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星系核外流的产生机制..
本文关键词:活动星系核外流的产生机制.. 出处:《天文学进展》2013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越来越多不同波段的观测结果证实活动星系核外流的广泛存在,并揭示了它们的物理性质。研究活动星系核外流有两个目的:一方面有助于理解黑洞吸积的物理过程、活动星系核的结构;另一方面,这些外流对于活动星系核寄主星系的演化很可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简要介绍了活动星系核外流的多波段观测结果,着重综述了目前主流的几个解释外流形成的理论模型,包括辐射驱动、磁场驱动以及热驱动。
[Abstract]:More and more observations at different wavelengths confirm the widespread presence of AGNE. The study of AGNE has two purposes: on the one hand, it helps to understand the physical process of black hole accretion and the structure of AGNs; On the other hand, these outflows may play a key role in the evolution of AGNs host galaxies. In this paper, several main theoretical models to explain the formation of outflow are reviewed, including radiation driving, magnetic field driving and thermal driving.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星系与宇宙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121062,11133005) 973项目(2009CB824800)
【分类号】:P152
【正文快照】: 1引言最近十几年来,人们对活动星系核外流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人们意识到活动星系核的反馈在星系的形成和演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1 3],而质量外流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活动星系核反馈形式[4,5]。Ostriker和他的合作者[4]指出,星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的增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龚小龙;;磁场提取ADAF中心黑洞能量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医学卷;2006年01期
2 龚小龙;;活动星系核喷流与吸积盘辐射的相关性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卷;2008年03期
3 龚小龙;;磁场提取ADAF中心黑洞能量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理工卷;2006年01期
4 赵君亮;;天体尺度上的重大灾变事件——星系的剧烈活动[J];自然杂志;2011年02期
5 包钢;赵孝祥;;一个解释AGN X—Ray光变特征时标的物理模型[J];孝感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4期
6 ;新黑洞的发现[J];中国科技月报;1999年08期
7 卢炬甫;黑洞的观测证认[J];物理;1998年09期
8 卢炬甫;黑洞的吸积过程[J];现代物理知识;1993年05期
9 ;新型黑洞[J];天文爱好者;1999年05期
10 赵崇山,周又元;窄线SeyfertⅠ型星系[J];物理学进展;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袁为民;;关于活动星系核中心黑洞质量估计的系统偏差及其修正[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34:高能天体物理中的热点问题[C];2009年
2 吴学兵;;活动星系核黑洞质量与吸积率研究(英文)[A];中国天文学会高能分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吴学兵;;活动星系核中心黑洞质量及其与寄主星系的关联[A];黑洞物理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刘富坤;;活动星系核中超大质量双黑洞与吸积盘的相互作用[A];中国天文学会星系分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谢炳高;;“黑洞”探讨[A];中国天文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手册[C];2011年
6 李睿奇;祝雪丰;梁彬;李勇;程建春;;声黑洞结构[A];中国声学学会第九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王挺贵;;大规模光谱巡天对活动星研究影响[A];中国天文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胡剑;;超大质量黑洞与星系性质的相关性研究[A];中国天文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手册[C];2011年
9 赵峥;;模拟黑洞的碰撞[A];黑洞物理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高能分会场报告摘要[A];中国天文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巍巍;宇宙边缘有个超级大黑洞[N];科技日报;2009年
2 吕媛 杨孝文;集体失踪不是“黑洞”吞噬[N];北京科技报;2004年
3 编译 子非;美国科学家提出黑洞并不存在[N];北京科技报;2005年
4 常丽君;科学家发现矮星系包含巨大质量黑洞[N];科技日报;2011年
5 周道其;已知的最远黑洞比太阳大30亿倍[N];北京科技报;2003年
6 编译 逍遥;巨型黑洞能否进3亿个太阳[N];北京科技报;2005年
7 孝文;物理学家打造声音黑洞欲解黑洞蒸发之谜[N];科技日报;2009年
8 张梦然;从未现身的中等质量黑洞或将现形[N];科技日报;2010年
9 记者 王艳红;物质如何跌入黑洞?[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10 陈超;科学家发现目前最大宇宙黑洞[N];科技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昌印;黑洞系统的大尺度磁场提能机制与准周期振荡[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马力;Blazars的快速光变、周期光变与演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5年
3 刘洪涛;Blazar天体统一与演化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5年
4 吴庆文;低光度活动星系核的吸积和喷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2007年
5 林一清;黑洞双模式吸积盘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6 戴宏;AGN的多波段性质与演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6年
7 贺喜;黑洞时空中的似正规模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8 邵凯南;引力理论中的线性模和黑洞性质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9 魏少文;W弦场论实现的新进展和黑洞背景下的强引力效应[D];兰州大学;2012年
10 周曙白;Blazar天体的光变特性及演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江波;活动星系核中视超光速源的统计研究[D];广州大学;2008年
2 李怀珍;活动星系核的光变和演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6年
3 龚小龙;黑洞吸积盘与活动星系核的喷流[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徐燕;类星体C IV发射线的Baldwin效应[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马茂莉;活动星系核中喷流的运动光度[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2007年
6 贺亮;黑洞自转与吸积盘内边缘半径的关联[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李文波;黑洞量子效应的理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姚伟平;黑洞时空中的粒子碰撞与耦合标量场的似正规模[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9 廖浩;黑洞时空对物质场的散射[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10 李适;量子反常方法计算2+1维黑洞背景下费米场的霍金辐射[D];兰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361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tianwen/1436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