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线赛弗特Ⅰ型星系中可能具有吸积盘热辐射起源的软X射线超
本文关键词:窄线赛弗特Ⅰ型星系中可能具有吸积盘热辐射起源的软X射线超
【摘要】:理论上,低质量高吸积率活动星系核的标准吸积盘黑体热辐射有可能形成软X射线波段的超出。然而,活动星系核的软X射线超温度为0.1 keV左右,显著高于标准吸积盘理论预言的最高有效温度。只有Yuan等人在2010年报道的RX J1633+4718是一个例外,其软超温度为32.5_(-6.0)~(+8.0) eV,显著小于0.1 keV,并与吸积盘理论预言的温度相符;此外,其光度也符合吸积盘的理论预期。因此该软X射线超很可能起源于吸积盘的热辐射。这一类源对于吸积盘理论和软X射线超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文中使用ROSATPSPC数据,在所有已知的窄线赛弗特Ⅰ型星系(Narrow Line SeyfertⅠgalaxies,NLSIs)中寻找类似于RX J1633+4718的源,即软X射线超可能起源于吸积盘热辐射的源。分析了150个源的245条光谱,其中58个源的90条光谱具有显著的软X射线超。样本中软X射线超温度分布的平均值T_(soft)为0.10keV,标准偏差为0.03 keV。除了RX J1633+4718外,只有3个源的软X射线超温度小于60 eV,而且温度接近吸积盘最高温度。这个结果表明,类似于RX J1633+4718的具有低温软X射线超的源很稀少。最后,在具有黑洞质量估计的26个源中,软超温度与黑洞质量M_(BH)、爱丁顿比L/LEdd及预期吸积盘最高温度T_(max)都没有明显的关联性,与前人的结果一致。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033007) 973项目(2009CB824800)
【分类号】:P172.2
【正文快照】: 1引言活动星系核中心存在超大质量黑洞,物质落入中心黑洞的过程中形成吸积流,并产生辐射[’一3}。理论上,明亮活动星系核的吸积流由光学厚几何薄的标准吸积盘主导l‘·‘]。光学厚的吸积盘上每一处产生的辐射都为黑体热辐射。由于吸积盘沿径向存在着温度分布,,标准盘产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鹤田幸子,磊恩;类星体研究新进展[J];自然杂志;1983年09期
2 曹立宏;刘汝良;;截断数据的处理及活动星系核的光度研究[J];天文学报;1988年03期
3 E.C.M.Young,K.N.Yu;活动星系核的γ辐射(英文)[J];天文学进展;1989年03期
4 杨兰田;吴学兵;杨丕博;;活动星系核的有磁薄吸积盘结构及其冕区辐射[J];天文学报;1991年02期
5 李志青;周又元;胡岳东;;EMSS样品中活动星系核的X射线流量计数[J];天文学报;1992年04期
6 王挺贵;周又元;程富华;;活动星系核中紫外大包的辐射机制[J];科学通报;1993年09期
7 韩金林,何香涛;活动星系核红移分布中的准周期峰[J];天文学报;1994年03期
8 吴盛殷;从MPIfR的校准数据看活动星系核的变化[J];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1996年02期
9 田莉荣,童 ;活动星系核相对论喷流的加速机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1期
10 曹新伍,蒋栋荣;射电活动星系核中盘与喷流联系(英文)[J];紫金山天文台台刊;199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学兵;;活动星系核中心黑洞质量及其与寄主星系的关联[A];黑洞物理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吴学兵;;活动星系核黑洞质量与吸积率研究(英文)[A];中国天文学会高能分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杨军;;活动星系核的亚毫角秒尺度结构——两颗射电源的VSOP观测的数据处理结果[A];中国天文学会星系分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杜升云;;走向21世纪的天文学[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5 刘当波;陈磊;尤峻汉;;活动星系核的铁K-线起源于Cerenkov line-like辐射机制的最新证据[A];中国天文学会高能分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袁为民;;关于活动星系核中心黑洞质量估计的系统偏差及其修正[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34:高能天体物理中的热点问题[C];2009年
7 刘富坤;;活动星系核中超大质量双黑洞与吸积盘的相互作用[A];中国天文学会星系分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刘祥;;致密射电源的观测研究[A];中国天文学会星系分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大会报告摘要[A];中国天文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高能分会场报告摘要[A];中国天文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记者 杨斌 尚静;乌鲁木齐天文站靠自主创新跻身“国家队”[N];新疆科技报(汉);2008年
2 通讯员 程曦 记者 赵凤华;我国发现两颗新的超新星[N];科技日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朱广菁邋实习记者 甘勃 闫松;羊八井怎样与宇宙对话[N];大众科技报;2008年
4 ;浙江安吉有个夜天光保护区[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水乃;活动星系核中的温吸收[D];南京大学;2011年
2 张锴;活动星系核窄线区和尘埃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3 安涛;高光度活动星系核和暗弱银心天体Sgr A~*的射电观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2004年
4 周曙白;Blazar天体的光变特性及演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4年
5 卢昱;SDSS和FIRST巡天中的射电活动星系核[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6 谭颖;活动星系核的X射线观测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7 王伟华;高能Gamma-ray AGNs的射电观测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2003年
8 陈林红;细盘与细盘/双温冕的结构和出射谱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9 刘洪涛;Blazar天体统一与演化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5年
10 马力;Blazars的快速光变、周期光变与演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绍明;Blazar天体的CCD测光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董云明;BL Lac天体的辐射机制与分类[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3年
3 韩旭辉;活动星系核光学FeⅡ发射线强度变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李怀珍;活动星系核的光变和演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6年
5 张逢春;IRAS红外选Seyfert1和Seyfert1.5型星系的光谱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苏江波;活动星系核中视超光速源的统计研究[D];广州大学;2008年
7 濮兴庭;活动星系核的光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毛李胜;Blazar天体的多波段性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5年
9 龚小龙;黑洞吸积盘与活动星系核的喷流[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10 崔全领;NLS1s的多成份拟合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2957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tianwen/1295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