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射线脉冲星的自转演化
本文关键词:X射线脉冲星的自转演化 出处:《南京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论文主要研究了X射线双星的自转速度的演化以及盘与中子星相互作用两方面内容,着重分析了低质量x射线双星4U1626-67的自转变化以及一类新近发现的伴星为OB型星的暂现源SFXT (super fast X-ray transients, SFXTs)中AXJ1841.0-0536的自转演化对其自身性质的限定。 第一第二章分别阐述低质量和高质量x射线双星的主要观测特征和基本理论解释。其中第一章介绍了x射线产生与吸积、洛希瓣、吸积盘的形成、吸积盘的稳定性、ADAF盘、吸积盘与中子星的相互作用等内容。第二章对不同类别的高质量X射线双星,特别是SFXT这类源的观测与理论模型作出简要说明。 第三章针对低质量X射线双星4U1626-67近20年的自转变化观测,对比吸积盘导致中子星自转变化的模型,结合观测到的QPO的变化,认为仅靠吸积盘理论无法解释其自转变化,从而引入星风与吸积盘共同存在的模型,论证QPO的变化反应盘的变化而中子星的自转变化则由吸积盘与星风共同决定。 第四章考虑最近发现的SFXT中AX J1841.0-0536的光度、自转周期和轨道周期,根据DaviesPringle(1981)的演化理论由数值计算推断出初始自转周期、磁场等参量的数值范围,进而论证这个源是反磁星的可能性。 最后,第五章作出一个简单的总结。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evolution of rotation velocity of X-ray binary stars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disk and neutron star are studied. The rotation variation of low mass x ray binary star 4U1626-67 and the temporary source SFXT of a newly discovered companion star, OB type star, are emphatically analyzed. Super fast X-ray transients. The rotation evolution of AXJ1841.0-0536 defines its own properties. In the first and second chapter, the main observ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basic theoretical explanations of low mass and high mass x-ray binary stars are described respectively.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s the formation of x-ray generation and accretion, Losch lobes and accretion disks. Stability of accretion disk ADAF disk, interaction between accretion disk and neutron star, etc. In particular, the observational and theoretical models of sources such as SFXT are briefly described. In the third chapter, the rotation changes of low mass X-ray binary star 4U1626-67 are observed in the past 20 years. The model of accretion disk leading to the rotation change of neutron star is compared, and the observed QPO changes are combined.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accretion disk theory alone can not explain the variation of its rotation, thus introducing the model of the co-existence of star wind and accretion disk.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variation of the QPO reaction plate and the rotation of the neutron star are determined by the accretion disk and the star wind. Chapter 4th considers the photometric, rotation and orbital periods of ax J1841. 0-0536 found recently in SFXT. According to Davies Pringleberg's evolution theory, the numerical range of the initial rotation period, magnetic field and other parameters is deduced from the numerical calculation, and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source is a demagnetizing star is proved. Finally, chapter 5th makes a simple summary.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P145.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世学;含平流双温吸积盘的不稳定性研究(英文)[J];云南天文台台刊;2003年S1期
2 刘超,杨兰,杨丕博;类星体的有磁厚吸积盘模型[J];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1987年02期
3 杨兰田;类星体的厚吸积盘与自引力吸积盘模型[J];天文学进展;1989年04期
4 吴枚,张朋,王建民,马宇倩,陈黎;吸积盘拟三维模型方程解的结构分析[J];中国科学(A辑);2001年07期
5 刘碧芳;吸积盘和冕的研究与应用[J];云南天文台台刊;2001年01期
6 肖看,汪定雄,雷卫华;磁化黑洞吸积盘的演化及放能效率[J];天文学报;2002年02期
7 李晓卿,季海生;磁化薄吸积盘中的温度分布[J];中国科学(A辑);2002年10期
8 赵中云,严运美,田旭;有磁薄吸积盘的径向不稳定性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3年04期
9 吴学兵;吸积盘物理 :稳定性和振动(英文)[J];云南天文台台刊;2003年01期
10 姚峥嵘;李晓卿;;具有垂向结构的反常粘滞吸积盘的不稳定性研究(英文)[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卢炬甫;;天体物理中的吸积盘[A];第四届全国日地关系与灾害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1年
2 彭秋和;;黑洞吸积盘中心的热核燃烧与核合成[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34:高能天体物理中的热点问题[C];2009年
3 李宗云;吴小安;赵应和;丁月蓉;;揭示激变变星中吸积盘偏心,进动的一种方法(英文)[A];中国天文学会恒星分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林一清;卢炬甫;;黑洞双模式吸积盘的研究[A];中国天文学会高能分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刘富坤;;活动星系核中超大质量双黑洞与吸积盘的相互作用[A];中国天文学会星系分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张栋;;中子星周围的超临界吸积盘(英文)[A];中国天文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孙夏冰;;气体吸积盘GRS1915+105的X射线信号的层次结构分析[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王建民;;Blazars中的对产生过程[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34:高能天体物理中的热点问题[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胡剑;追踪宇宙“悬案”[N];新清华;2007年
2 刘继峰;探寻黑洞研究中的缺失链条[N];人民日报;2014年
3 ;英发现黑洞存在新证据[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4 王心见;加美观测到中子星爆发细节[N];科技日报;2004年
5 常丽君;黑洞磁场强度相当于自身万有引力[N];科技日报;2014年
6 毛黎;黑洞喷射巨大粒子束呈螺旋状[N];科技日报;2008年
7 常丽君;确定黑洞自旋速度有了新法[N];科技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吴胜杳;相对论厚吸积盘和扭曲盘的发射线及成像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2 蔺福军;吸积盘中的反常磁黏滞及其应用[D];南昌大学;2013年
3 甘朝明;磁化吸积盘:致密天体高能辐射及喷流的中心发动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叶永春;类星体和微类星体统一模型及其天体物理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5 张臻;X射线脉冲星的自转演化[D];南京大学;2012年
6 林一清;黑洞双模式吸积盘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7 王炎;黑洞对电磁辐射传播所产生的观测效应[D];南京大学;2011年
8 黄昌印;黑洞系统的大尺度磁场提能机制与准周期振荡[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丽红;天体物理吸积盘问题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 周爱萍;反常黏滞磁化吸积盘中的结构和不稳定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李广兴;相对论吸积盘的观测特征[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4 姚峥嵘;反常粘滞吸积盘的不稳定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刘冬梅;大尺度磁场对黑洞吸积盘吸入区能量的提取[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6 李刚;活动星系核吸积盘辐射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年
7 谢yN;磁场对中微子主导吸积盘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8 方娜;磁化分层原行星盘中不定期爆发的高吸积率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牛强;粘滞对黑洞吸积盘的截断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7年
10 左学勤;旋转黑洞的提能机制及其在天体物理中的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254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tianwen/1425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