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天文学论文 >

经验模式分解在极移超短期预报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8-01-03 13:20

  本文关键词:经验模式分解在极移超短期预报中的应用 出处:《天文学报》2012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天体测量 时间 方法 数据分析


【摘要】:经验模式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简称EMD)是一种数据驱动的自适应非线性时变信号分解方法,可以把数据分解成具有物理意义的模式函数分量.采用EMD对极移序列进行分解,去除序列中的高频信号,然后基于最小二乘外推(Least Squares Extrapolation,简称LSE)和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eneral Regression Neural Network,简称GRNN)的组合模型对去除高频信号的极移序列进行1~10 d的超短期预报.实验结果表明:将该模型应用到极移超短期预报具有可行性,预报精度有明显改善.
[Abstract]:Th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referred to as EMD) is a data driven adaptive nonlinear time-varying signal decomposition method, the data can be decomposed into mode function components with physical significance. The EMD of the pole shift sequence decomposition, removing the high frequency signal in the sequence, and then based on least square extrapolation (Least Squares Extrapolation, referred to as LSE) and generalized regression neural network (General Regression Neural Network, referred to as GRNN) of the combination model to remove the high frequency signal shift sequences were 1 ~ 10 d ultra short term forecast.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el is applied to the feasibility of the shift of ultra short term forecast, forecast accuracy is improved obviously.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U1231105,10878026)资助
【分类号】:P128
【正文快照】: 1己1吉一J二二二极移(polar motion,简称PM)是表征地球自转运动的一个重要参数,它是指地球瞬时自转轴在地球本体内运动而导致极点在地球表面上的位置发生缓慢变化的现象.在地极坐标系中,,极移分为X分量和Y分量.极移和日长变化统称为地球定向参数(EarthOrientation parameter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谭善文,秦树人,汤宝平;Hilbert-Huang变换的滤波特性及其应用[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2 郭金运;韩延本;;由SLR观测的日长和极移季节性和年际变化(1993~2006年)[J];科学通报;2008年21期

3 玄兆燕;杨公训;;经验模态分解法在大气时间序列预测中的应用[J];自动化学报;2008年01期

4 王琪洁;廖德春;周永宏;廖新浩;;大气角动量函数在日长变化非线性预报中的重要作用[J];天文学报;2008年01期

5 郭承军;滕云龙;;基于小波分析和神经网络的卫星钟差预报性能分析[J];天文学报;2010年04期

6 张晓红;王琪洁;朱建军;张昊;;广义回归神经网络在日长变化预报中的应用[J];天文学报;201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冬青;;HHT在发动机实验数据处理中的应用[J];车辆与动力技术;2011年02期

2 杜修力;何立志;侯伟;;基于经验模态分解(EMD)的小波阈值除噪方法[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3 李成贵;李宝贵;孙丹;熊昌友;;基于HHT变换的超光滑加工表面谱特征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6年11期

4 李夕兵;张义平;刘志祥;左宇军;王卫华;;爆破震动信号的小波分析与HHT变换[J];爆炸与冲击;2005年06期

5 董烈乾;李振春;刘磊;李志娜;桑运云;;基于经验模态分解的曲波阈值去噪方法[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2年03期

6 孙斌;张宏建;;基于HHT的两相流动态信号提取与滤波的研究[J];传感技术学报;2007年04期

7 张捍卫,刘学谦,马国强;液核弹性地球自转动力学理论的研究进展[J];测绘科学;2004年04期

8 张捍卫,刘学谦,代光萍;弹性地球自转动力学理论的研究进展[J];测绘科学;2004年05期

9 张捍卫,许厚泽,王爱生;天球参考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进展[J];测绘科学;2005年02期

10 郭金运,胡建国,常晓涛,朱习军;由星载GPS相位数据确定地球重力场模型若干问题研究[J];测绘科学;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李博;唐斌;周田;张旺;;不同星历产品对GPS定位精度影响的分析[A];第三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电子文集——S03精密定轨与精密定位[C];2012年

2 刘基余;刘仲谋;;海洋测高卫星的激光定轨[A];第二十一届海洋测绘综合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刘基余;刘仲谋;;海洋测高卫星的激光定轨[A];中国测绘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9年

4 刘代志;李义红;钱昌松;;基于变化磁场和TEC扰动的磁暴识别与预测[A];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丛书(六)——空间地球物理环境与国家安全[C];2010年

5 韩延本;刘卫东;尹志强;黄东平;赵励民;刘承志;王锐;李金增;赵有;;中阿SLR站成功运行及观测北斗M1卫星[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韩延本;R.Podesta;尹志强;A.Ester;刘卫东;黄东平;王锐;;由SLR观测得到的智利大地震产生的地面位移[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张素贞;;基于经验模态分解的心电信号基线漂移去除方法的研究[A];2009’中国西部地区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8 黄逸丹;郑为民;马茂莉;;DOR几何时延计算方法研究[A];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册)[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婷;EMD算法研究及其在信号去噪中的应用[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吴星;卫星重力梯度数据处理理论与方法[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9年

