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烃污染对翡翠贻贝毒性效应及机理研究
本文关键词:石油烃污染对翡翠贻贝毒性效应及机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上海海洋大学》 2012年
石油烃污染对翡翠贻贝毒性效应及机理研究
肖雅元
【摘要】:石油作为全球能源主要物质长期大量地应用于实际生产和生活中,近年来海上石油开采和运输事故频频发生,加之海上轮船运输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工业、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海洋环境中石油烃污染日益严重,甚至威胁到海洋生物的生存。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大潮中来,本论文也以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为实验生物,研究了不同浓度下0#柴油水溶液(diesel iol water-soluble fraction,WSF)对翡翠贻贝的生理生态影响。在室内半静水的实验条件下,将翡翠贻贝分别暴露于0.005mg/L,0.010mg/L,0.050mg/L,0.100mg/L的WSF中,在污染后1、3、7、15d取样,15d后转入清洁海水中进行7d污染释放试验,18,22d取样。检测翡翠贻贝内脏团和外套膜急慢性毒性效应、CYP4基因表达水平;应用碱解旋法测定WSF对翡翠贻贝内脏团、外套膜、鳃组织和性腺组织的DNA损伤程度;并定量检测分析翡翠贻贝对石油烃富集和释放;同时选取翡翠贻贝鳃组织进行组织细胞受WSF影响的研究。通过对以上各项指标的检测分析来探讨WSF对翡翠贻贝抗氧化防御系统的胁迫与生物响应以及对翡翠贻贝的分子致毒机理;也为开展海洋环境评价工作以及海洋环境的生物监测提供基础数据。 1.石油烃污染对翡翠贻贝慢性毒性研究 测定内脏团和外套膜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的结果表明:高剂量组(0.100,0.050mg/L)暴露的翡翠贻贝内脏团和外套膜SOD活性和MDA含量变化比低剂量组(0.005mg/L)显著(P0.01),整个暴露过程中呈现先抑制后诱导再抑制的波动变化趋势,无明显的剂量-时间-效应关系。石油烃暴露初期,内脏团组织中GSH含量和GST活性,初期反应灵敏且受到抑制,此后受到明显诱导,GSH含量和GST活性升高,在暴露第7d达到最大值并显著高于空白组(P0.01)。外套膜各剂量组GSH含量和GST活性存在此消彼长的趋势,剂量-时间效应明显。污染解除后,4种生理指标均缓慢恢复至空白对照组水平。 2.石油烃污染对翡翠贻贝CYP4基因表达的影响 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定量测定了在0#柴油水溶液(WSF)污染下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 CYP4基因相对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在0#柴油水溶液(WSF)暴露处理初期,各浓度处理组翡翠贻贝内脏团和外套膜CYP4基因的表达水平较空白组都有所提高(P0.01),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诱导作用持续3到5天后,出现诱导饱和现象且0.005mg/L浓度组抑制表达作用强烈。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内脏团和外套膜CYP4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整体呈现出先诱导后抑制再诱导的波动变化趋势;同时外套膜CYP4基因表达水平存在一定剂量-时间效应关系,整个暴露过程中,翡翠贻贝内脏团CYP4基因的表达明显比外套膜活跃并且在浓度组0.050mg/L影响下的翡翠贻贝CYP4基因表达最为显著(P0.01)。污染解除后,翡翠贻贝0.010mg/L和0.050mg/L浓度组外套膜CYP4基因表达并没有迅速恢复到空白组水平,依旧差异显著(P0.01),而其他两组则无明显差异。 3.石油烃污染对翡翠贻贝DNA的损伤研究 用碱解旋法研究了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内脏团、外套膜、鳃组织和性腺DNA链在0#柴油水溶液(WSF)胁迫下断裂的情况及DNA损伤的程度。结果显示:WSF对内脏团、外套膜、鳃组织和性腺DNA损伤有强烈的诱导作用,且表现出一定的时间效应规律(P0.01)。在WSF暴露阶段,各组织DNA链断裂水平第1d内被显著诱导,内脏团和外套膜DNA损伤在WSF暴露第3d达到损伤最大值,之后随着WSF在组织内的不断积累,DNA修复系统被激活,从暴露第3d开始DNA逐渐开始被修复。鳃组织DNA损伤在WSF暴露第7d最为严重,于7d后损伤减弱并开始修复受损DNA。性腺组织则不同于其他组织,其DNA损伤第1d表现为严重受损后出现短暂的修复并于第7d再次被破坏,造成性腺DNA不可逆损伤。在整个WSF污染暴露期间,内脏团、外套膜、鳃组织和性腺组织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DNA损伤波动变化,且具有明显的积累-时间效应关系。 4.翡翠贻贝对石油烃的富集效应研究 应用国家标准检测法对翡翠贻贝软组织体内石油烃富集量进行检测,反应翡翠贻贝在不同浓度和不同时间的条件下,对石油烃富集及净化的能力。结果显示:0#柴油水溶液(WSF)4种暴露浓度影响下翡翠贻贝软组织对石油烃存在明显的富集效应。