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低渗透油藏渗流机理研究及应用
本文关键词:特低渗透油藏渗流机理研究及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特低渗透 孔喉特征 渗流机理 地应力预测 适配井网开发 复合增注
【摘要】:胜利油区特低渗透油藏物性差、非均质性强、储量丰度低、孔喉细小,开发中存在单井液量低、有效驱替难、技术经济井距难以确定等问题,为此,从微观和宏观上研究了特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影响因素,深化了特低渗透油藏非达西渗流机理,建立了有效渗流能力评价方法,发展完善了提高薄互层储层预测精度的新方法和相控地应力预测技术,形成了以储层改造完井适配井网技术为核心的提高采收率技术。恒速压汞和微管实验研究发现,喉道的大小和分布是影响特低渗透油藏有效渗透能力的主控因素;特低渗透油藏存在边界层,从而减小了有效流动半径,增大了渗流阻力。通过攻关集成配套技术和应用,整体开发水平得以提高,相控非均质地应力预测技术得到的地应力与井点测量结果误差在5°之内,仿水平井注水开发技术建成产能为144.3×104t,径向水射流井网适配技术使纯17-1块采收率提高了7.0%,复合增注技术使滨425块沙四段油藏单元平均单井增产液量为3.3 t/d,实现了特低渗透储量的高效开发。
【作者单位】: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油气开发管理中心;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特低渗透 孔喉特征 渗流机理 地应力预测 适配井网开发 复合增注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胜利油田薄互层低渗透油田开发示范工程”(2011ZX05051)
【分类号】:TE312
【正文快照】: 低渗透油藏是一个相对概念,不同国家的划分标准不同。前苏联把渗透率小于100×10-3μm2的砂岩油藏定义为低渗透油藏;美国把渗透率小于50×10-3μm2的油藏定义为低渗透油藏;中国主要参考了美国的划分标准[1]。结合渗透率、开发方式,胜利油区低渗透油藏可细分为3大类:将渗透率为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春辉;高淑梅;张小龙;王莉娜;;姬塬特低渗透油藏国家示范区地面建设初探[J];石油工程建设;2013年02期
2 徐永辉;;关于胜利油田特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思路的探讨[J];化工管理;2013年22期
3 孙庆和,何玺,林海;特低渗透油藏可动油的测量及应用[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9年06期
4 朱维耀;王明;宋洪庆;徐新丽;曹均和;;特低渗透油藏基质-裂缝耦合非定常流动规律研究[J];特种油气藏;2009年02期
5 杨正明,邱勇松,张训华,赵向国;注入水的水质对特低渗透油藏开发井网的影响[J];特种油气藏;2002年04期
6 安永生;吕亿明;鲁玲;胡随;;特低渗透油藏压裂水平井流入动态研究[J];特种油气藏;2012年03期
7 毛振强;李明;于红军;青强;;樊31北块特低渗透油藏初始含水率的影响因素[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6年05期
8 赵亚文;赵奉江;韩章英;;特低渗透油藏裂缝分布规律研究[J];辽宁化工;2010年08期
9 杜高强;;特低渗透油藏注气开发技术研究[J];化工管理;2014年11期
10 王文环;袁向春;王光付;廖荣风;;特低渗透油藏分类及开采特征研究[J];石油钻探技术;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子胜;姚军;李德强;;特低渗透油藏压力动态特征[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李忠兴;史成恩;徐永高;高静乐;杨克文;屈雪峰;杨秋莲;陈述治;陆红军;李亮;宋广寿;杨全安;赵雷亮;朱圣举;杨技;黄伟;;西峰特低渗透油藏综合评价及开发技术研究[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二——“十五”地质行业获奖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3 冉新权;李忠兴;高春宁;余光明;何永宏;刘萍;;特低渗透油藏改善水驱效果技术探讨与方向[A];渗流力学与工程的创新与实践——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杨正明;苗盛;刘先贵;黄冬梅;祁晨琛;;特低渗透油藏可动流体百分数参数及其应用[A];第九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5 李彦录;王宏江;程康;王晓梅;孟艳青;丁峰;;Arps递减理论在三叠系特低渗透油藏中的应用[A];石化产业创新·绿色·可持续发展——第八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石化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2年
6 刘先贵;杨正明;刘学伟;黄冬梅;祁晨琛;张英芝;;特低渗透油藏应力敏感性对开发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记者 任丽梅;科研成果应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N];中国改革报;2008年
2 龚武彦 李新颜 公庆江 叶德光;创新激活“袖珍油田”潜能[N];中国石化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明国;特低渗透油藏CO_2驱室内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2 吴景春;改善特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效果技术及机理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6年
3 王岩楼;葡西地区特低渗透油藏流体识别技术综合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天放;特低渗透油藏平面物理模拟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14年
2 于英华;特低渗透油藏压裂改造经济下限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5年
3 任波;陕北特低渗透油藏注氮气提高采收率数值模拟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2年
4 张晓亮;异常高压特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5 赵亚文;特低渗透油藏裂缝分布规律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1年
6 庄建全;特低渗透油藏有效动用方式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7 陈朝辉;特低渗透油藏依靠天然能量开发产量递减规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8 王小培;大港油田低—特低渗透油藏水力冲击波、化学复合解堵技术[D];西安石油大学;2010年
9 张曙振;特低渗透油藏产能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10 王宁宁;悬浮颗粒对特低渗透油藏注水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10年
,本文编号:9625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962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