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俗、新知与政治:辛壬之际官定历书的改制与编定
本文关键词:旧俗、新知与政治:辛壬之际官定历书的改制与编定
【摘要】:辛壬之际的政治变革促使历书的制作原则发生剧变,清廷时宪书变通办法十九条就是此种剧变的结果之一。而由清廷、革命党人和袁世凯政府制定的五部历书,则见证了官定历书蜕变的过程:历书历谱编排从阴历为主转向以阳历为主,历注内容则从带有神秘主义的信仰知识转化为现代科学知识及社会政治常识。这也导致了历书制作的官民分野与新旧对立。官定历书制作取向及知识系统的变化,既源自清末民初知识转型的影响,也来自于政治文化转型与重建的需要。
【作者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思政部;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民国时期官定历书研究”(项目编号:15CZS038)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P194;K252
【正文快照】: 历书作为人们对物理时间现象社会化的成果,既表现了人们对自然界时间现象的认识,又负载着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信仰、习俗以及对社会时间秩序的安排,因而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所以清人缪之晋就说:“历之为书也,统乾元不息之运,发造化消长之理,互古今,通上下,自天子以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左玉河;评民初历法上的“二元社会”[J];近代史研究;2002年03期
2 程俊俊;吕凌峰;;晚清出洋知识分子对西历的态度[J];科学文化评论;2012年01期
3 熊月之;1842年至1860年西学在中国的传播[J];历史研究;1994年04期
4 朱文哲;;从“耶稣”到“公元”:近代中国纪年公理之变迁[J];民俗研究;2012年03期
5 谢小华;;“小朝廷”里的历法[J];紫禁城;2009年1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全有;;有关清末财政问题的两点思考[J];安徽史学;2010年04期
2 周晓光;清代徽商与茶叶贸易[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3 欧阳跃峰;关成刚;;邪恶之花未必只结罪恶之果——晚清社会转型之际捐纳的客观作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黄飞;黄伟;;清政府的矿务政策与中英铜官山矿务交涉[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5 吕雪飞;;浅析民初奉天省第一届国会议员选举中出现的问题[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6 王丽红;周广;;略论西方传教士在传播中西方文化的作用[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7 孙丽华;;康熙帝对蒙古地区的治理[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8 陈喜波,颜廷真,韩光辉;论清代长城沿线外侧城镇的兴起[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9 颜廷真,陈喜波,韩光辉;清代热河地区盟旗和府厅州县交错格局的形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10 肖宗志;政府行为与废科举后举贡生员的出路问题[J];北方论丛;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吕文浩;;知识分子与民国废历运动三题[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9年卷[C];2011年
2 施戍杰;;斯密动力、国家能力与晚清近代化受挫[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程禹文;;从诂经精舍和学海堂看阮元的办学特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吕怀平;;武昌造“纪念辛亥革命第一币”[A];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中国钱币》2011年第一期增刊[C];2011年
5 左玉河;;从“改正朔”到“废旧历”——阳历及其节日在民国时期的演变[A];民族遗产(第三辑)[C];2010年
6 刘悦斌;;民国时期社会福利政策论略[A];近代中国的社会保障与区域社会[C];2011年
7 苏炜;;浅谈庄亲王府[A];清宫史研究(第十一辑)——第十一届清宫史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霞蔚;金元以降山西中东部地区的宗族与地方社会[D];南开大学;2010年
3 张振国;清代文官选任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梁辰;铜元问题研究(1900-1935)[D];南开大学;2010年
5 方靖;近代西方警政的东渐及其在广州的实践[D];暨南大学;2010年
6 赵海霞;清代新疆民族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谢永栋;南京国民政府中央信托局研究(1935-1937)[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荣;清朝乾隆时期哈萨克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余元启;戴季陶的考铨思想及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程森;明清民国时期直豫晋鲁交界地区地域互动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轶欧;八旗满洲官宦世家探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会会;清代顺康雍时期殿试策问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春红;区位与兴衰:以临清关为中心的个案研究(1429—1930)[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周春菊;晚清广西乡土社会中的少数民族士绅[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蓝韶昱;中越边境土司社会互动与认同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刘敏捷;明清广东地震灾害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7 张秀红;姚碧、汪志伊的《荒政辑要》比较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8 李海华;运河变迁与聊城的发展[D];山东大学;2010年
9 霍奰菁;土山湾印书馆与西方科技在中国的传播[D];东华大学;2011年
10 高世伟;北洋政府外交制度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泽东在讨论国旗国徽国歌纪年和国都问题时的发言(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五日)[J];党的文献;2009年05期
2 朱文哲;;清末民初的“纪年”变革与国家建构[J];贵州文史丛刊;2011年02期
3 严昌洪;世纪的觉醒——上世纪之交中国人对20世纪的认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4 左玉河;评民初历法上的“二元社会”[J];近代史研究;2002年03期
5 邹振环;;《四裔编年表》与晚清中西时间观念的交融[J];近代史研究;2008年05期
6 焦润明,王建伟;晚清“纪年”论争之文化解读[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7 喻大华;姜虹;;论晚清“孔子纪年”与“黄帝纪年”[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左玉河;从“改正朔”到“废旧历”——阳历及其节日在民国时期的演变[J];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02期
9 朱文哲;;清末民初“纪年”论争的宗教性因素[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10 张功耀;;关于废除阴历的新设想[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6年04期
,本文编号:12857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tianwen/1285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