0.005mg/L浓度组于暴露第3d开始就进入动态平衡阶段,而0.001mg/L、0.050mg/L和0.100mg/L浓度组翡翠贻贝软组织对石油烃的富集于3d后开始跃升式增加,在第3d翡翠贻贝软组织中WSF的实际负载量与暴露浓度成正比,剂量-效应关系明显。受不同浓度WSF污染影响的翡翠贻贝对石油烃化合物的富集具有“选择性”。翡翠贻贝对WSF的净化过程为迅速释放后再缓慢释放,并于第22d最终达到动态平衡。 5.石油烃污染对翡翠贻贝鳃结构影响的显微观察 应用石蜡切片技术从组织细胞水平观察0#柴油水溶液(WSF)对翡翠贻贝鳃组织的结构变化影响,取样时间为WSF暴露第7d和第15d,WSF释放阶段第18d和第22d,分析不同WSF暴露浓度对鳃组织结构变化的差异。结果显示:WSF对翡翠贻贝鳃丝结构存在较强的毒害作用,不同暴露浓度对其结构破坏的效果不同,,鳃丝上皮细胞排列不规则甚至断裂,鳃丝结构破坏更加严重,越高浓度影响下造成微绒毛柱状细胞变形、顶端的微绒毛脱落和方形平扁细胞自溶,剂量效应显著。WSF污染释放阶段,各浓度组鳃丝细胞结构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恢复,则反映出石油烃对翡翠贻贝鳃组织的破坏大都不可逆。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X17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驰;李纯厚;张为民;贾晓平;;翡翠贻贝肾CYP4基因表达受多氯联苯影响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2期
2 陈建秋;中国近海石油污染现状、影响和防治[J];节能与环保;2002年03期
3 王燕红;王东;李兵;赵华强;许雅香;沈卫德;;野桑蚕细胞色素P450家族CYP4M5基因的克隆和诱导表达[J];蚕业科学;2009年01期
4 熊德琪;刚锰;吕福荣;张舰文;;0~#柴油分散液对马粪海胆CAT活性的影响[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5 张薇;宋玉芳;孙铁珩;宋雪英;周启星;郑森林;;菲和芘对蚯蚓(Eisenia fetida)细胞色素P450和抗氧化酶系的影响[J];环境化学;2007年02期
6 王丽平;郑丙辉;孟伟;;多环芳烃对海洋硅藻中肋骨条藻的光毒性效应[J];环境科学研究;2007年03期
7 沈骅,王晓蓉,张景飞,刘慧,赵永娟;Cu~(2+)和Cu-EDTA对鲫鱼脑组织应激蛋白HSP70诱导的影响[J];环境科学;2004年03期
8 王隽媛;边红枫;金香琴;盛连喜;;萘对斑马鱼(Danio rerio)内脏团抗氧化防御系统的胁迫与生物响应[J];环境科学;2009年02期
9 余群,郑微云,翁妍,彭荔红,郁昂;0~#柴油水溶性成分对真鲷幼体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00年S1期
10 王重刚,郑微云,余群,郁昂,陈荣;苯并(a)芘和芘的混合物暴露对梭鱼肝脏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02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学雷;滤食性贝类与环境间的相互影响及其养殖容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杨晓新;翡翠贻贝对浮游植物滤食压力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0年
2 苗晶晶;多环芳烃化合物对栉孔扇贝致毒机理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3 曹建萍;硝基苯对鲫鱼肝脏的氧化损伤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静;栉孔扇贝对苯并芘(Benzo[a]pyrene)生物标志物筛选技术的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5 宋丹;原油与燃料油快速检验方法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凡;李法松;赵元凤;吕景才;刘长发;;铜对扇贝肌肉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3期
2 刘缠民;冯照军;李宗芸;;圆田螺保护酶分子在大运河污染评价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9期
3 唐仁生;夏建红;王玉梅;龚世园;喻达辉;;大珠母贝金属硫蛋白cDNA克隆与序列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7期
4 刘迁;谭青松;陈孝煊;杜玉东;夏君;杨倩;马艳霞;;“肝胆综合症”草鱼血液生化特性及组织结构变化[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4期
5 唐峰华;沈盎绿;沈新强;;溢油污染对蟹类幼体的急性毒性效应[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7期
6 吕林兰;董学兴;黄金田;范祥域;;马拉硫磷对双齿围沙蚕抗氧化酶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1期
7 孙云之;刘缠民;;全氟辛烷磺酰基化合物对无齿蚌鳃保护酶系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1期
8 周立峰;刘小真;汪月华;王琳;;植物POPs的污染·潜在危害与修复[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5期
