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系对的选择及其研究进展
本文关键词:星系对的选择及其研究进展
更多相关文章: 星系对 判据 红移 恒星形成 星系演化 光度函数
【摘要】:"星系对"研究的飞速进展,得益于光谱红移巡天和多波段图像观测。选择的星系对数目不断增多,数据准确度和完备性不断提高,促进了与星系对相关的课题研究。首先介绍了星系对的选择情况,包括目前己选择的星系对数目和选择判据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改进和发展情况;讨论了数据的完备性对星系对选择和研究的影响,不同波段星系对选择的优缺点;其次概述了目前在星系对方面的研究课题:最后是对星系对研究的展望。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
【基金】:国家基金委-中科院天文联合基金项目(10778717)
【分类号】:P152
【正文快照】: 星系对是具有物理联系的两个星系组成的引力束缚系统,Soares等人111根据成员星系的紧密程度将其分为4种:并合星系,强潮汐星系对,潮汐宁静星系对,目视星系对;其中并合星系相互作用最强,强潮汐星系对次之,目视星系对的可信度最低。星系对是研究星系引力相互作用的最致密系统,是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昊宜,张同杰;北美大学物理天文系宇宙学课程设置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2 陈阳,何香涛,李丹丹,王竞;观测宇宙学的一些新进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3 宋乔;李庆康;何香涛;陈阳;;活动星系核的偏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4 赵峥;;《相对论、宇宙与时空》连载⑤——爱因斯坦与狭义相对论(下)[J];大学物理;2009年05期
5 赵峥;;《相对论、宇宙与时空》连载⑥——恒星演化的归宿(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J];大学物理;2009年06期
6 赵峥;;《相对论、宇宙与时空》连载⑩——深入浩瀚的星空(下)[J];大学物理;2009年10期
7 赵峥;;《相对论、宇宙与时空》连载(11)——演化的宇宙[J];大学物理;2009年11期
8 赵峥;;大爆炸和宇宙学红移中常被误解的几个观念[J];大学物理;2011年02期
9 张邦固;;宇宙质心参考系[J];原子核物理评论;2005年04期
10 邹振隆;远在天边和近在眼前的天文学前沿——高红移星系和太阳系外行星[J];天文学进展;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何香涛;陈阳;李丹丹;赵永恒;张彦霞;;多波段巡天和LAMOST观测目标[A];第六届海峡两岸天文推广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马任意;磁化黑洞吸积盘的X射线辐射[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井卫;BL Lac天体0735+178喷流轨迹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2 李冬生;射电天文学历史成果中的技术作用和理论背景及其思考[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张井卫;BLLac天体0735+178喷流轨迹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4 苏文杰;暗能量宇宙与暗能量天体物理性质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5 李静;恒星Ba元素及其同位素丰度的NLTE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6 曾彬;CFHTLS深度巡天PSF修正改进[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弭,俞允强,陈时;超新星爆发与原初云的质量流失[J];中国科学A辑;1988年12期
2 冯珑珑,褚耀泉,杨小虎;LAMOST星系红移巡天的数值模拟研究:(Ⅰ)理论模型及模拟样本构造[J];天体物理学报;2000年03期
3 胡中为;恒星的形成[J];自然杂志;1981年08期
4 康熙;星系形成的半解析模型研究进展[J];天文学进展;2005年02期
5 ;黑暗无间[J];飞碟探索;2007年05期
6 杨小虎,冯珑珑,褚耀泉;宇宙大尺度结构的小波功率谱分析:方法及数值模拟检验[J];中国科学A辑;2001年03期
7 宋汉峰,吴海滨,张波;观测结果对三成分多分量星系化学演化模型的约束[J];云南天文台台刊;2003年03期
8 赵丽芳;袁启荣;;星系团Abell2255的恒星形成性质[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9 褚耀泉,朱杏芬;大天巨星系红移巡天[J];天文学进展;1998年02期
10 何莹莹;袁启荣;;团星系和场星系的恒星形成性质[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奉辉;;双星对恒星形成率的影响和新一代的演化星族合成模型[A];中国天文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手册[C];2011年
2 ;星系、宇宙学分会场报告摘要[A];中国天文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0年
3 郑宪忠;;Cosmic Star Formation in the last 8Gyrs[A];中国天文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卢炬甫;;恒星级黑洞视界的观测证据[A];黑洞物理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赵永恒;;中国虚拟天文台[A];中国天文学会恒星分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何香涛;陈阳;李丹丹;赵永恒;张彦霞;;多波段巡天和LAMOST观测目标[A];第六届海峡两岸天文推广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李宗伟;;超新星特性和宇宙学中应用[A];中国天文学会星系分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射电天文分会场报告摘要[A];中国天文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0年
9 蒋世仰;;利用LAMOST型望远镜进行Ia型超新星巡天[A];中国天文学会恒星分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中国天文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会议日程[A];中国天文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立希;绘星系演化图,欲看清宇宙前世今生[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2 记者 毛磊;星系演化曾经历“婴儿潮”[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3 记者 毛黎;大星系是由小星系碰撞合并而成[N];科技日报;2006年
4 江晓原;哥白尼革命:靠什么获得胜利?[N];中华读书报;2003年
5 记者 曲俊雅;美宇航局探测器发现新生星系[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6 张亮;早期宇宙拥有成熟星系[N];科技日报;2004年
7 记者 王艳红;最遥远类星体中发现恒星诞生迹象[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8 陈勇;100亿光年外遥远星系发现“生命的种子”[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9 本报记者 任荃;国产望远镜诞生“世界冠军”[N];文汇报;2009年
10 张梦然;“迟暮”星系团中有“旺年”星系[N];科技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菁;近邻宇宙中气体与星系形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2 方官文;高红移星系的选取与物理性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3 史菲;星系金属丰度及化学演化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4 杨小虎;宇宙大尺度结构的统计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2年
5 郑振亚;深场中的高红移星系和活动星系[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6 李成;从大尺度结构到星系形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7 侯永辉;三点相关函数的模拟和理论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2005年
8 范璐璐;高红移大质量早型星系的形成及演化[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9 王宇;基于暗晕模型对暗物质和星系分布的统计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10 谭颖;活动星系核的X射线观测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莹莹;星系的恒星形成性质及其环境效应[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2 王燕针;SDSS DR7相互作用星系样本的选取及性质的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3 张逢春;IRAS红外选Seyfert1和Seyfert1.5型星系的光谱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战雷;星系的累积恒星初始质量函数[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谭芳芳;星系风和物质外流对星系化学演化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6 赵丽芳;星系团的恒星形成性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7 王芳;团成员星系类型与颜色—颜色梯度[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8 李百乐;磁场、粘性和非轴对称性对原行星盘引力不稳定性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9年
9 谈清华;近邻红外亮星系的~(12)CO,~(13)CO和C~(18)O分子气体的观测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茜;太阳附近恒星Si元素丰度的非局部热动平衡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2789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tianwen/1278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