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红移大质量星系的形成与演化
本文关键词:高红移大质量星系的形成与演化
【摘要】:近十年来星系形成及演化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主要包括1):近邻星系在颜色-星等图上呈现双峰分布,即大质量早型星系颜色较红,小质量晚型星系颜色偏蓝;并且紧邻宇宙红星系的总质量相对于红移z=1时至少增长了一倍,意味着存在着蓝星系到红星系的转化过程。这一转化过程是如何发生的成为现代星系形成演化领域最重要的问题之一;2):星系中心黑洞质量跟核球质量有很好的相关,意味着黑洞演化跟星系演化有着紧密的关系。黑洞的活动(活动星系核)如何影响星系演化也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然而近邻宇宙中的大质量星系基本都已停止了剧烈的恒星形成活动和黑洞活动,因此,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仔细研究高红移星系 本论文主要总结了在红移z=2左右大质量星系(1011M⊙)形成演化方面的研究。这些工作集中在三个方面1)星系的恒星形成,形态和颜色的相关关系;2)大质量盘星系的颜色和星族梯度;3)宁静和恒星形成星系中的核活动。主要结果如下: (1)星系的红外颜色([3.6]-[24])可有效区分红移在2左右的宁静星系和恒星形成星系; (2)对于大质量星系而言,恒星形成性质和星系形态在红移~2存在比较好的相关。宁静星系区别于恒星形成星系最显著的特征在于是否有一个核球主导的形态,而和盘结构无关。事实上,我们发现30%的宁静星系仍然具有显著的盘结构,但是这些星系的聚集度显著大于具有恒星形成的盘星系。我们从而提出星系聚集度是区分宁静星系和恒星形成星系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3)我们发现大质量恒星形成星系单位质量的恒星形成率低于恒星形成的主序列,意味着他们可能会最早进入宁静星系,给出了"downsizing"在高红移的证据: (4)我们发现大质量恒星形成星系中盘星系占主导地位,这些盘星系并没有显著的并合特征。进一步研究表明,他们大部分呈现显著的颜色梯度,颜色由内向外由红转蓝。 (5)我们发现对于位于高红移宁静星系和恒星形成星系中的活动星系核来说,爱丁顿吸积率有明显不同:位于宁静星系中的活动星系核吸积率普遍较低,而位于恒星形成星系中的活动星系核倾向于有较高的吸积率。这一发现将近邻星系中的活动星系核活动规律推广到高红移。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类高红移宁静星系中的活动星系核很多性质上跟今天的低光度活动星系核相似。 我们的发现主要从两个方面对星系形成与演化给出限制:(1),星系由蓝星系到红星系的转化并不一定意味着从盘星系演化到椭圆星系,一类聚集度较高的具有盘形态的红星系在红移z=2处中至少占30%,意味着这是一条重要的演化路径:(2)活动星系核在低红移宁静星系和恒星形成星系中的分布与高红移相似,意味着低红移活动星系核的吸积模式可能同样适用于高红移星系:例如在高红移的宁静星系中的活动吸积核吸积模式也可能是“吸积低效"的模式,而其中心并不具备一个几何薄光学厚的吸积盘。 本论文的结构如下:第一章对星系的双峰分布和核活动方面的最新进展做了简要回顾:第二章主要讨论z=2大质量星系形态,颜色和恒星形成的相关关系;第三章讨论我们在大质量星系的颜色梯度方面的一些初步结果;第四章讨论高红移活动星系核宿主星系的分类,以及核活动在不同星系中的差别:第五章我们简要讨论这些工作对星系形成和演化的意义,以及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P1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欖,陈时;高红移星系特征与星系环境[J];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1993年01期
2 梁艳春;HAMMER Francois;邓李才;赵刚;;星系金属丰度的研究进展(Ⅱ):光度-金属丰度关系[J];天文学进展;2007年01期
3 范懿,魏建彦;红外冷的赛弗特2星系的光谱观测研究(英文)[J];云南天文台台刊;2003年S1期
4 H.穆斯赫利什维利 ,Л.谢道夫;从原子到星系[J];力学进展;1973年02期
5 胡文瑞;星系螺旋结构的气体激波理论[J];应用数学和力学;1982年02期
6 林一梅;最遥远星系的新记录[J];天文学进展;1986年03期
7 陈壮叔;横贯天空的大江[J];世界科学;1994年03期
8 计朝晖,商朝晖,彭秋和;旋涡星系厚度的测定[J];中国科学A辑;1995年11期
9 文盛乐,彭智敏,樊军辉,谢光中;类星体3C273的近红外光变性质[J];天文学报;2002年02期
10 晓迪;科学家发现隐形世界确实存在[J];科学之友;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挺贵;;大规模光谱巡天对活动星研究影响[A];中国天文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顾秋生;黄介浩;;存在两类Seyfert 2型星系?