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透镜效应与暗物质探测
本文关键词:引力透镜效应与暗物质探测 出处:《自然杂志》2010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引力透镜 暗物质 大爆炸 黑暗年代 爱因斯坦环
【摘要】:引力透镜是广义相对论引申的强引力场中特殊的光学效应。20世纪80年代以来,天文观测发现了许多引力透镜效应的实例,包括"爱因斯坦环"。一些本来很难探测的非常遥远、非常暗弱的天体,幸亏引力透镜效应而进入当代天文学家的视野。"大爆炸"70万年以后,宇宙处于延续4~5亿年的"黑暗年代",物质大体呈均匀结构,没有任何自主发光的天体。星光灿烂的辉煌时期始于何时?引力透镜效应的观测给出了相关信息。被称为21世纪"两朵乌云"之一的暗物质,比所有人类已知物质的总量多4倍以上,不发出任何辐射,不可能被直观测到。引力透镜效应作为发现宇宙暗物质的探针,在寻找暗物质确实存在的直接证据和分析暗物质的空间分布方面作出了贡献。
[Abstract]:Gravitational lensing is a special optical effect in the strong gravitational field extended by general relativity. Since 80s, astronomical observations have found many examples of gravitational lensing effect. Including the "Ein Stein Ring". Some very remote, very dark objects, which were otherwise difficult to detect, entered the field of view of contemporary astronomers thanks to the gravitational lensing effect. 700,000 years after the Big Bang. The universe is in the "dark age" of 4 to 500 million years, the material is generally homogeneous structure, there are no self-luminous celestial bodies. When did the brilliant period of starlight? Observations of the gravitational lensing effect provide information. Dark matter, known as one of the "two black clouds" of 21th century, is more than four times more than all known human matter and does not emit any radiation. Gravitational lensing, as a probe for discovering dark matter in the universe, has contributed to the search for direct evidence of the existence of dark matter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dark matter.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
【基金】: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科学素质教育系列公共课教学团队”(教高函[2007]23号)
【分类号】:P145.9
【正文快照】: 1引力透镜效应产生的原因引力透镜是强引力场中一种特殊的光学效应。假设地球与一颗遥远的天体之间刚好有一个强引力场天体,三者差不多在一条直线上,强引力场天体附近的时空弯曲使远方天体的光不能沿直线到达地球,而使地球上观测到的像偏离了它原本所在的方向,其效果类似于透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陵生;;2010年科技热点展望[J];世界科学;2010年01期
2 杨书卷;;期待中国科技奏出更强音[J];科技导报;2010年01期
3 陈小波;;从万有引力出发对黑洞、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分析与理解[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4 杨成瑞;柳兰兰;;量子引力场论的微观数理基础与分析[J];科技资讯;2010年01期
5 路甬祥;;从仰望星空到走向太空——纪念伽利略用天文望远镜进行天文观测400年[J];天文学进展;2010年01期
6 金文敬;;自行与银河系研究的前沿[J];天文学进展;2010年01期
7 吴江滨;;2009国际物理十大进展[J];物理通报;2010年01期
8 马浩翔;;我们不必苦苦搜寻外星生命[J];大科技(科学之谜);2010年02期
9 冯诗齐;;展望2020年科学图景(二)[J];世界科学;2010年04期
10 ;大型强子对撞机揭开宇宙起源之谜[J];甘肃科技纵横;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双南;;国内外空间高能天文发展展望[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会议手册及文集[C];2009年
2 张同杰;;“2009宇宙学与暗物质”小型研讨会[A];Seminar on Cosmology and Dark Matter 2009[C];2009年
3 倪凯旋;;基于液氙的地下暗物质探测实验(英文)[A];Seminar on Cosmology and Dark Matter 2009[C];2009年
4 张新民;;宇宙学研究现状及挑战(英文)[A];Seminar on Cosmology and Dark Matter 2009[C];2009年
5 朱勇;葛增伟;吴国庆;殷学技;唐林耀;赵寒冰;潘裕柏;;中微子探测用高纯二氧化碲单晶的下降法生长[A];第15届全国晶体生长与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梅万方;;综合医学-新系统方法论探讨[A];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金由辛;;核糖核酸生物学[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08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8 ;星系与宇宙学分会场报告摘要[A];中国天文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许少知;;敢于向“主流”学说挑战[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7:“冷聚变”争论[C];2008年
10 何香涛;;天文学与“冷聚变”的关系——天文给物理提供潜在前景[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7:“冷聚变”争论[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玢;美哈勃望远镜将做第五次维修[N];科技日报;2008年
2 ;2007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N];科学时报;2008年
3 ;两院院士评出2007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N];科学时报;2008年
4 张梦然;天文学家发现结构横跨2.7亿光年的暗物质[N];科技日报;2008年
5 群芳;美天文学家首次发现双爱因斯坦环[N];科学时报;2008年
6 王丹红;中美前沿科学研讨会十年[N];科学时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傅振国;解读2007中国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8 张梦然;巨大暗物质“横空出世”[N];中国矿业报;2008年
9 ;“时空科学”与“时空艺术”[N];科技日报;2008年
10 石剑峰;本届奥斯卡的文学性[N];东方早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乔庆鹏;宇宙学和高能对撞机上若干新物理的唯象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2 金兴华;暗能量和暗物质及其观测效应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3 徐立昕;高维宇宙学模型与暗能量[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4 刘纪认;宇宙中的星系际气体[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5 侯永辉;三点相关函数的模拟和理论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2005年
6 王宇;基于暗晕模型对暗物质和星系分布的统计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7 冯振勇;用羊八井二期/加密阵列数据寻找3~10TeV能区的宇宙伽玛暴[D];西南交通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佳;宇宙学的热力学分析:广义热力学第二定理及相互作用暗能量模型[D];复旦大学;2009年
2 刘飞;可变的广义Chaplygin气体的演化及其对宇宙结构形成产生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3 程芳园;具有变偶合的修正Chaplygin气体的演化及其诊断[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4 张仲莉;椭圆星系NGC 1407及其所属星系群中物质的质量分布[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5 李昕;低质量暗物质粒子WIMP探测系统性能的实验研究[D];清华大学;2007年
6 邓雪梅;关于宇宙中暗物质与暗能量统一模型的理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7 姜云国;约束哈密顿系统和超对称中若干问题的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6年
8 王涛;暗物质密度衰减与非广延参量关系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9 何道;暗物质实验中探测器性能实验研究和模拟分析[D];清华大学;2006年
10 王新;宇宙线研究进展综述—太阳物理中的费米加速机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家天文台);2005年
,本文编号:14035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tianwen/1403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