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区块稠油化学驱注入介质及注入方式优化研究
本文关键词:L区块稠油化学驱注入介质及注入方式优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稠油 化学驱 注入介质 注入方式 采收率 均质 非均质
【摘要】:L区块自投入开发以来,主要依靠天然能量开发,地层压力下降较快,油井稳产难度大,且区块稠油的胶质及沥青质含量高,粘度高,使用常规注水开发方法必将导致注入水突进、指进现象严重,注水波及体积小,注水利用率低等问题。因此结合油藏地质条件及开发条件,进行注入介质及注入方式优选研究,在为地层提供能量的同时,最大限度的提高原油采收率,为该区块实施化学驱驱油技术提供指导性依据和技术储备。通过开展驱油体系性能研究实验,进行驱油体系浓黏关系的测定以及二元驱界面张力测定分析。实验结果表明:700×104抗盐型聚合物增黏效果较好;在保证超低的界面张力的前提下,二元体系溶液中聚合物浓度不应超过2000mg/L,且使用0.2%浓度的表面活性剂更能够节约经济成本。通过开展均质模型驱油实验,进行聚合物溶液浓度、注入量以及注入时机对驱油效果影响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使用聚合物溶液浓度大小为1600mg/L、注入量大小为0.6PV,不仅可以在保证较好驱油效果的同时还能有效的降低经济成本,且提前进行化学驱,不仅可以提高原油的采收率,而且可以缩短油田的开采时间。通过开展非均质模型驱油实验,考察聚合物驱和二元驱、不同段塞组合以及不同驱替速度对驱油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聚合物用量相同、注入孔隙体积倍数相同情况下,二元驱驱油效果好于聚合物驱油效果;较好的段塞组合可以有效提高原油采收率,同时加入部分凝胶段塞可以调好驱油效果;随着注入速度的逐渐增大,化学驱采出程度逐渐减小,驱替压差随之增大,综合考虑现场实际的推进速度,选择0.6ml/min注入速度为宜。
【关键词】:稠油 化学驱 注入介质 注入方式 采收率 均质 非均质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E357.4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6
- 创新点摘要6-9
- 第一章 前言9-16
- 1.1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9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9-12
- 1.2.1 稠油的定义及分类9-10
- 1.2.2 稠油化学驱技术发展现状10-12
- 1.2.3 我国稠油的开发现状12
- 1.3 稠油化学驱发展趋势12-13
- 1.4 区块概况13-14
- 1.4.1 油藏地质特征13-14
- 1.4.2 区块开发状况14
- 1.4.3 目前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14
- 1.5 稠油化学驱的可行性分析14-15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15-16
- 第二章 化学驱驱油原理及物理模型的建立16-23
- 2.1 化学驱驱油原理16-18
- 2.1.1 聚合物驱油的主要机理16
- 2.1.2 碱驱油机理16-17
- 2.1.3 表面活性剂驱油机理17-18
- 2.2 物理模型的制作18-23
- 2.2.1 相似理论及原则18
- 2.2.2 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物理模拟方法18-22
- 2.2.3 三层非均质模型22
- 2.2.4 人造均质模型22-23
- 第三章 驱油体系性能研究23-29
- 3.1 驱油体系浓黏关系的测定23-25
- 3.1.1 实验目的23
- 3.1.2 实验条件23
- 3.1.3 实验步骤23
- 3.1.4 实验结果23-25
- 3.2 二元驱油体系界面张力的测定25-27
- 3.2.1 实验目的25
- 3.2.2 实验条件25
- 3.2.3 实验步骤25-26
- 3.2.4 实验结果26-27
- 3.3 本章小结27-29
- 第四章 均质模型上的动态驱油实验研究29-42
- 4.1 聚合物浓度对原油采收率影响实验研究29-33
- 4.1.1 实验目的29
- 4.1.2 实验条件29-30
- 4.1.3 实验步骤30
- 4.1.4 实验方案30-31
- 4.1.5 结果分析31-33
- 4.2 化学剂注入量及注入时机对驱油效果影响实验研究[63]33-41
- 4.2.1 实验目的33
- 4.2.2 实验条件33-34
- 4.2.3 实验步骤34
- 4.2.4 实验方案34-35
- 4.2.5 结果分析35-41
- 4.3 本章小节41-42
- 第五章 非均质模型上的动态驱油实验研究42-54
- 5.1 聚合物驱与二元驱对驱油效果影响实验研究42-45
- 5.1.1 实验目的42
- 5.1.2 实验条件42
- 5.1.3 实验步骤42-43
- 5.1.4 实验方案43
- 5.1.5 结果分析43-45
- 5.2 不同段塞选择对驱油效果影响实验研究45-48
- 5.2.1 实验目的45
- 5.2.2 实验条件45-46
- 5.2.3 实验步骤46
- 5.2.4 实验方案46-47
- 5.2.5 结果分析47-48
- 5.3 不同注入速度对驱油效果影响实验研究48-53
- 5.3.1 实验目的49
- 5.3.2 实验条件49
- 5.3.3 实验步骤49-50
- 5.3.4 实验方案50
- 5.3.5 结果分析50-53
- 5.4 本章小节53-54
