛细管中,分别考察了HPAMs与蠕虫状胶束的微观驱替行为,研究结果表示毛细管内腔的尺寸限制了这些非牛顿流体的增稠作用。随着毛细管半径的减小,聚合物溶液的剪切变稀越剧烈,甚至从非牛顿流体转变为牛顿流体的流体行为。结合驱替研究和超滤、电镜的结果,证明了高分子的缠绕结构在毛细管中已被破坏。通过对比驱替数据,蠕虫状胶束在毛细管中能够更大程度地保留宏观的粘度,我们提出表面活性剂能够通过自组装修复被破坏的缠绕结构,比高分子聚合物在微观有限空间中有更好的增稠能力。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微米级毛细管 驱替粘度 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 蠕虫状胶束 毛细管压力
【基金】: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21573164,21273165) Petro China Changqing Oilfield Co.~~
【分类号】:TE357.46
【正文快照】: 1 IntroductionLow or ultra-low permeability oil and gas resource is abund-ant and has a great potential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Oil production in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increases continu-ously and the proportion in production components is in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昌福;王晓冬;张静静;;注入非烃气体提高煤层气采收率的驱替特征[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12年05期
2 邰春磊;唐雷;;油相分布对驱替效率的影响[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3 李论;;边界元法在油藏驱替问题中的应用[J];图书与石油科技信息;1995年03期
4 田乃林,张巍,张喜瑞,林坤超;曙光油田杜124块污水驱替室内试验评价[J];断块油气田;1998年01期
5 孙凯;邰春磊;唐雷;;河流相储层驱替速率对驱替方向与驱替效率关系的验证[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4年04期
6 李希明;;微生物驱替盲端类剩余油的微观实验[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8年03期
7 刘振华;裂缝性地层流体驱替的分形模拟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9年06期
8 苏玉亮,杨建,张鸣远,薛海晖;变形介质中粘弹性稠油驱替特征[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9 朱雪芹;双重驱替泵抽系统[J];国外油田工程;2003年12期
10 计秉玉,李莉,李群;不同类型储层驱替速度对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影响[J];石油学报;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陆业昌;周雯菁;董金凤;李学丰;;微米级毛细管中聚丙烯酰胺水溶液与气体的驱替[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王贵文;满万祥;康治华;陈勇;张彬;白旭;;基于压力驱替系统的辅助判别方式在油田开发中的研究及应用[A];创新·质量·低碳·可持续发展——第十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石化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4年
3 陆业昌;周雯菁;董金凤;李学丰;;静态接触角对三相流体自发驱替速度的预测[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5分会:胶体与界面化学中的理论问题[C];2013年
4 施晓乐;盛强;邢义良;刘维甫;;岩心CT三维成像与多相驱替分析系统研究[A];2004年CT和三维成像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赵天博;;CO_2注入深部盐水层的驱替特征研究[A];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吉林省第六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周雯菁;陆业昌;董金凤;李学丰;;扩展到连续三相流体驱替的Washburn方程[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李小春;张法智;方志明;王伟;任伟;汪海滨;白冰;王彦凯;傅国廷;赵英利;赵文才;;混合气体驱替煤层气现场试验研究[A];2008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杨泉;稠油多功能驱替装置的研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2 雷荣;微观驱替动态图象分析中的关键算法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3 周英芳;化学驱驱替特征及驱油效率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4 李达;特低渗透油藏驱替动力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1年
5 路浩;利用炼厂馏分油合成驱替剂的室内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6 张倍宁;超临界CO_2驱替开采煤层气的实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5年
7 邱茂鑫;基于CT的剩余油微观赋存状态描述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年
8 梅士盛;苏丹Palogue油田注CO_2采油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06年
9 周永鹏;中海油旅大高效驱油体系的筛选及工艺优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年
,本文编号:9538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953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