(英文)[A];新世纪天文发展方向研讨暨中国天文学会第二届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3 沈世银;;星系大小分布的统计研究[A];中国天文学会星系分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张波;崔文元;;星系中子辐照量分布函数[A];中国天文学会星系分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彭秋和;;三维星系密度波理论及星系厚度效应[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6 梁艳春;;星系的恒星形成率和金属丰度[A];中国天文学会星系分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大会日程[A];中国天文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陈建生;杨戟;;《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1世纪天体物理重大问题:星系形成和演化”项目介绍[A];新世纪天文发展方向研讨暨中国天文学会第二届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9 蒋世仰;;利用LAMOST型望远镜进行Ia型超新星巡天[A];中国天文学会恒星分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胡剑;;超大质量黑洞与星系性质的相关性研究[A];中国天文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手册[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梦然;14亿光年外发现同等距离最大星系[N];科技日报;2010年
2 浙江利捷 余凯;蓝星系 化工豪门 气势如虹[N];中国证券报;2004年
3 记者 蔡锋;复星系将不再投资金融业[N];国际金融报;2004年
4 申银万国 王艳;复星系资本运作长袖善舞[N];上海金融报;2004年
5 中源;NGC5128星系的核心可能有黑洞[N];大众科技报;2002年
6 李彬;“复星系”下一个“德隆系”?[N];经理日报;2004年
7 葛进;美日发现每年生成数千个星球的罕见“怪物星系”[N];科技日报;2008年
8 记者 张巍巍;宇宙深处紫外线图像被捕获[N];科技日报;2008年
9 主讲人/陈学雷 整理/嘉星一族;中国计划探寻暗物质[N];北京科技报;2009年
10 张歆;复星系再添新军[N];证券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涛;高红移大质量星系的形成与演化[D];南京大学;2012年
2 沈世银;星系大小分布的统计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2003年
3 赵东海;高红移星系的成团和演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2003年
4 张伟;基于斯隆数字巡天的大样本沃尔夫—拉叶星系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5 罗智坚;盘状星系形成和演化的半解析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2004年
6 范璐璐;高红移大质量早型星系的形成及演化[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7 陈林红;细盘与细盘/双温冕的结构和出射谱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8 吕剑波;天文观测限制暗能量理论模型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9 田海俊;宇宙大尺度结构星系分布与虚拟天文台环境下数据统一访问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纪认;宇宙中的星系际气体[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磊;星系NGC4565天区附近的变星搜寻[D];辽宁师范大学;2003年
2 战雷;星系的累积恒星初始质量函数[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3 崔文元;星系中子辐照量分布函数[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席彦琳;基于价值星系模块化组织的企业发展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Kesselly Alton Vanie;低光度塞弗特2星系和活动星系核统一模型[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6 张江;较重中子俘获元素r-process产量及其星系化学演化[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夏丽芳;星系光度函数的演化及不同密度环境星系的光度函数[D];北京大学;2005年
8 朱光暾;星系的大尺度分布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2006年
9 仲国虎;大样本低表面亮度星系的特征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孙振娜;仙女星系(M31)的化学-多色测光演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2004年
,本文编号:12862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tianwen/1286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