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天文学论文 >

潮汐撕裂事件候选体各物理参量的分析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20 02:37

  本文关键词: 潮汐撕裂事件 吸积 闪耀 黑洞 出处:《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当恒星经过超大质量黑洞附近,进入到撕裂半径之内时,恒星会被黑洞撕裂,一部分恒星残骸物质会被黑洞束缚向近日点回流,并最终被黑洞吸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紫外或者X射线闪耀。潮汐撕裂事件常被用来证实沉寂星系中心存在超大质量黑洞。通常理论认为闪耀之后光变以t-5/3幂律下降,但是近期的模拟发现早期光变应当偏离该幂律,我们对十二例潮汐撕裂事件的光学和X射线光变进行了拟合,证实了模拟结果,即大部分潮汐撕裂事件的光变偏离了该幂律。我们还计算了十例潮汐撕裂事件的各物理参量,包括穿透因子μ、被撕裂恒星的质量M*、黑洞质量MBH。我们对穿透因子、光变幂律指数因子和被撕裂恒星质量作了统计分析,尽管样本数量偏少,但是仍然可以看出这三者存在明显的关联。通过这些研究,期望以后随着样本量的增加可以确定上述物理参数的关联性,同时提高我们对恒星动力学、超爱丁顿吸积物理学、大质量黑洞的统计及潮汐撕裂事件在大质量黑洞增长中的作用的了解。
[Abstract]:When a star passes near a supermassive black hole, entering within the tearing radius, the star is torn by the black hole, and some of the stellar debris material is bound back to the perihelion by the black hole and eventually accreted by the black hole. During this process, ultraviolet or X-ray sparkles are produced. Tidal tearing events are often used to confirm the existence of supermassive black holes in the center of silent galaxies. However, recent simulations show that the early light variation should deviate from the power law. We have fitted the optical and X-ray variations of 12 tidal tearing events, and verifie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That is, the light variation of most tidal tearing events deviates from the power law. We also calculate the physical parameters of ten tidal tearing events, including the penetration factor 渭, and the mass M * of the torn star. The mass of black hole MBH. We have made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penetration factor, the exponent factor of the power law of light change and the mass of the torn star, although the sample size is small. Through these studies, it is expected that the correlation of the above physical parameters can be determined with the increase of sample size, and that we can improve our stellar dynamics at the same time. Super Eddington accretion physics, statistics of massive black holes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tidal tearing events in the growth of massive black holes.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P145.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超,杨兰,杨丕博;类星体的有磁厚吸积盘模型[J];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1987年02期

2 杨兰田;类星体的厚吸积盘与自引力吸积盘模型[J];天文学进展;1989年04期

3 吴枚,张朋,王建民,马宇倩,陈黎;吸积盘拟三维模型方程解的结构分析[J];中国科学(A辑);2001年07期

4 刘碧芳;吸积盘和冕的研究与应用[J];云南天文台台刊;2001年01期

5 肖看,汪定雄,雷卫华;磁化黑洞吸积盘的演化及放能效率[J];天文学报;2002年02期

6 李晓卿,季海生;磁化薄吸积盘中的温度分布[J];中国科学(A辑);2002年10期

7 赵中云,严运美,田旭;有磁薄吸积盘的径向不稳定性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3年04期

8 吴学兵;吸积盘物理 :稳定性和振动(英文)[J];云南天文台台刊;2003年01期

9 姚峥嵘;李晓卿;;具有垂向结构的反常粘滞吸积盘的不稳定性研究(英文)[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10 龚小龙;汪定雄;;吸积盘辐射的高发射率指数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05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卢炬甫;;天体物理中的吸积盘[A];第四届全国日地关系与灾害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1年

2 彭秋和;;黑洞吸积盘中心的热核燃烧与核合成[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34:高能天体物理中的热点问题[C];2009年

3 林一清;卢炬甫;;黑洞双模式吸积盘的研究[A];中国天文学会高能分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李宗云;吴小安;赵应和;丁月蓉;;揭示激变变星中吸积盘偏心,进动的一种方法(英文)[A];中国天文学会恒星分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刘富坤;;活动星系核中超大质量双黑洞与吸积盘的相互作用[A];中国天文学会星系分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张栋;;中子星周围的超临界吸积盘(英文)[A];中国天文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孙夏冰;;气体吸积盘GRS1915+105的X射线信号的层次结构分析[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王建民;;Blazars中的对产生过程[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34:高能天体物理中的热点问题[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胡剑;追踪宇宙“悬案”[N];新清华;2007年

2 刘继峰;探寻黑洞研究中的缺失链条[N];人民日报;2014年

3 ;英发现黑洞存在新证据[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4 王心见;加美观测到中子星爆发细节[N];科技日报;2004年

5 常丽君;黑洞磁场强度相当于自身万有引力[N];科技日报;2014年

6 毛黎;黑洞喷射巨大粒子束呈螺旋状[N];科技日报;2008年

7 常丽君;确定黑洞自旋速度有了新法[N];科技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吴胜杳;相对论厚吸积盘和扭曲盘的发射线及成像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2 甘朝明;磁化吸积盘:致密天体高能辐射及喷流的中心发动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蔺福军;吸积盘中的反常磁黏滞及其应用[D];南昌大学;2013年

4 叶永春;类星体和微类星体统一模型及其天体物理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5 林一清;黑洞双模式吸积盘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6 王炎;黑洞对电磁辐射传播所产生的观测效应[D];南京大学;2011年

7 黄昌印;黑洞系统的大尺度磁场提能机制与准周期振荡[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丽红;天体物理吸积盘问题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 周爱萍;反常黏滞磁化吸积盘中的结构和不稳定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李广兴;相对论吸积盘的观测特征[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4 姚峥嵘;反常粘滞吸积盘的不稳定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刘冬梅;大尺度磁场对黑洞吸积盘吸入区能量的提取[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6 谢yN;磁场对中微子主导吸积盘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方娜;磁化分层原行星盘中不定期爆发的高吸积率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牛强;粘滞对黑洞吸积盘的截断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7年

9 左学勤;旋转黑洞的提能机制及其在天体物理中的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10 陈广圣;磁化AGN吸积盘中Bardeen-Petterson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465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tianwen/14465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7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