钡星中铁族元素与中子俘获元素丰度相关性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钡星中铁族元素与中子俘获元素丰度相关性的研究
【摘要】:从1951年钡星首先被BidelmanKeenan鉴别之后,随着观测数据越来越精确,对钡星丰度的分析和研究也不断深入。到现在,许多学者对钡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得到了很多有价值的模型和计算结果,为我们了解钡星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但是,对于钡星的元素丰度方面,比如铁族元素Cu和Zn的来源等,仍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 本文以星系化学演化理论和元素核合成理论为基础,建立钡星元素丰度的参数化计算方法。在元素丰度的计算公式中包括主要r-过程、弱r-过程、主要s-过程、弱s-过程四种核合成过程和SNe Ia的贡献总共五个分量,可以计算钡星中每一种中子俘获过程和SNe Ia的对元素丰度的相对贡献。 本文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并建立钡星元素丰度的五个参量的参数化方法,拟合了39颗样本星并得到它们的五个参量和拟合曲线。通过对拟合结果的分析,发现计算结果与观测值拟合的很好,证明了我们的参数化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第二部分对得到的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我们的参数化方法相对于以往对钡星研究的各种模型来说具有独立性,脱离钡星的一些复杂的参数,比如轨道根数、中子辐照量等,计算过程比较简单。对钡星元素丰度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1,得到的五个分量系数与[Ba/Fe]的关系图中,主要s-过程的分量系数随着[Ba/Fe]的升高明显增大,而其余四个分量基本上在1左右保持不变。 2,五参量参数化方法计算出主要r-过程,弱r-过程,主要s-过程,弱s-过程和SNeIa对钡星元素的贡献比例,,为我们了解钡星中各个元素的来源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3,由于s-过程元素的合成伴随着Cu和Zn的产生,我们的研究发现观测结果表现出的Ba星的[Cu, Zn/Fe]和中子俘获元素丰度的相关性可以用我们的五参量方法定量计算并且通过Ba星形成的双星机制来解释。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P148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贵德;贫金属星重元素丰度的计算模型[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2期
2 周贵德;马文娟;;一种AGB星外包层元素丰度的计算方法[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3 杨远贵;尹新国;刘建军;;《天文学基础》的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实践探索[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4 赵定烽,陈子栋;Non-LTE恒星大气模型完全线性化原理[J];甘肃科学学报;2000年02期
5 赵定烽;运动大气方法(Ⅰ):跟随运动坐标系谱线分析[J];甘肃科学学报;2001年01期
6 赵定烽;运动大气方法(Ⅱ):推广的Sobolev方法[J];甘肃科学学报;2001年02期
7 张健楠;赵永恒;刘蓉;;基于非参数回归与最近邻方法的恒星光谱自动分类[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9年12期
8 刘清华;;s-过程和r-过程核素双超丰恒星的形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9 陈培杰;汪志云;;静电压作用下的恒星结构和演化模型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宋汉峰;王靖洲;吴永刚;李云;;非同步转动双星系统洛希势函数的研究[J];大学物理;2012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邦固;郝建宇;;引力子与黑洞[A];数学·物理·力学·高新技术研究进展——2000(8)卷——中国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会第8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郭广海;弯曲时空中的标量场[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2 向福元;密近双星磁流体活动的实测与理论分析[D];湘潭大学;2006年
3 杨伍明;小质量转动恒星的结构演化和星震学诊断[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7年
4 许华];恒星湍对流过程研究以及在盾牌座δ型变星中的验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7年
5 唐延柯;类太阳振动恒星模型及星震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8年
6 刘昱;三体轨道数值模拟及理想天体重力收敛范围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7 张江;贫金属星中的元素丰度及核合成[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宏杰;恒星中子俘获元素丰度的定量分解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慧涛;恒星中子俘获元素丰度分布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谭芳芳;星系风和物质外流对星系化学演化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3 韦鹏;LAMOST一维光谱自动处理[D];山东大学;2011年
4 杨建辉;Ⅱ型超新星爆发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黎小慧;超核密度压缩参数对Ⅱ型超新星爆发的影响[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洪雅芳;TP-AGB星超星风物理机制[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7 许华(山金);中等质量星演化中的蓝拐和CNO双循环[D];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2001年
8 郭建恒;长周期变星的演化及振动[D];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2001年
9 陈雪飞;中小质量密近双星的演化及其初始—终止质量关系[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2年
10 宋汉峰;元素丰度和星系化学演化[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2854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tianwen/1285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