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子星X射线双星中kHz QPO现象的理论解释
本文关键词:中子星X射线双星中kHz QPO现象的理论解释 出处:《天文学进展》2011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X射线双星 吸积 中子星 千赫兹准周期振荡(kHz QPO)
【摘要】:罗西X射线时变探测器(RXTE)在中子星小质量X射线双星中发现了千赫兹准周期振荡现象(kHzQPO)。kHzQPO的频率一般在几百到上千赫兹,其动力学时标与吸积盘最内部区域物质的运动时标一致,因此普遍认为kHz QPO产生于中子星表面附近区域,携带了来自中心中子星及周围强引力场信息,如质量、自转周期、角动量、半径、磁场等。kHz QpO现象的理解为研究强引力场和致密物质状态开启了一扇新的窗口。着重介绍基于kHz QPO的基本现象和相应的理论模型。
[Abstract]:KHz Quasi-periodic Oscillation (KHz QPO) has been found in neutron stars with small mass X-ray binary stars by Rosie X-ray time-varying detector (RXTES). The frequency of kHz QPO is generally in the range of hundreds to thousands of hertz. The kinetic time scale is consistent with the time scale of motion of matter in the innermost region of the accretion disk, so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kHz QPO is produced near the surface of the neutron star. It carries information from the central neutron star and its surrounding strong gravitational field, such as mass, rotation period, angular momentum, radius. The understanding of magnetic field and kHz QpO phenomenon opens a new window for the study of strong gravitational field and the state of dense matter. The basic phenomena based on kHz QPO and the corresponding theoretical model are introduced emphatically.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清华大学物理系;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773017) 973计划(2009CB824800)
【分类号】:P145.8
【正文快照】: 小质量x射线双星和kHz QPo现象简介1.1小质量X射线双星x射线双星由l颗致密星(通常是中子星或黑洞)和1颗正在演化的恒星组成‘”。根据x射线和光学波段光度的比值以及伴星的质量,X射线双星大体上可以分为3类:大质量X射线双星(HMxB)‘,,,、中等质量x射线双星(I MxB)冈和小质量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帅平;陈绍龙;吴一帆;张春青;李明;;X射线脉冲星导航技术研究进展[J];空间科学学报;2007年02期
2 唐昶环,赵宗清,杨国洪,胡昕,王耀梅,何颖玲,易荣清;X射线在Au等离子体中的散射截面测量[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4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杨树政;黑洞辐射效应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2 陈波;空间极紫外太阳望远镜光学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3年
3 陈林红;细盘与细盘/双温冕的结构和出射谱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4 马任意;磁化黑洞吸积盘的X射线辐射[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毛基荣;Gamma暴余辉的相对论流体动力学演化和光变曲线研究[D];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2001年
2 黄秀菊;引力场中的质量亏损效应[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李惠泉;相对论喷流中的辐射过程[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4年
4 张国宝;黑洞双星的X射线观测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波;康世举;梁继华;郑永刚;;3C 273天体多波段对数正态变化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2 建一;;探求宇宙“黑洞”真相[J];大科技(科学之谜);2011年08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富坤;;活动星系核中超大质量双黑洞与吸积盘的相互作用[A];中国天文学会星系分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林一清;卢炬甫;;黑洞双模式吸积盘的研究[A];中国天文学会高能分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李宗云;吴小安;赵应和;丁月蓉;;揭示激变变星中吸积盘偏心,进动的一种方法(英文)[A];中国天文学会恒星分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卢炬甫;;天体物理中的吸积盘[A];第四届全国日地关系与灾害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1年
5 林一清;卢炬甫;;SSD向ADAF的转变[A];黑洞物理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王建民;;Blazars中的对产生过程[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34:高能天体物理中的热点问题[C];2009年
7 孙夏冰;;气体吸积盘GRS1915+105的X射线信号的层次结构分析[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杨丕博;;电子对由非热过程产生的含平流单温吸积流[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9 王建成;;X射线双星中SPL态的X射线起源问题[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34:高能天体物理中的热点问题[C];2009年
10 ;高能分会场报告摘要[A];中国天文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胡剑;追踪宇宙“悬案”[N];新清华;2007年
2 王心见;加美观测到中子星爆发细节[N];科技日报;2004年
3 ;英发现黑洞存在新证据[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4 毛黎;黑洞喷射巨大粒子束呈螺旋状[N];科技日报;2008年
5 陈丹;电脑中重现我们无法观测到的宇宙现象[N];大众科技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张梦然;黑洞为自己造个“家”[N];科技日报;2009年
7 陈超;科学家首次计算出黑洞的自转速度[N];科技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胜杳;相对论厚吸积盘和扭曲盘的发射线及成像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2 林一清;黑洞双模式吸积盘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3 陈林红;细盘与细盘/双温冕的结构和出射谱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4 吴庆文;低光度活动星系核的吸积和喷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2007年
5 焦承亮;黑洞Slim盘的整体解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6 李双良;黑洞吸积流的对流和演化[D];厦门大学;2007年
7 李洋;黑洞系统中喷流和吸积的耦合[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顾敏峰;AGN中央黑洞质量及辐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2002年
9 刘洪涛;Blazar天体统一与演化及其中心结构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6年
10 雷卫华;Blandford-Znajek过程[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牛强;粘滞对黑洞吸积盘的截断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7年
2 李广兴;相对论吸积盘的观测特征[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3 周爱萍;反常黏滞磁化吸积盘中的结构和不稳定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董爱军;黑洞选X射线双星Cyg X-1光变曲线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3年
5 贺亮;黑洞自转与吸积盘内边缘半径的关联[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姚峥嵘;反常粘滞吸积盘的不稳定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7 龚小龙;黑洞吸积盘与活动星系核的喷流[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8 程丽红;天体物理吸积盘问题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韩磊;恒星与行星的形成过程中的分子云核坍塌[D];吉林大学;2008年
10 张锋;粘滞对吸积盘盘风形成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265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tianwen/1426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