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孔渗泥质砂岩储层并联导电模型分析及改进
本文关键词:低孔渗泥质砂岩储层并联导电模型分析及改进
更多相关文章: 低孔低渗 泥质砂岩 并联导电 W-S模型 双水模型
【摘要】:针对泥质砂岩储层最常用的并联导电模型W-S和双水模型,提出视地层因数与真实地层因数的比值F_a/F,用来表示泥质砂岩偏离阿尔奇砂岩的程度,并根据F_a/F的变化规律,分析Q_v对泥质砂岩储层导电模型的影响.结合实验室条件下Nacl溶液的电导率范围,指出W-S模型在泥质较重的地层中无法得到真实的地层因数.改进双水模型的计算方法,避开Q_v测量的不准确性带来的误差,而通过改变饱和溶液的电导率来得到岩样真实的地层因数.实验证明,改进双水模型的模拟结果比W-S模型与泥质砂岩的岩电实验数据更吻合.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油气工程学院;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油气评价中心;中国石油吐哈油田分公司开发部;
【关键词】: 低孔低渗 泥质砂岩 并联导电 W-S模型 双水模型
【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ZR2014DQ007)资助
【分类号】:P618.13;P631.81
【正文快照】: 1.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油气工程学院,东营2570002.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油气评价中心,西安7100773.中国石油吐哈油田分公司开发部,吐鲁番8382021.Department of OilGas Engineering,Shengli Institute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Dongying 257000,China2.Oil and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诸葛月英;王向公;杜宝会;胡涛;陈俊;刘萍;;华北大王庄复杂砂岩储层钙质校正方法研究[J];测井技术;2006年05期
2 夏国朝;;段六拨油田深层砂岩储层的预测[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3 高玉巧;刘立;;含片钠铝石砂岩的基本特征及地质意义[J];地质论评;2007年01期
4 肖军;王华;袁立川;姜华;陈少平;;深埋藏砂岩储层中异常孔隙的保存机制探讨[J];地质科技情报;2007年05期
5 巴凯;杨德冰;唐直平;;灰关联分析在砂岩储层评价中的应用[J];内江科技;2011年02期
6 刘先珊;张林;李栋梁;秦鹏伟;;射孔围压对储层出砂砂岩力学特性的影响[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3年06期
7 张书平,何玉忠,金]/;江汉油区盐间非砂岩储层敏感性研究和认识[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8 郭艳东;赵英杰;李治平;;大庆油田萨零组粉砂岩储层敏感性研究[J];石油地质与工程;2008年01期
9 巴凯;杨德冰;唐直平;;灰关联分析在砂岩储层评价中的应用[J];吐哈油气;2011年02期
10 张卫东,葛洪魁,唐治平,宋丽莉;疏松砂岩储层粒度分形分布研究及应用[J];石油钻探技术;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寿建峰;朱国华;;中国西部油气盆地构造侧向挤压对砂岩储层性质的控制作用[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2 王飞;潘保芝;;渗透性砂岩储层胶结指数m的确定方法[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3 吴品成;李强;易刚;陈桂阳;王雪芹;杨亚涛;杨萍;江国旗;;随钻电阻率成像技术在致密薄砂岩储层中的运用——以鄂尔多斯盆地长北合作区为例[A];创新·质量·低碳·可持续发展——第十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石化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4年
4 寿建峰;张惠良;朱国华;;西部盆地山前地带构造与有利砂岩储层预测[A];塔里木及周边地区盆地(山)动力学与油气聚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罗小平;沈忠民;陈义才;;含油气砂岩各相态烃在油气成藏史中的应用[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王震亮;高潮;范昌育;;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超低渗砂岩储层的形成与油、水分布规律[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7 黄强;石元会;叶应贵;;江汉盆地盐间非砂岩储层的录井综合评价[A];江汉油田难采储量开发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7年
8 梁海龙;姜岩;秦月霜;;他拉哈地区薄互层砂岩储层横向预测技术研究[A];2002低渗透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9 刘洛夫;赵建章;张水昌;方家虎;肖中尧;;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沥青砂岩的成因类型及特征[A];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成果选编(1993—2003)[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记者 李祖诗邋通讯员 刘翔;江汉油田盐间非砂岩开发获新进展[N];中国石化报;2008年
2 袁国华;陆海油气新发现或将支撑10年开发[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2年
3 通讯员 胡强;聚沙成塔终见金[N];中国石油报;2010年
4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情报室;英国地质调查:开展学科交叉与合作项目[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继龙;塔北西部玉东地区古近系薄层砂岩储层地球物理特征与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2 夏显佰;准噶尔盆地马桥凸起白垩系、侏罗系砂岩成岩演化机制与成岩模式[D];成都理工大学;2003年
3 段林娣;高含泥薄层砂岩储层精细预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4 钱自卫;孔隙砂岩化学注浆浆液渗透扩散机理[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5 曲希玉;CO_2流体—砂岩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及其在CO_2气储层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07年
6 刘娜;砂岩对CO_2的矿物捕获能力[D];吉林大学;2011年
7 万友利;低渗透沥青砂岩储层致密化成因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8 朱春俊;低孔低渗砂岩储层成因及控制因素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9 王瑞飞;低渗砂岩储层微观特征及物性演化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10 杨晓宁;塔里木盆地英吉苏凹陷侏罗系砂岩成岩演化机制与天然气成藏效应[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智强;致密油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14年
2 邹涛;川西北中泥盆统油砂岩储层特征及成岩作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3 包孟碟;弱胶结砂岩油藏出砂细观力学机理研究[D];武汉轻工大学;2015年
4 李博;砂岩储层CO_2驱油及埋存效果研究[D];燕山大学;2016年
5 王海燕;鸡西盆地城子河组、穆棱组露头砂岩与岩芯砂岩成岩作用比较分析[D];吉林大学;2006年
6 马洪涛;泥质粉砂岩对改善窄薄砂体油田开发作用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7 王泫懿;丘陵油田三间房组砂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8 殷硕;基于毛管模型的泥质砂岩储层导电特性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9 田圆圆;海上油田疏松砂岩储层地应力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年
10 张若文;由SEM二维样本图象重建砂岩三维模型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9993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999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