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垂向非均质性对驱油效率的影响研究
本文关键词:储层垂向非均质性对驱油效率的影响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垂向非均质性 隔夹层 驱油效率 油藏工程方法 数值模拟方法
【摘要】:从目前的石油开发情况来看,利用不同驱油技术进行油气开发是国内油田的主要采油方式,不同驱替剂对原油的驱替效率直接决定原油采收率的高低,因此,最大限度地提高驱油效率一直是油气开发研究的重心。影响驱油效率的因素很多,储层宏观和微观结构上的复杂性和多变性、驱替剂及驱油方式的选择、注采工艺的工作制度等,这些因素对描述剩余油的分布以及指导剩余油的挖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本文研究储层垂向非均质性对驱油效率的影响。本文研究描述储层非均质性的方法,包括单因素方法和多因素方法的层次分析法、熵权法,用于表征储层的非均质性综合评价指标。可运用油藏工程原理方法、物理模型试验方法、数值模拟分析方法研究储层垂向非均质性对驱油效率的影响。通过对高含水期油层的水驱过程的描述,应用油藏工程方法和数值模拟方法论述S油田非均质性多油层砂岩油层的水驱过程,应该运用层系细分和重组降低垂向非均质性的影响;通过对稠油油藏的重力辅助蒸汽泄油技术(SAGD)进行描述,应用油藏工程理论方法对驱油过程进行理论分析,应用数值模拟方法模拟L油田非均质性对蒸汽辅助重力泄油的影响,描述将地质模型粗化后导入数模软件过程中隔夹层粗化结果的影响以及隔夹层对蒸汽腔发育的影响,SAGD开发稠油要充分考虑隔夹层的分布及其隔挡作用。
【关键词】:垂向非均质性 隔夹层 驱油效率 油藏工程方法 数值模拟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E357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1章 前言11-16
- 1.1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11-12
- 1.2 储层垂向非均质性研究的必要性12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4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14
- 1.5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14-16
- 第2章 储层垂向非均质性16-24
- 2.1 储层垂向非均质性的描述16
- 2.2 储层垂向非均质性的表征方法16-23
- 2.2.1 单因素评价分析方法16-17
- 2.2.2 层次分析方法17-19
- 2.2.3 熵权分析方法19-23
- 2.3 小结23-24
- 第3章 垂向非均质性对驱油效果的影响机理分析24-34
- 3.1 影响驱油效率的因素分析24-27
- 3.1.1 储层结构对驱油效率的影响24-25
- 3.1.2 驱替剂及驱油方式对驱油效率的影响25-26
- 3.1.3 驱油工艺和工作制度对驱油效率的影响26-27
- 3.2 研究非均质性对驱油效率影响的方法27-29
- 3.2.1 油藏工程分析方法27-28
- 3.2.2 物理模型实验模拟法28-29
- 3.2.3 数值模拟分析方法29
- 3.3 不同类型油藏非均质性的特征29-33
- 3.2.1 非均质性对高含水期水驱油藏的影响30-31
- 3.2.2 非均质性对稠油油藏开发的影响31-33
- 3.4 小结33-34
- 第4章 多油层非均质性油藏水驱开发层系优化组合研究34-52
- 4.1 多油层砂岩水驱过程油藏工程描述34-43
- 4.1.1 物质守恒理论34
- 4.1.2 一维非活塞水驱模型理论34-35
- 4.1.3 相渗数据及模型35-37
- 4.1.4 多油层非均质砂岩水驱前缘突进37-43
- 4.2 高含水期油藏开发层系细分和重组原则43-44
- 4.3 S油田高含水区块驱油效率评价与调整44-51
- 4.3.1 S油田目前开发条件下主要开发矛盾分析44-46
- 4.3.2 针对S油田垂向非均质性进行方案调整46-51
- 4.4 小结51-52
- 第5章 垂向非均质油藏SAGD驱油效果研究52-73
- 5.1 SAGD开发机理及驱油过程描述52-55
- 5.1.1 SAGD泄油机理52-53
- 5.1.2 渗流规律53-55
- 5.1.3 蒸汽腔温度场扩展特点55
- 5.2 稠油油藏垂向非均质性的影响55-66
- 5.2.1 SAGD概念模型56-58
- 5.2.2 非均质性低物性段分布对SAGD的影响58-66
- 5.3 地质模型网格粗化对隔夹层表征的影响66-68
- 5.3.1 模型粗化处理66-67
- 5.3.2 隔夹层细化效果67-68
- 5.4 L油田SAGD区块油层非均质性对驱油效率的影响68-71
- 5.4.1 隔夹层粗化偏差导致方案驱油效率预测的偏差69-70
- 5.4.2 非均质性造成蒸汽外溢降低驱油效率70-71
- 5.4.3 非均质性造成蒸汽腔发育不均匀导致驱油动用差异71
- 5.5 小结71-73
- 第6章 结论73-75
- 致谢75-76
- 参考文献76-80
- 附录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婷婷;王桂成;王媛媛;肖转;刘献文;;杏子川油田化子坪区长6储层宏观非均质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5期
2 A.D.Thomas;梁宇清;;矿浆管道运输试验的比例放大方法[J];国外金属矿选矿;1979年05期
3 于洪文;;油层平面非均质分布形态对开采动态的影响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2年02期
4 杨少春;王瑞丽;;不同开发时期砂岩油藏储层非均质三维模型特征[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年05期
5 杨争光;汤军;张云鹏;张凤博;李哲;吴雪超;范昌彬;;熵权法储层非均质定量评价方法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长8储层为例[J];地质学刊;2012年04期
6 刘吉余,尹万泉,吕靖;曙22块杜家台油层宏观非均质特征[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7 孙岿,吕世全,安丙学;海南3块储层非均质特征研究[J];特种油气藏;2003年06期
8 董桂玉,何幼斌,徐徽,彭寿昌,王宏伟,辛长静;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的几种表征方法[J];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5年S4期
9 杨敏;董伟;江喻;;储层沉积微相对非均质性影响的定量研究[J];断块油气田;2009年01期
10 卜范青;林承焰;张伟;;基于精细三维地质模型的储层非均质表征方法探讨[J];地质找矿论丛;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林承焰;董春梅;王延章;;中深层储层评价技术及其应用[A];中深层天然气勘探技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晨澜;合理划分层系 有效开发油层[N];中国石化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瞿剑;中石油的精彩答卷[N];科技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黄文芬;孤东七区西储层非均质表征及剩余油定量描述[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2 付志国;河流沉积储层砂体内部非均质表征[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3 葛新民;非均质碎屑岩储层孔隙结构表征及测井精细评价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年
4 马荣;华北平原含水层非均质性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常红;储层垂向非均质性对驱油效率的影响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2 路达;储层非均质单元的识别方法及其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3 王改云;胜坨油田三区东三段储层非均质模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4 杨敏;留416断块沙三上段低渗透油藏储层建模与非均质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5 蒋维红;杜229块兴隆台油层超稠油油藏储层非均质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6 王伦雨;中低渗透油层层间非均质性对提高采收率影响[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7 杨曦;基于单井示踪剂的地层非均质性解释方法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2年
8 郑洁;草4块沙二、三段油藏非均质性对稠油油藏开发的影响[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9 刘洁;辫状河储层非均质性及非均质概念模型的建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10 郭亚杰;杏南开发区外前缘相砂体沉积类型及非均质性描述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729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972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