9 施钢;陈刚;张健东;黄建盛;汤保贵;周晖;潘传豪;白丽蓉;;Cu~(2+)、Zn~(2+)对蓝点笛鲷幼鱼急性及联合毒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5期
10 尹冬雪;苏玉红;乔敏;;多环芳烃芘对拟南芥的生物毒性效应[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玉;宋翠艳;刘海涛;孙伟男;;达里诺尔湖和岗更湖瓦氏雅罗抗氧化酶的研究[A];第三届全国现代生态渔业管理与技术研究[C];2011年
2 邵鹏;曹建萍;袁星;;硝基苯对幼龄鲫鱼肝脏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A];有毒化学污染物监测与风险管理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吴海珍;梁世中;吴锦华;韦朝海;;环境微生物的上游技术与下游技术[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下册)[C];2005年
4 张立柱;唐谋生;余雷;李开军;;海洋与港口水体环境石油污染与防治对策[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0年
5 张占会;张其中;;近江牡蛎HSC70基因对污染物硫酸铜的反应[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0年
6 刘宝富 ;勇俊宝;赵淑梅;;海洋溢油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A];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给水排水专业委员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建筑给水排水委员会20周年庆典论文集[C];2007年
7 沈新强;;中国渔业生态环境学科发展回顾与展望[A];中国工程院第77场工程科技论坛·2008水产科技论坛——渔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2008年
8 刘宝富;勇俊宝;赵淑梅;;海洋溢油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A];2007年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信息网成立三十五周年纪念专集暨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周忠良;唐思贤;王音;周菊珍;;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Gunther)金属硫蛋白的诱导和分离[A];动物学专辑——上海市动物学会1996年年会论文集[C];1996年
10 吕福荣;熊德琪;公维民;;石油烃分散液对马粪海胆体液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A];中国毒理学会环境与生态毒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升祥;家蚕气味结合蛋白基因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2 徐东晖;自然和人为因子对黄、东海几种桡足类优势种生理活动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孙娟;滨海环境石油—悬浮颗粒物凝聚体形成的动力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董秀萍;海参、扇贝和牡蛎的加工特性及其抗氧化活性肽的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5 许思思;人为影响下渤海渔业资源的衰退机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6 张丽青;嗜热毛壳菌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转基因烟草耐盐性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7 林军;长江口外海域浮游植物生态动力学模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子间;绿针假单胞菌株SY-02的分离鉴定、激光诱变及石油烃降解特性[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9 吴仁人;氨基酸及碳纳米管对烷烃降解菌GS3C降解性能的影响和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10 冯光德;自然霉变玉米对肉鸭生产性能和消化生理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香江;重金属铜和镉(Cu和Cd)及乙酰甲胺磷对矛尾复虾虎鱼毒性效应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哲娟;苯、苯酚、硝基苯对泥鳅(Misgurnus bipartius)的急性毒性及抗氧化酶活性影响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蒋金会;DDT和DDE降解细菌的筛选和降解特性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4 