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下的保定市新能源产业研究
本文关键词:低碳经济下的保定市新能源产业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河北师范大学》 2011年
低碳经济下的保定市新能源产业研究
曹春秋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由此引发的能源供需矛盾尖锐、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浪费严重和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等一系列的能源安全问题日益被各国政府所关注。因此,降低能源消耗、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 低碳经济是以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为实质,以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降低经济发展对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依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能源产业,推动国民经济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不仅能解决传统化石能源短缺的矛盾,提高经济效益,减少环境污染,更重要的是在新能源革命中能否走在前面,将会对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新能源革命并非单纯的能源问题,而是关系国家经济运行、综合国力及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问题。 联合国气候组织于2008年正式推出旨在致力于推动城市低碳经济发展,并协助当地政府制定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措施的“城市低碳领导力项目”。借助此项目来分享城市的资源和经验,以期建立生态联盟,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困难和挑战。联合国气候组织预计在3~5年内,在中国发展15~20个低碳城市。这些低碳城市将逐步探索并建立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应对气候变化。我国率先走上探索低碳经济发展之路的城市主要有:建立“中国电谷·低碳保定”的保定;申请加入“气候中和”网络的日照;欲在国内打造“六位一体”的低碳城市的杭州;加入“中国太阳城”发展战略的德州等城市。这些城市的示范作用将带动我国低碳经济的飞速发展。河北省保定市人口多,能源资源少,能源需求对外依赖性较大。近年来,保定市市外能源调入量和国外进口量逐年增加,能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呈逐年下降趋势。在 河北省政府实施的全省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政策的推动下,保定市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对能源提出了更大的需求,对能源产业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目前,保定市已经成功探索并初步建立了一种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模式。作为国家唯一的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基地、国家在新能源领域唯一的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国家太阳能综合应用科技示范城市和国家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基地,保定市新能源产业辐射全国及河北省,其产品服务于全球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保定市作为“中国电谷”,在低碳经济的大潮中脱颖而出,被授予中国首个低碳城市的光荣称号。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以“中国电谷·低碳保定”的保定市新能源产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保定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原因的分析,指出其发展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对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经验与借鉴。 本文从以下几个部分进行论述: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新能源产业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论文的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部分:低碳经济下的新能源产业研究综述。首先,通过界定低碳经济概念,分析其内涵及实质,探讨了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发展模式及实现途径。其次,通过对新能源和新能源产业的界定,分析了新能源产业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 第二部分:保定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原因分析。通过研究保定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现状,重点分析了保定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原因。主要有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有力地保障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新能源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明确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向,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具有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基地。 第三部分:保定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通过对保定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的分析,探讨了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首先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其次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第三要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第四要为国家制定规范的新能源行业标准提供依据。 第四部分:保定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启示。低碳经济下的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核心是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首先要有政府的推动力量;其次要有自主创新的技术基础;第三要创建龙头企业带动的发展格局,第四要全力打造新能源产业的示范园区,最后要建立产学研合作的人才资源平台。 最后,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中国面对能源资源匮乏的现实,必须加快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步伐;保定市在新能源产业领域的快速发展,为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占领新能源产业开发的制高点,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兴衰成败以及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205;F426.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军;;理解低碳经济[J];鄱阳湖学刊;2009年01期
2 林而达;许吟隆;蒋金荷;李玉娥;杨修;张建云;李从先;吴绍洪;赵宗群;吴建国;居辉;严昌荣;王守荣;刘允芬;杜碧兰;赵成义;秦保芳;刘春蓁;黄朝迎;张小全;马世铭;;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Ⅱ):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年02期
3 王丽民;;保定“中国电谷”建设的现实条件与发展战略[J];商场现代化;2008年09期
4 李清宇;黄耀志;周颖;蒋过幸;;低碳城市建设背景下的苏南小城镇公共绿地与生态经济一体化设计——以常州市嘉泽镇镇区滨水公共绿地为例[J];生态经济;2010年02期
5 齐超;;制度含义及其本质之我见[J];税务与经济;2009年03期
6 王敬花;;金融危机对河北省新能源产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商业时代;2010年25期
7 任东明;;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和制度创新[J];中外能源;2011年01期
8 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太平洋学报;2005年11期
9 王文军;;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经济范式与路径思考[J];云南社会科学;2009年04期
10 邢继俊;赵刚;;中国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J];中国科技论坛;2007年1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仕荣;路瑶;周金凤;夏纯杰;魏贤勇;宗志敏;;玉米秆超临界解聚工艺研究[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2 李慧;;对青海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J];攀登;2010年04期
3 李广泳;;青海绿色发展的路径选择[J];攀登;2011年02期
4 李少凤;李广培;朱素珍;;价值分析视角下低碳经济与技术创新的辩证关系研究[J];管理学家(学术版);2012年01期
5 徐丽娜;朱瑞娜;;低碳经济的研究综述[J];品牌(理论月刊);2010年12期
6 胡国松;温馨;王怡娟;;四川天然气消费需求预测与发展对策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7 梁琳;杨坤;张丁;;中小企业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创新策略选择[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8 朱世宏;张欢;胡国松;;世界天然气市场变局与中国的对策思考[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9 薛燕;姗妮;;基于文献计量法的石油工业节能技术理论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10 陆小成;;中国低碳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菁,黄作栋;英国贝丁顿零能耗发展项目[J];世界建筑;2004年08期
