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pler候选双行星系统的潮汐效应研究
本文关键词:Kepler候选双行星系统的潮汐效应研究 出处:《天文学报》2013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利用一般长期摄动理论研究了10个Kepler候选双行星系统的潮汐演化过程,获得了该类双行星系统潮汐演化的一般图像.以KOI 1239系统为例,深入地研究了系统的潮汐效应,结果发现:潮汐效应的耗散项引起了行星偏心率的衰减,它在轨道演化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而潮汐效应的保守项和相对论效应将抑制行星在其它伴星长期摄动下的偏心率激发;潮汐演化过程还受到外行星初始偏心率和行星潮汐耗散系数的影响.同时还对KOI 1239系统开展了数值模拟,其结果与一般长期摄动理论分析解相吻合.
[Abstract]:The tidal evolution of 10 Kepler candidate biplanetary systems is studied by using the general long term perturbation theory. The general images of tidal evolution of this kind of biplanetary system are obtained. Taking KOI 1239 system as an example, the tidal effects of the system are studied in depth.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ttenuation of planetary eccentricity is caused by the dissipative term of tidal effect, which plays a leading role in the evolution of orbit. The conservative term of tidal effect and relativistic effect will restrain the eccentricity excitation of planets under the long-term perturbation of other companion stars. The tidal evolution process is also affected by the initial eccentricity of the outer planet and the planetary tidal dissipation coefficient, and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KOI 1239 system is also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agree well with the analytical solutions of the general long term perturbation theory.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中国科学院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273068,10973044,10833001) 中国科学院新兴与交叉学科布局试点项目(KJZD-EW-Z001)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BK2009341) 紫金山天文台小行星基金会资助课题
【分类号】:P153
【正文快照】: 1己l吉一J口‘二J随着K即ler空间探测计划的实施,,人们已探测到越来越多的太阳系外类地行星.目前已发现了2 300多个KePler行星候选体,其中大约有95%以上的系统将被确认为真实的行星系统[l].这类候选体大约有450个多行星系统,其中200多个双行星系统(同一系统包含两颗行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旭丰;张涛;;寻找太阳系以外的行星[J];国外科技动态;2006年11期
2 ;新太阳系距地球127光年[J];品牌与标准化;2010年20期
3 刘林;王海红;;关于月球低轨卫星运动的两个问题[J];天文学报;2006年03期
4 李培俊;周济林;;小行星主带上单个行星的质量上限[J];天文学报;2006年04期
5 ;美太空望远镜观察到太阳系外行星系统[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5年01期
6 党诵诗;正则变换及其在天体力学中的应用[J];测绘学院学报;1984年00期
7 卞德培;;一九五四年的行星R誥K[J];科学大众(中学版);1954年01期
8 张唯诚;寻找生命的“摇篮”[J];飞碟探索;2003年03期
9 王艳红;;1/4太阳系外行星系统可能存在类地行星[J];科学咨询(科技信息);2003年05期
10 胡德良;;类日恒星周围的3个“超级地球”[J];科学之友(A版);2008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潮;;关于系外行星最新研究进展报告[A];中国天文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手册[C];2011年
2 吴云龙;罗志才;李辉;;卫星重力梯度测量的潮汐效应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吴晓梅;;共振Kuiper带天体轨道稳定性的数值模拟[A];第五届全国青年计算物理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C];2008年
4 丁剑;瞿锋;李谦;项清革;;卫星激光测距工程中的相对论效应探究[A];第二届“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论文精选[C];2010年
5 曹晓燕;Anna Weigand;Jan Ciupka;Tim Hangele;Michael Dolg;;能量一致的相对论从头算赝势及其在重元素量化计算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3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6 陈石;张健;石耀霖;;火星地幔对流模式及其演化特征对比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王伟;方宝东;褚英志;;环火星探测器常用轨道的选择及特点[A];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863计划“深空探测与空间实验技术”重大项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季江徽;刘林;Kinoshita H.;李广宇;Nakai H.;;太阳系外行星系统动力演化(英文)[A];中国天文学会恒星分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吴鑫基;;脉冲星观测研究进展[A];第六届海峡两岸天文推广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杨维廉;;月球卫星的冻结轨道[A];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梦然;“新地球”之说怕是空欢喜一场[N];科技日报;2010年
2 刘霞;首颗适合类地生命生存的系外行星“现身”[N];科技日报;2011年
3 张孟军;十年内将探测到类地行星[N];科技日报;2005年
4 张唯诚;逆行行星挑战宇宙规则[N];大众科技报;2011年
5 尹怀勤;人类开始寻找太阳系外类地行星[N];大众科技报;2001年
6 本报记者 陈丹;寻找另一个“地球”[N];科技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王俊鸣;太阳系外已发现的7颗类地行星[N];科技日报;2007年
8 记者 何屹邋王俊鸣;可能适合人类居住的新行星被发现[N];科技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周仲全;发现太阳系外的“地球”[N];辽宁日报;2007年
10 小寒;搜索太阳系外“类地行星”[N];大众科技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媛媛;系外行星系统中潮汐和共振的动力学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2 刘慧根;原行星盘对行星系统形成及演化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1年
3 安雪滢;椭圆轨道航天器编队飞行动力学及应用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4 任红飞;相对论框架下脉冲星导航模型的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5 王欣明;火星异常低质量的理论解释[D];吉林大学;2011年
6 王谋;青藏高原腹地新生代生态环境演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7 范_";云南丽江生态地质环境演化过程与趋势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8 彭导灵;新一代相对论量子化学计算方法与应用[D];北京大学;2007年
9 李博秦;从地层角度探讨西昆仑麻扎—康西瓦—苏巴什结合带的演化过程[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7年
10 李新营;稀有气体掺杂团簇中弱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樊家龙;煤炭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2 崔哲;原生性城镇形态肌理演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3 霍翠花;生态工业系统结构演化的理论分析与模拟[D];天津大学;2007年
4 江山;动态决策中SMM的演化及其对团队决策绩效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8年
5 王佳佳;从运作优化到可持续竞争优势演化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6 田种丽;从运作优化效果到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演化过程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7 文达其;兰州市商业中心等级体系演化及其发展趋势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8 戴洪刚;喀斯特地区水资源承载力演化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9 戴维红;自组织视野下民俗体育的演化[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10 卜国红;供应链企业间演化博弈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3618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tianwen/1361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