刘萍;酚类污染物对金鱼体内卵黄蛋白原的诱导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许超群;四溴联苯醚(BDE-47)对菲律宾蛤仔解毒代谢酶基因表达与毒性效应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李小彦;黄芩苷在中国对虾体内的代谢及对诺氟沙星残留消除规律的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张凯;海蜇养殖港塭浮游生物生产力与海蜇负载力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陈志鑫;Hg~(2+)、Pb~(2+)、Cd~(2+)对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及线粒体COI基因影响的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柯可;多环芳烃—蒽对紫贻贝(Mytilus galloprpvincialis)生理生化效应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刘洁;渤海海域海上石油平台溢油污染等级评估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丽华,方展强,郑文彪,伍育源,马广智;镉对鲫鱼鳃和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3年03期
2 张玺,齐锺彦,李洁民;栉孔扇贝的繁殖和生长[J];动物学报;1956年02期
3 王渊源;泥蚶的食料分析[J];动物学杂志;1977年04期
4 尹苗,安利国,杨桂文,孟广勋,冯程强;鲤鱼粘液细胞类型的研究[J];动物学杂志;2000年01期
5 常亚青,王子臣;魁蚶耗氧率的初步研究[J];水产科学;1992年12期
6 李冰冰;赵倩;张龙富;;活性氧与蛋白质氧化损伤[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7 姚作五;李益健;夏盛林;;武汉东湖水维管束植物与富营养化[J];重庆环境科学;1990年04期
8 吉武成美,蒋猷龙;家蚕的起源和分化[J];蚕业科学;1987年03期
9 沈卫德,李兵,季平,卫正国,陈玉华,庞岗;野桑蚕和家蚕的环境适应性比较研究[J];蚕业科学;2003年04期
10 赵华强;王东;李兵;许雅香;贡成良;沈卫德;;杀虫剂溴氰菊酯对野桑蚕和家蚕的毒力比较[J];蚕业科学;2008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荣;石油烃污染对僧帽牡蛎的氧化胁迫[D];厦门大学;2001年
2 林建清;生物标志物法研究多环芳烃对海水养殖鱼类的毒性效应[D];厦门大学;2002年
3 吴继法;典型有机污染物胁迫对鲈鱼生物标志物系统影响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4 李康;阿特拉津和毒死蜱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毒性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朱丽岩;几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青岛近海常见海洋动物的毒性效应[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晓新;翡翠贻贝对浮游植物滤食压力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0年
2 徐绍磊;船舶动力装置与设备油液监控应用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1年
3 张颖;酚类化合物对水生生物的毒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张凤君;多氯联苯暴露对实验鱼主要器官(组织)微细结构变化及几种酶活性的影响[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谢文平;氯氰菊酯对草鱼抗氧化酶的影响及毒性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宋莉莉;五氯硝基苯对小鼠的神经毒性和抗氧化防御系统损伤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杨光;生物标志物法研究酚类环境激素对鲤鱼的影响[D];东华大学;2005年
8 王燕;用多项生物标志物评价三丁基锡对大鼠的早期影响[D];浙江大学;2005年
9 连灵君;用多项生物标志物评价铅对小鼠的氧化损伤[D];浙江大学;2006年
10 谭燕;三丁基锡对孔雀鱼的毒性效应研究[D];汕头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学芳,王浩;微生物对石油烃类运输机理的初步研究[J];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2 李习武,刘志培;石油烃类的微生物降解[J];微生物学报;2002年06期
3 潘学芳,倪秀珍,王浩;菌株SD—1对石油烃类降解机理的初步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4 赵贲;;治理石油污染的几种生物修复技术[J];实验室科学;2009年04期
5 郑远扬;第三届国际就地生物复原会议概述[J];油气田环境保护;1995年04期
6 赵瑞雪;刘淑梅;郑笑秋;;石油烃类的微生物降解[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7 郭伟;何孟常;杨志峰;;土壤/沉积物中石油烃微生物降解研究综述[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7年03期
