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系团和星系群中IGM标定关系的X射线研究及在低频射电观测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7-12-26 14:15
本文关键词:星系团和星系群中IGM标定关系的X射线研究及在低频射电观测中的应用 出处:《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星系团和星系群 数值模拟 射电观测 宇宙再电离 信号处理 X射线观测
【摘要】:星系团和星系群的尺度达Mpc量级,是宇宙中已知的最大引力束缚体和暗物质的发现地,在星系和宇宙学研究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星系际介质(intergalactic medium,即IGM1)是星系团和星系群内重子物质的主导存在形式,占据了重子物质总量的约7085%。IGM的温度高达1078K,其辐射主要集中在X射线波段。因此,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围绕星系团和星系群开展的研究工作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是借助于空间X射线观测完成的。 最近十年以来,星系团和星系群的研究呈现出两大趋势。第一,新一代X射线空间天文台Chandra等已对此类天体已进行了3000多次观测,在数据库中积累了大量优质图像和光谱数据。如何有效地深入系统挖掘其中蕴含的丰富物理信息已成为近年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欧洲航天局、日本宇宙科学研究所等机构的优先资助方向;第二,在与X射线相对的电磁波波谱另一端,各国纷纷设计和建造大型低频射电天文干涉阵列,并把对星系团射电晕和射电遗迹的研究列为所有这些阵列的首选科学目标之一。这两个趋势逐年升温,尤其是后者呈现已出较为活跃的局面。 我们注意到上述两个趋势事实上是高度互补且密不可分的。这是因为:(1)过去基于中、小X射线样本获得的星系团和星系群诸重要物理量之间的标定关系,虽然在总体上与自相似理论的预言非常接近,但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整体或局部偏离。这一现象涉及星系团和星系群自身、乃至更大尺度宇宙结构的形成和演化图景,,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前沿难题。究其原因,可能与活动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即AGN)的反馈和并合等物理过程有关联。但是,受限于过去的研究样本规模较小,以及缺乏足够的AGN反馈和并合观测证据这两个事实,十多年来尚未能对标定关系的偏离现象做出合理解释。显然,为解决这个问题,除了构建更完备的X射线样本以外,还要求必须同时在迄今为止较难开展探测、但AGN反馈和并合特征更加显著的低频射电波段上积极寻找确凿证据;(2)据推算,大约三分之一的星系团拥有蕴含着星系团演化重要信息的射电晕或射电遗迹,这些特征在低频射电波段更为显著。由于这些特征可能正是起源于上面提及的AGN反馈、并合等高能过程,为了弄清其起源就必须在开展射电研究的同时密切兼顾X射线研究。此外,低频射电天文的一项要务是研究宇宙再电离时期和黑暗时期的极微弱信号。这些信号被强前景所掩盖、不宜探测,而星系团和星系群正是强前景中的主要干扰成分之一。如何正确识别并分离强度超过目标信号2-3个数量级的星系团和星系群干扰信号,是摆在全世界天文学家面前的公认难题。显然,任何可行方案都必然要以星系团的射电-X射线辐射关联性这一强观测约束为依据和出发点。基于上述两点即可判断,在X射线和低频射电波段同时开展星系团和星系群的研究,有其深刻内在物理原因,也是当前天体物理界的大趋势。 在上述背景下,我们以星系团和星系群内极高温X射线气体为对象,围绕总引力质量-气体温度关系(Mtot TX关系)、气体占总引力质量的比例(fgas)、如何在低频射电波段识别和分离星系团辐射信号等开展了相互关联的观测和模拟研究工作,取得了如下结果:(1)分析了Chandra空间X射线天文台过去13年间积累的总数1496次星系团和星系群观测,筛选出342个具有足够空间分辨率、视场覆盖、高信噪比的有效源,用这些红移分布于0-1.4的源构成了目前为止最大的Chandra星系团和星系群样本。发现高温星系团子样本严格遵循理论预言的Mtot TX关系(Mtot∝TαX,α=1.5),而低温星系团和星系群则略向高温端偏移,使整个样本呈现一个更陡的Mtot TX关系(α=1.80±0.02)。经BCES统计分析,发生偏移的是TXTbreak=2.58±0.17keV的低温系统。与此同时,我们发现在TX Tbreak的高温系统中,X射线气体占总引力质量的比例为fgas=12.9±3.3%,与ΛCDM模型预言基本一致。而在低温系统中,fgas呈现显著的随温度下降而降低的趋势。我们提出,上述两个现象的起因很可能是共同的,即IGM所受的额外加热在低温系统中更加明显;(2)在上述工作1中获得准确的Mtot TX等标定关系的重要应用意义,在于将它与其它各类观测限制和理论预言结合后,我们得以用高仿真模拟方法实现了星系团和星系群低频射电光谱和空间分布模型的构建。再辅之以银河系、河外点源(含恒星形成星系、射电噪AGN和射电宁静AGN)、宇宙再电离信号在低频射电(50200MHz)等成分的光谱和空间分布模型的高仿真构建,我们获得了目前最复杂、仿真度最高的低频射电天空模拟;(3)使用上述工作2的高仿真低频射电天空模型,我们通过引入独立成分分析和小波探测联合算法,证明了使用21CMA累积一个月的观测数据,可以成功探测到视场内大约80%的亮(中央亮温度在65MHz处10K)星系团,并能准确提取出其表面亮度和光谱信息。此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在不久的将来使用新一代低频射电望远镜识别和分离星系团辐射信号,开展星系团并合、电子加速机制以及IGM磁场的研究;(4)使用上述工作2的高仿真低频射电天空模型,我们改进了前人提出的宇宙再电离时期中性氢21厘米信号的分离方法,提出了频谱空间中的三频带窄带二次多项式拟合法,证明了以此新方法不但可以成功恢复再电离时期中性氢21厘米信号在各个尺度上的结构特征,而且可以准确限制再电离模型参数,将能帮助我们了解再电离过程发生的时间、强度和演化速率,为检验各种宇宙学模型提供更为准确的信息。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P15;P161
【共引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顾俊骅;星系团的多波段观测[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2 王宇;星系群和星系团高温气体中的X射线子结构及中央气体熵超出[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3375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tianwen/1337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