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02-25特大太阳耀斑与南极VLF相位的相关性
本文关键词:1991-02-25特大太阳耀斑与南极VLF相位的相关性
【摘要】:试验观测了南极地区VLF信号在1991-02-25特大太阳耀斑爆发时及随后几天的相位变化情况.根据观测结果,结合相应的拟合公式,对电离层的降低高度、太阳耀斑的级别、粒子沉降时间及太阳风速度进行推算.与NGDC发布的卫星观测数据对比分析表明,二者吻合较好.由此证明,仅通过观测VLF信号的相位,就可来预测太阳耀斑和粒子沉降事件发生的时间和级别.
【作者单位】: 河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49070217)
【分类号】:P182.52;P353
【正文快照】: 1.河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新乡4530072.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新乡4530071.College of Physics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Henan Normal University,Xinxiang453007,China2.China Research Institute of Radio Wave Propagation,Xinxiang453007,China0引言太阳耀斑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健;陈恩平;赵协中;;甚低频横跨极区传播相位的观测与研究[J];电波科学学报;2006年03期
2 栗志,杨晓宁,周卫红;对太阳活动区的自动监测、资料处理及研究的一些新方法[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9年S1期
3 王水;魏奉思;;中国空间天气研究进展[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年04期
4 朱岗];吴迎燕;杜爱民;赵必强;洪明华;;关于日地关系主要元素与各种指数——综述及展望[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9年04期
5 孔庆颜;冯静;柳文;凡俊梅;;电离层参数短期预报研究进展[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0年06期
6 徐中华;刘瑞源;刘顺林;张北辰;胡红桥;綦欣;;南极中山站电离层F2层临界频率变化特征[J];地球物理学报;2006年01期
7 李强;宁百齐;赵必强;丁锋;张锐;师宏波;乐会军;李国主;李建勇;韩宇飞;;基于陆态网络GPS数据的电离层空间天气监测与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12年07期
8 牛有田;陈建峰;郝好贞;王海波;张中远;;1997-03-09日全食的甚低频观测与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旭光;王本德;周惠成;;中期数值降雨预报在汛限水位动态控制中应用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2 王冉阳;;空间天气数据标准化研究[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09年04期
3 赵现纲;魏彩英;韩琦;焦维新;;FY-2(02批)气象卫星异常事件与空间天气关系研究[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1年05期
4 翁利斌;方涵先;张阳;杨升高;汪四成;;Athens地区电离层TEC、N_mF_2以及板厚[J];地球物理学报;2012年11期
5 郭晓燕;张伟;李彤霞;;沈阳站电离层F_2层临界频率变化特征[J];防灾减灾学报;2012年04期
6 孙佳龙;郭金运;郭淑艳;;基于多种度量的电离层TEC混沌预测分析[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3年03期
7 黄江;蔡超军;邓柏昌;徐杰;刘伟峰;林果果;;电离层闪烁对静止气象卫星通信影响的初步分析[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3年04期
8 张永奇;丁晓光;韩晓飞;苏利娜;;陕西省GNSS连续运行系统建设与应用[J];高原地震;2013年02期
9 刘芸江;肖瑶;李曼;戴铂;;基于灰色理论的f_oF_2短期预报方法[J];电波科学学报;2013年05期
10 牛有田;李宁宁;曹向陶;贾磊;王政;谢迎涛;张优贤;李玲;李丹丹;;双环双通道接收数字式新算法的分析与设计[J];电波科学学报;2013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江雯倩;交互式协同空间天气数值模拟框架及可视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张绍华;并行自适应技术在背景太阳风及快速磁场重联数值模拟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11年
3 何宏青;太阳高能粒子在三维行星际磁场中传播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11年
4 李旭光;水库汛限水位控制若干重要问题研究及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5 张莹;行星际扰动与对地效应的统计分析和模式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9年
6 潘宗浩;日冕物质抛射的冰激凌—锥模型在空间天气现象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7 李慧茹;基于kalman滤波的近实时电离层TEC监测与反演[D];长安大学;2013年
8 张永超;电离层远紫外日辉辐射观测与O/N_2反演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4年
9 史钰峰;空间低能离子谱仪的研制及定标[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巩岩;基于CORS站区域电离层短期预报研究[D];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2011年
2 朱爱琴;极区电离层F层特性的南北极对比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3 王建平;中国及周边地区电离层TEC短期预报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4 王冉阳;基于Web Service的数据产品加工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5 苏洋;南北极电离层F层观测与国际参考电离层对比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6 张禄;基于时间序列、神经网络、灰色和组合预测对电离层TEC的预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7 朱玉婷;宇宙线高能粒子扩散系数的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2年
8 郭晓燕;辽宁地区电离层参数fOF2时空演化特征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9 谢迎涛;基于MATLAB人工神经网络预测太阳耀斑级别的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年
10 张优贤;VLF法在空间天气预报中的应用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协中;;在南极长城站VLF波的观测研究[J];电波科学学报;1988年Z1期
2 田育庶,牛有田;低频天波传播预测与低电离层模式参数的测定[J];电波科学学报;2002年01期
3 陈春;吴振森;赵振维;孙树计;奚迪龙;;基于神经网络技术的f_0F_2短期预报方法[J];电波科学学报;2008年04期
4 牛有田,,田育庶;罗兰—C天波传播时延的间接法精确测量[J];电波科学学报;1994年02期
5 刘瑞源,钱嵩林,贺龙松;南极中山站数字式电离层测高仪的初步观测结果[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7年04期
6 朱岗];;关于2003年10~11月日地关系重大事件研究综述[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年01期
7 万卫星;宁百齐;刘立波;丁锋;毛田;李国主;熊波;;中国电离层TEC现报系统[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年04期
8 贺龙松,刘瑞源,刘顺林,刘勇华;太阳活动低年南极中山站电离层F层的平均特性[J];地球物理学报;2000年03期
9 柳文,焦培南;利用人工神经网络预测电离层F_2层骚扰[J];地球物理学报;2001年01期
10 张北辰,刘瑞源,刘顺林;极区电子沉降对电离层影响的模拟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1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天喜;太阳耀斑中~3He富化的理论(英文)[J];云南天文台台刊;2003年01期
2 周团辉;季海生;;太阳耀斑亮核和硬X射线环顶源运动的初步分析[J];天文研究与技术.国家天文台台刊;2006年02期
3 赵文化;黄江;单海滨;曹静;王建格;张效信;;2006年12月系列太阳耀斑事件的近地响应分析[J];华南地震;2007年03期
4 鲁润宝;;太阳耀斑放能机制的讨论——评《太阳高能物理》[J];前沿科学;2007年04期
5 ;太阳耀斑是什么?[J];时代风采;2011年03期
6 成剑霞;;太阳耀斑光谱诊断和辐射动力学过程研究[J];天文学报;2011年02期
7 ;十五个毁灭人类的天灾:太阳耀斑可摧毁电子产品[J];科技传播;2011年23期
8 周团辉;季海生;王俊锋;;太阳耀斑环的收缩和剪切[J];天文研究与技术;2012年04期
9 ;太阳耀斑[J];中国总会计师;2013年04期
10
本文编号:12936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tianwen/1293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