3 薛冬新;激光扭矩测量中散斑统计学理论及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4 李烨;基于多带激励模型的低速率语音编码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5 蒋永华;旋转机械非平稳信号微弱特征提取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6 赵玲;旋转机械系统故障特征提取中的分形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7 鞠萍华;旋转机械早期故障特征提取的时频分析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8 李长宁;机械故障信号统计建模及其故障诊断方法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9 刘柏森;基于HHT复杂环境下低信噪比语音检测及增强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10 王小亚;GPS在地球物理方面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亮;基于小波变换与希尔伯特黄变换的心音信号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侯文文;基于生理电信号的精神疲劳分级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3 丁锐;机械振动信号的HHT分析与应用[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4 杨晓晶;基于EMD和高斯过程回归组合模型的短期电力负荷预测方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晓斌;HHT中EMD方法正交性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6 王沛;基于小波变换和EMD去噪的含噪混叠语音盲分离[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7 徐君毅;地球定向参数预报理论与方法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8 王丹丹;基于月球平动点轨道的星座自主定轨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9 莫平杰;基于HHT方法的机械系统模态参数识别[D];浙江大学;2011年

10 贾丹丹;基于RWG矩量法与小波相结合的天线分析算法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汤宝平,秦树人,谭善文;基于快速小波变换的信号分析系统[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2 朱陵凤;唐波;李超;;两种模型用于卫星钟差预报的性能分析[J];飞行器测控学报;2007年03期

3 许雪晴;周永宏;;地球定向参数高精度预报方法研究[J];飞行器测控学报;2010年02期

4 李杰;王科;王航;;基于广义回归神经网络的公路货运量预测方法研究[J];交通与计算机;2007年03期

5 王琪洁;廖德春;周永宏;廖新浩;;日长变化预报中BP神经网络拓扑结构的选择[J];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2007年00期

6 廖德春;王琪洁;周永宏;廖新浩;;应用神经网络技术预报海表温度变化异常[J];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2008年00期

7 郭秋英;胡振琪;;基于小波变换的GPS快速精密定位[J];煤炭学报;2007年11期

8 杨培才;周秀骥;;气候系统的非平稳行为和预测理论[J];气象学报;2005年05期

9 杨晓华;杨志峰;沈珍瑶;陆桂华;郦建强;;水环境非线性时序预测的高精度RBF网络模型[J];水科学进展;2005年06期

10 王琪洁;廖德春;周永宏;廖新浩;;大气角动量函数在日长变化非线性预报中的重要作用[J];天文学报;2008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琪洁;基于神经网络技术的地球自转变化预报[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冒蔚;云南台天体测量工作的设想[J];天文研究与技术;1979年01期

2 金文敬,夏一飞,韩春好;第24届IAU大会决议和天体测量的前沿课题[J];天文学进展;2001年02期

3 毛亚庆;陈进;姜佩芳;庄雪娟;;加像场改正透镜的1.56米天体测量望远镜的天体测量检验[J];天文学报;1993年02期

4 王家骥;PDS在天体测量中的应用技术──Ⅲ.星像粗略坐标的测量[J];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1994年00期

5 马文章,W.F.vanAltena;南天自行计划的进展和精度[J];天文学进展;1995年02期

6 金文敬,唐正宏,王叔和,须同祺;LAMOST工程中天体测量要求的探讨[J];陕西天文台台刊;1999年01期

7 王家骥;PDS在天体测量中的应用技术──Ⅳ.子集测量方法及总结[J];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1995年00期

8 须同祺,金文敬,唐正宏,陆佩珍;GAIA计划与微角秒天体测量学[J];天文学进展;1998年01期

9 冒蔚;云南天文台基本天体测量工作的发展[J];云南天文台台刊;1997年03期

10 陆佩珍;须同祺;;FK5星表系统差讨论[J];云南天文台台刊;199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金文敬;;IAU第248次讨论会“巨大的飞跃:从毫角秒到微角秒级的天体测量”小结[A];中国天文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沈凯先;;Phoebe(土卫九)的天体测量观测和定轨研究[A];中国天文学会恒星分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王燕平;董绍武;袁海波;;时间频率科学数据库的建设和应用[A];2009全国时间频率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韩永志;马利华;尹志强;;极移振幅变化的主要周期及其时变[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会议报告摘要 大会报告[A];中国天文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马利华;韩延本;;极移周期的椭圆振幅[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倪广仁;许录平;和康元;;50m射电望远镜的时间标准问题的讨论[A];2005年全国时间频率学术交流会文集[C];2005年

8 马利华;韩延本;;互相关分析得到的地极坐标延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天力、天测分会场报告日程[A];中国天文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手册[C];2011年

10 ;仪器、天力、天测、时频分会场报告摘要[A];中国天文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阿根廷天文合作出成果[N];科技日报;2000年

2 孙海霞 本报记者 于莘明;李恒年:神算“神六”落十环[N];科技日报;2005年

3 童曙泉;京城中轴线并非正南正北[N];北京日报;2005年

4 李春才;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N];大众科技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延宏;成功预警“太阳风暴”[N];科技日报;2001年

6 张孟军;美科学家发现太阳系第十颗行星[N];科技日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朱广菁;现代天文学多少前沿热点问题[N];大众科技报;2009年

8 记者 毛磊;“哈勃”为太阳系外行星“称重”[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9 本报实习记者 杨家洛;天气预报为什么总“不准”?[N];北京科技报;2006年

10 记者 李启昌 黄U喆

本文编号:13740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tianwen/13740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6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