2 吉林省发展低碳经济研究课题组;纪玉山;纪明;张忠宇;王岚;荣燕;于晶;滕菲;王丹;;吉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与战略研究[J];税务与经济;2010年03期
3 钱伯章;;美国可再生能源利用现状与规划[J];太阳能;2011年12期
4 戴亦欣;;低碳城市发展的概念沿革与测度初探[J];现代城市研究;2009年11期
5 粟庆;;“低碳住宅”建筑实践案例解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年24期
6 李克欣;;低碳城市建设的初步思考[J];中国科技财富;2009年13期
7 戴亦欣;;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必要性和治理模式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年03期
8 刘文玲;王灿;;低碳城市发展实践与发展模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04期
9 刘斯斯;;保定:“中国电谷”理念先行[J];中国投资;2011年04期
10 王丹;;生态型城市建设的低碳路径[J];浙江经济;2011年20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冬梅;曾忠禄;;德尔菲法技术预见的缺陷及导因分析:行为经济学分析视角[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年08期
2 侯剑华;;国际能源技术研究机构合作的可视化分析[J];情报杂志;2009年05期
3 余小萍;闫现洋;;基于技术路线图的企业知识管理初探[J];情报杂志;2009年07期
4 赵鹏飞;王礼华;曾又;;湖北汽车零部件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制定研究[J];汽车科技;2009年02期
5 许吟隆,黄晓莹,张勇,林万涛,林而达;中国21世纪气候变化情景的统计分析[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5年02期
6 熊伟,林而达,居辉,许吟隆;气候变化的影响阈值与中国的粮食安全[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5年02期
7 吴绍洪,尹云鹤,赵慧霞,李双成,邵雪梅,陶波;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适应的辨识[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5年03期
8 丁一汇;任国玉;石广玉;宫鹏;郑循华;翟盘茂;张德二;赵宗慈;王绍武;王会军;罗勇;陈德亮;高学杰;戴晓苏;;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Ⅰ):中国气候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年01期
9 林而达;许吟隆;蒋金荷;李玉娥;杨修;张建云;李从先;吴绍洪;赵宗群;吴建国;居辉;严昌荣;王守荣;刘允芬;杜碧兰;赵成义;秦保芳;刘春蓁;黄朝迎;张小全;马世铭;;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Ⅱ):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年02期
10 何建坤;刘滨;陈迎;徐华清;郭元;胡秀莲;张希良;李玉娥;张阿玲;陈文颖;韦志洪;段茂盛;张晓华;吕应运;;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Ⅲ):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对策的综合评价[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短期内新能源产业尚存四大挑战[J];国内外机电一体化技术;2010年04期
2 陈柳钦;;国内外新能源产业发展态势研究[J];环境经济;2011年07期
3 史丹;;发达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新态势[J];江南论坛;2010年05期
4 刘晓枫;;金融危机下新能源产业的发展[J];浙江金融;2009年10期
5 史丹;;发达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新态势[J];红旗文稿;2010年04期
6 史丹;;发达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新态势[J];决策与信息;2010年10期
7 曹莹;;用低碳理念规划新浦东——访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能源交通研究所所长唐忆文[J];浦东开发;2009年09期
8 朱益飞;;低碳经济为新能源产业提供发展机遇[J];电力需求侧管理;2011年01期
9 刘新光;张辉;;推动新兴能源产业 促进转型跨越发展——第三届中国(太原)国际能源产业博览会圆满成功[J];山西煤炭;2010年09期
10 伍越;;高交会新能源产业或将成未来支柱[J];交通世界(运输.车辆);2009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玉燕;黄晓波;;大力发展新能源 走低碳经济之路[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三)[C];2010年
2 陈明道;蔡国印;陈卓;陈果;;南阳市发展新能源产业实践与探索[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二)[C];2011年
3 周元;孙新章;;以节能和新能源产业为主导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4 刘松万;;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 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繁荣——培植新经济增长点和新财源[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9年
5 赵武生;李荣军;石明;;克拉玛依市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探索与思考[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三)[C];2010年
6 牛飞亮;;西北地区战略能源产业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A];《资本论》与贫困问题研究——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关于推进宜春锂电新能源产业招商的分析与思考[A];宜春市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郑志洋;武桂桃;;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9 张波;;韩国低碳经济发展及对北京的启示[A];低碳经济与世界城市建设——北京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联席会议2010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骆虹;;浅谈发展低碳经济 建设绿色生态沈阳[A];2010’第五届绿色财富(中国)论坛会刊[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 李俊峰;[N];中国企业报;2010年
2 张骏;[N];解放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刘慧;[N];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
4 陈竹新 中石油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博士后;[N];中国城乡金融报;2010年
5 记者 崔旭;[N];保定日报;2008年
6 记者 崔立勇;[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潘继红;[N];国际商报;2010年
8 宋庆凯;[N];中国企业报;2010年
9 齐亚超 胡喜鹏;[N];中国能源报;2010年
10 特派记者 黄颖 王伶雅 张魁勇;[N];成都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新凯;西部地区生物液体能源产业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2 王斌斌;地方政府行为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3 芮雪琴;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能源产业技术评价与选择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骆旭添;低碳农业发展理论与模式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5 赵晓娜;中国低碳社会构建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6 袁小量;制造企业低碳竞争力演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7 卢婧;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的经济学探索[D];吉林大学;2013年
8 冯霞;城市居民低碳生活意识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9 高宏星;低碳社会的哲学思考[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10 薛睿;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春秋;低碳经济下的保定市新能源产业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君;低碳经济视角下山西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3 刘定邦;中国新能源产业培植制度的选择[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4 张伟涛;天津市新能源产业竞争力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2年
5 王萌;日本新能源产业发展分析[D];吉林大学;2013年
6 魏国俊;嘉兴市秀洲区新能源产业政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7 赵小燕;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8 陈钢;我国新能源产业的政府补贴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2年
9 黄佳嵘;我国新能源产业现状分析与发展战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刘红平;江西新能源产业对经济增长带动作用的实证分析[D];南昌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低碳经济下的保定市新能源产业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966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96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