8 刘庆新;易绍金;张敏;林晓红;;石油烃类降解菌生长因素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6年01期
9 覃光球;严重玲;;滩涂底栖动物有机污染生态学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6年03期
10 陈尧;中国近海石油污染现状及防治[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3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峥;彭跃;卢雁;贾玉霞;;辽河水有机污染来源判别[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8年
2 沈薇;刘彦;宁长发;陆晓;杨树林;;细菌BS-03与霉菌OBD-LM2对原油降解作用的比较[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4年
3 何琨;李真泽;;乙烯装置节油流程的开发[A];2006年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刘树林;;天然气在火焰切割领域的研究与运用[A];第六届中国科学家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5 李法云;谯兴国;杨姝倩;马溪平;付保荣;吴丹;;污染土壤中石油烃优势降解菌降解性能研究[A];第十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肖景娴;马广伟;金文清;滕加伟;;ZSM-5/MOR/β沸石混晶分子筛的合成及应用[A];第十一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李宏乾;[N];中国化工报;2010年
2 记者 赵凡;[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3 方改娥 刘岩;[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4 本报记者 刘莹 瞿剑;[N];科技日报;2001年
5 本报记者 于莘明;[N];科技日报;2006年
6 姚耀富;[N];中国化工报;2002年
7 本报记者 姚耀富;[N];中国石化报;2002年
8 本报记者 林菲;[N];农民日报;2001年
9 汪卫东 王新;[N];中国石化报;2005年
10 高育红;[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吕航;地下水石油烃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过程及其原位强化修复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2 陈立;陕北地区油气田钻井混合废弃物的微生物原位修复技术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3 邓伟;南黄海、东海表层沉积物中脂肪烃与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及来源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4 胡利民;大河控制性影响下的陆架海沉积有机质的“源—汇”作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广宇;地下水位变动带石油烃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2 李胜勇;渤海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石油烃的分布特征及来源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3 田春雨;湄洲湾水体石油烃含量、分布特征及其组分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4 李雪莲;胶州湾石油烃与营养盐对浮游植物和细菌的作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5 蔡笑笑;羟基自由基处理含油压载水试验研究[D];江苏大学;2009年
6 宁亚平;西北黄土地区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菌种筛选与影响因素[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7 宋广梅;高效石油降解细菌的筛选鉴定和菌群构建[D];扬州大学;2009年
8 洛晶晶;产表面活性剂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对石油烃降解性能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4年
9 崔江瑞;污染物在海洋中的迁移转化及其在海湾环境容量研究中的应用[D];厦门大学;2009年
10 张亮;某炼油厂地下水系统石油烃运移机理研究[D];济南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石油烃污染对翡翠贻贝毒性效应及机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962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96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