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状致密HⅡ区的动力学模拟研究进展
本文关键词:彗状致密HⅡ区的动力学模拟研究进展
【摘要】:研究表明,在新形成大质量恒星辐射的影响下,分子云中会形成高密度的HⅡ区。近年来观测到一些非球对称彗星状致密HⅡ区,学者们为了解释这类目标的产生,先后建立了一系列HⅡ区动力学模型。这些工作有利于进一步认识致密HⅡ区的形成和演化及大质量恒星的形成。这里介绍了彗星状致密HⅡ区的模型模拟和计算方法方面的研究进展,阐述了香槟流和弓形激波两种解释模型的异同,以及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学系;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任基金(10843008) 973项目(2012CB821805)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113402120018)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1408085MA13)
【分类号】:P155.14
【正文快照】: 1引言大量观测研究表明,在星际空间中存在着一些分子云,其物质密度相对普通星际空间介质密度较大。一般大质量恒星形成于分子云物质密度较高处,在大质量恒星形成后,其向外发出的电离光子辐射以及恒星风将显著影响周围环境物质的物理状态。特别地,紫外光子将电离周边气体,形成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倪陈平;汪珍如;曲钦岳;;超新星遗迹CTB109X射线半圆形形态的理论解释[J];天文学报;1990年02期
2 吴月芳,杨传义,李月兴,雷成明,孙金江,吕静,韩溥;大质量年轻星体附近的高速分子外向流[J];中国科学A辑;1999年02期
3 向德琳;银河系大尺度结构的统计分析[J];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1992年01期
4 罗绍光;;S252 HII区—分子云复合体中小尘埃的红外发射[J];天文学报;1992年02期
5 吴月芳;加尔肯·叶生别克;王均智;刘祥;秦胜利;张晋;;84个IRAS源中的水脉泽探测[J];科学通报;2006年16期
6 吴月芳,王均智,吴京文,阎慧荣,雷成明,孙金江,王利明;大质量分子云核的~(13)CO成图研究[J];中国科学A辑;2001年02期
7 傅民杰;对宇宙反质子的研究[J];大自然探索;1984年02期
8 陈华,邢骏;星际介质中的磁场——观测与结果[J];天文学进展;1985年04期
9 韩金林,乔国俊;星系盘中的磁重平衡:星系贮留原初磁场的观测证据[J];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1993年04期
10 钱善谐,张喜镇;双成分星际介质的折射闪烁[J];天文学报;199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晓辉;;中德银道面6厘米偏振巡天进展[A];中国天文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射电天文分会场报告摘要[A];中国天文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0年
3 梁艳春;;星系的恒星形成率和金属丰度[A];中国天文学会星系分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仲崇霞;杨廷高;;综合脉冲星时算法的小波分析与维纳滤波方法[A];2005年全国时间频率学术交流会文集[C];2005年
5 王娜;;在1540MHz对五颗脉冲星的长期星际闪烁观测[A];中国天文学会恒星分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黄润乾;;恒星物理中值得研究的问题[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34:高能天体物理中的热点问题[C];2009年
7 ;星系、宇宙学分会场报告日程[A];中国天文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手册[C];2011年
8 朱辉;;行星状星云的测距方法[A];中国天文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手册[C];2011年
9 袁业飞;;伽玛暴的中心引擎[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34:高能天体物理中的热点问题[C];2009年
10 梁恩维;;伽玛暴中X辐射物理起源的多样性[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34:高能天体物理中的热点问题[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记者 毛磊;人类文明使者飞临太阳系边缘[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2 本报记者 胡唯元 朴淑瑜;创新发展重实效[N];科技日报;2007年
3 金 慧;《自然》聚焦“旅行者一号”[N];大众科技报;2003年
4 陈佳凝;探索触角伸向无穷[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5 陈丹郭霞;“哈勃”空间望远镜十年[N];科技日报;2000年
6 张孟军;星空深邃 惟我善飞[N];科技日报;2003年
7 张梦然;宇宙射线可能由超新星爆炸形成[N];科技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张梦然;黑洞为自己造个“家”[N];科技日报;2009年
9 张梦然;普朗克发现猎户与英仙座恒星形成区[N];科技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项金根;用高角分辨的X射线点源的晕研究星际尘埃的空间分布[D];清华大学;2005年
2 姜鹏;活动星系核窄铁Kα发射线和类星体吸收线系统中类银河系尘埃[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3 史菲;星系金属丰度及化学演化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4 罗阳;对银河系热气体和伽玛射线暴中心引擎的研究[D];厦门大学;2014年
5 毛业伟;近邻星系中星族和尘埃的紫外红外观测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6 周鑫;超新星遗迹与周围环境作用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7 韩云坤;尘埃遮蔽的Starburst-AGN复合星系的能谱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12年
8 赵晓红;伽玛射线暴辐射效率、辐射能及早期余辉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7年
9 张锴;活动星系核窄线区和尘埃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10 林琳;近邻星系中恒星形成区及星族特性二维分布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琼;星际C_(60)[D];湘潭大学;2013年
2 龚景;新尘埃模型的分析及其消光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3 谈清华;近邻红外亮星系的~(12)CO,~(13)CO和C~(18)O分子气体的观测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4 谭金玉;脉冲星流量密度变化和星际闪烁模型[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康晓宇;M33的演化和恒星形成历史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12年
6 冯思轶;Fermi时代伽玛射线暴相关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7 谭芳芳;星系风和物质外流对星系化学演化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辉;河内γ射线源与甚高能宇宙线的起源[D];南京大学;2012年
9 仪双喜;伽玛暴初始洛仑兹因子和中心引擎的活动时标[D];广西大学;2011年
10 唐勃峰;恒星演化过程中质量损失率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2958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tianwen/1295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