- 结论54-55
- 参考文献55-59
- 发表文章目录59-60
- 致谢60-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书堂,陈国,杨小晶,钟文发,马远乐;油藏化学驱平衡方程解法改进[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10期
2 杨瑞敏,张还恩,莫冰,高有瑞,张秀琼,杨希翡;化学驱中阳离子交换参数的测定与分析[J];石油钻采工艺;2004年05期
3 ;化学驱技术中基础学术会议在京召开[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6年06期
4 Karl Lang ,李华;操作者重新考虑化学驱[J];国外油田工程;2003年03期
5 刘皖露;马德胜;王强;刘朝霞;;化学驱数值模拟技术[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6 宋长青;李青;骆洪明;;浅谈依靠技术改造 提高化学驱地面工艺水平[J];科技致富向导;2012年18期
7 李小波;吴淑红;宋杰;李华;孟照娟;;模拟化学驱微观渗流的介观方法[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8 孙志刚;陈霆;杨晓敏;;胜利油区三种化学驱体系微观机理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6期
9 王健,姚恒申,罗平亚;化学驱过程中的扩散弥散机理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0年03期
10 张绍东,付继彤,姚军,束素林,张本华;重质石油磺酸盐化学驱方案设计方法研究及应用[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小波;刘曰武;盛宏至;;用耗散粒子动力学模拟化学驱过程中润湿反转现象[A];中国化学会、中国力学学会第九届全国流变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张爱美;元福卿;单联涛;;胜利油田化学驱资源分类标准及资源再评价研究[A];三次采油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宋杰;;化学驱提高石油采收率中的数学力学问题[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高景龙;王海忠;王艳红;刘丙辉;李正洪;官波;刘晓明;;吉林油田化学驱数值模拟研究应用[A];“加入WTO和科学技术与吉林经济发展——机遇·挑战·责任”吉林省第二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辽河勘探开发研究院副总地质师 于涛;二元驱是近年化学驱发展的新趋势[N];中国石油报;2012年
2 李尚坤 潘为英;胜利化学驱三采增油千万吨[N];中国石化报;2005年
3 记者 王公民 通讯员 肖传敏;辽河油田化学驱目标直指稀油[N];中国石油报;2010年
4 李杰;化学驱提高石油采收率[N];科技日报;2007年
5 通讯员 潘为英 记者 王建高;化学驱三次采油累积增油1000万吨[N];科技日报;2005年
6 记者 张立岩 通讯员 李芬 刘俊杰;两个973项目通过国家验收[N];中国石油报;2010年
7 记者 王金法 邹水平 通讯员 王得顺 王军志;“干海绵”里抠出新油田[N];中国石化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连社;胜利油田夏8断块稠油油藏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心文;王龙庄油田低渗透储层特征与化学驱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年
2 徐长亮;L区块稠油化学驱注入介质及注入方式优化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3 刘淑伟;马20块化学驱数值模拟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4 高达;高温高盐油藏化学驱效果评价及油藏适应性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5 王宪;提高水平井采收率的化学驱室内实验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6 陈东;锦16块化学驱工业化矿场试验布井方案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7 王胜利;特高含水期化学驱后测井响应特征及机理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2年
8 郭敬义;中区西部“两三结合”分期分质二期化学驱数值模拟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4年
9 高睿;丘德尔油田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数值模拟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4年
10 于泳;F油田XX区块水驱精细挖潜及化学驱方式优选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9543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954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