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V量级惰性中微子暗物质探测的背景研究
本文关键词: keV量级惰性中微子暗物质 信号电子 钌原子 束缚态散射 出处:《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暗物质是宇宙中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本质是现代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暗物质有很多候选者,其中就包括惰性中微子。 通过放射性原子(如氚原子3H或钌原子106Ru)的β衰变实验有可能探测到keV量级的惰性中微子暗物质。这种暗物质候选者的信号来自中微子捕获过程vs+N'→N+e-所产生的单能电子,这种信号电子能量将超出β衰变能谱末端很多,而不会被β衰变N'→N+e-+ve本身所干扰。另一种可能产生的背景电子是对探测中微子暗物质的潜在威胁,它是通过太阳中微子与靶材料中的电子散射所产生的电子。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就深入研究这种背景电子,并讨论这种背景对探测keV量级惰性中微子暗物质有何影响,其中重点研究的是,当末态电子的动能与束缚能在同一量级时,钌原子中束缚态电子特性对散射过程的影响。
[Abstract]:Dark matter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atter in the universe, and studying its nature is an important task in modern science. There are many candidates for dark matter, including inert neutrinos. Through radioactive atoms (such as tritium 3H or ruthenium 106Ru). It is possible to detect keV order of magnitude inert neutrino dark matter in beta decay experiments. The signal for this dark matter candidate comes from the neutrino capture process vs N' 鈫扐 single energy electron produced by Ne-a signal whose electron energy will exceed the end of the beta decay spectrum much more than the beta decay energy spectrum, but not by the beta decay N'. 鈫扐nother possible background electron is a potential threat to the detection of neutrino dark matter. It is produced by the scattering of electrons from solar neutrinos and target materials. In this paper we study the background electrons in depth. The influence of this background on the detection of keV inert neutrino dark matter is also discussed, especially when the kinetic energy of the final electron is of the same order of magnitude as the binding energy. The effect of the electronic properties of bound states on the scattering process in ruthenium atom.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P145.9;O57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樊祥熹,怡然;中微子具有质量的新证据[J];国外科技动态;1998年04期
2 郭华,陈颖建;从位于地下1000米的超级神冈观测站探索宇宙[J];国外科技动态;1998年07期
3 陈颖建;中微子具有质量[J];国外科技动态;1998年10期
4 ;突破地层的中微子通讯[J];现代物理知识;1999年01期
5 彭秋和;中微子及其家族[J];现代物理知识;2001年04期
6 陈颖健;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开启人类观测宇宙的两个新“窗口”[J];国外科技动态;2002年11期
7 谢懿;等待近距超新星[J];世界科学;2004年04期
8 张涛;加拿大萨德伯里中微子观测站——揭开太阳中微子的秘密[J];国外科技动态;2005年02期
9 马克健,罗辽复;寻找中微子天体[J];科学通报;1982年08期
10 孙家明;中微子具有质量的新证据[J];世界科学;199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俊;;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7册)[C];2009年
2 邢志忠;;中微子物理进展[A];中国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分会第七届学术年会大会报告[C];2006年
3 邢志忠;;中微子物理的若干最新进展[A];第九届全国粒子物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杨长根;;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粒子物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孙汉城;梁东麒;陈师平;司国建;陈志才;冒亚军;胡中琳;茅乃丰;孙亲仁;杜宏善;李志敏;梁生柱;王碧丹;王福成;杨倩;庆承瑞;何祚庥;梅镇岳;;中微子质量测定[A];第九届全国核物理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4年
6 彭秋和;;核天体物理学及尚待解决的重大疑难问题[A];中国天文学会恒星分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杨本立;焦善庆;王蜀娟;江光佑;;中微子振荡与轻子的稀有衰变[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1998)[C];1998年
8 吴慧芳;;0vββ衰变中的核子关联效应[A];第九届全国核物理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4年
9 张新民;;宇宙学进展[A];第九届全国粒子物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魏方欣;邹冰松;;核子内部正反奇异海夸克不对称[A];第十一届全国中高能核物理大会暨第六届全国中高能核物理专题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刘海英;英科学家测算出中微子质量上限[N];科技日报;2010年
2 记者 张梦然;南极深处中微子探测器拟揭秘宇宙射线[N];科技日报;2010年
3 本报驻日内瓦记者 宋斌;中微子速度挑战相对论[N];光明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赵晓霞;求解反物质消失之谜[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5 记者 冯志文;中微子超光速实验重启[N];科技日报;2011年
6 科闻;在海洋中探测中微子[N];北京科技报;2002年
7 记者 耿挺;中国晶体助科学家探索暗物质[N];上海科技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许琦敏;就为寻找那个“神秘的值”[N];文汇报;2011年
9 陈丹;中微子探索宇宙的另一双眼睛[N];大众科技报;2003年
10 张孟军;中微子与宇宙加速膨胀有关[N];科技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葛红林;有关太阳中微子振荡实验和参数三味分析的一些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2 戎树军;对称性与中微子混合模型[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3 罗敏杰;中微子与标准模型扩展的一些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4 郑亚娟;中微子质量起源、轻子味混合及其相关物理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5 辛标;基于反应堆的电子中微子磁矩及衰变寿命实验研究[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3年
6 黄品文;液闪溶剂光吸收性能测量和杂质效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7 张一纯;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离线软件和中子本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8 卜建平;μ轻子味改变衰变及反常磁矩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门全;核塌缩型超新星及其中微子驱动的星风[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10 任博;超标准模型和新物理现象的理论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航;keV量级惰性中微子暗物质探测的背景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
2 胡立军;中微子的质量起源[D];新疆大学;2011年
3 王龙泽;中微子流强计算堆芯模拟的不确定性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4 陈富财;支柱式有机玻璃球探测器结构设计[D];浙江大学;2014年
5 王鑫;宇宙距离二重性关系的应用和中微子性质的限制[D];南京大学;2013年
6 王浩;中微子主导吸积流的湮灭光度[D];厦门大学;2009年
7 杜华冰;ICF中keV能区X光辐射能量及超热电子能量沉淀区域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3年
8 曹成芳;CRTNT样机指向标定和光电倍增管增益一致性标定[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9 谢yN;磁场对中微子主导吸积盘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王双梅;中微子—铁原子核深度非弹性散射粲夸克产生的核效应[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417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tianwen/1441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