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变体3C 273在2~10keV的光变特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 类星体 个别 X射线 星系 方法 数据分析 辐射机制 非热 出处:《天文学报》2010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从RXTE(Rossi X-ray timing explorer)观测原始数据出发,分析了耀变体3C 273在X射线波段2~10 keV从1996年2月2日(MJD 50115)到2007年8月27日(MJD 54339)的数据.一共得到了1 010次观测数据的光子谱指数和相应的流量,平均每次观测时间为1 666.76 s.通过分析3C 273在观测期间2~10 keV硬X射线的能谱变化及光变行为,发现在2000年2月,2003年3、4月,2004年2、3、7月,2006年及2007年,其光子谱指数Γ与流量lgF_(2~10 keV)存在显著反相关.在1999年和2000~2007年观测期间,Γ与lgF_(2~10 keV)月平均行为也同样存在显著反相关.对整个观测期间的光变行为作定量的分析,发现几次较大的光变,并在部分光谱拟合中发现Fe发射线存在的证据,其平均宽度为93.85±21.49 eV.通过分析光变强度与Fe发射线特性,发现3C 273同时具有耀变体与Seyfert星系的一些性质.
[Abstract]:Based on the original data of RXTE(Rossi X-ray timing explorer. the data of 3C273 from February 2nd 1996 to August 27th 2007 are analyzed in the X-ray band 2X 10 keV. The photon spectral index and the corresponding flow rate of 1 010 observations are obtained. The average time of each observation is 1 666.76 s. By analyzing the changes of hard X-ray energy spectrum and photolysis behavior of 3C 273 during the observation period of 21 ~ 10 keV, it is found that in February 2000, 2003, 3#date1#, #date-2o, July, July and 2007, There is a significant invers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photon spectrum exponent 螕 and the flux lgF_(2~10 Kev. The monthly average behavior of 螕 and lgF_(2~10 Kev is also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during the observation period from 1999 to 2007. The light variation behavior of the whole observation period is analyzed quantitatively. Several large light variations were found, and the evidence of the existence of Fe emission line was found in some spectral fitting. The average width of Fe emission line was 93.85 卤21.49 EV. By analyzing the intensity of photovari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e emission line, it was found that 3C273 had some properties of both glowing variation and Seyfert galaxy.
【作者单位】: 云南大学物理科学技术学院;云南省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778702) 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2007A026M)资助项目
【分类号】:P157.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尉;屈进禄;张澍;张帆;张国宝;陈玉鹏;;大质量X射线双星脉冲星4U 1901+03的脉冲轮廓研究[J];天文学报;2008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毛悦;X射线脉冲星导航算法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如友;钱伯辰;;类星体的连续谱能量分布[J];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1979年00期
2 邓祖淦;刘永镇;曹盛林;;类星体分布的一种三维分析[J];天文学报;1984年04期
3 何香涛;褚耀泉;方励之;M.G.Smith;;类星体分布上的成团性[J];天文学报;1986年02期
4 朱杏芬,,褚耀泉;Virgo星系团中星系与类星体成协[J];天体物理学报;1995年01期
5 陈建生,Donald C.Morton,Bruce A.Peterson,Alan E.Wright,David L.Jauncey;类星体PKS1448—232的吸收线光谱[J];科学通报;1982年17期
6 何香涛;;由物端棱镜方法得到的NGC1097周围的类星体[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年01期
7 方励之,褚耀泉,朱杏芬;宇宙中的暗物质及大尺度结构的形成——用类星体分布的检验[J];中国科学A辑;1984年10期
8 程富华,程福臻;IUE卫星和类星体的紫外光谱[J];天文学进展;1989年03期
9 李泳,陈建生;与发射线区成协的类星体CIV吸收系统研究(Ⅱ)统计研究(2)[J];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1993年04期
10 赫然,王嘉力;关于类星体的统计研究[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学兵;;LAMOST类星体研究[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34:高能天体物理中的热点问题[C];2009年
2 张锴;;SDSS中的部分遮蔽类星体[A];中国天文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周积梁;;在1.5GHZ波段对XBLs,RBLs和FSRQs统计研究[A];2006粤港澳天文研究与天文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吕锦华;;正交的多度规多宇宙时空理论的实验验证[A];第十七届全国原子、原子核物理研讨会暨全国近代物理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吴学兵;;活动星系核中心黑洞质量及其与寄主星系的关联[A];黑洞物理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王挺贵;;大规模光谱巡天对活动星研究影响[A];中国天文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吕锦华;;黑洞问题[A];第十七届全国原子、原子核物理研讨会暨全国近代物理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蔡灵仓;陈其峰;经福谦;陈栋泉;;高温高密度氦的压缩特性及其结构的分子动力学模拟[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1999)[C];1999年
9 杨树礼;;物理学发展前沿和我们面临的困难[A];2005年全国高校非物理类专业物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杨树礼;;物理学发展前沿和我们面临的困难[A];数学·物理·力学·高新技术研究进展——2000(8)卷——中国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会第8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邰举;韩天文学家4天内发现40颗类星体[N];科技日报;2007年
2 记者 王艳红;最遥远类星体中发现恒星诞生迹象[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3 冯卫东;人类和地球都来自于黑洞[N];科技日报;2007年
4 艳红;以美发现类星体暗物质晕存在的证据[N];北京科技报;2003年
5 通讯员 胡胜友邋记者 吴长锋;我学者首次探测到特殊星系的X射线辐射[N];科技日报;2008年
6 记者 张梦然;宇宙中找寻人类同伴希望渺茫[N];科技日报;2011年
7 小尔;宇宙磁场年龄虽5亿 扩张速度却惊人[N];大众科技报;2008年
8 大 可;“巡天”印证爱因斯坦“宇宙放大”预言[N];大众科技报;2005年
9 胡剑;追踪宇宙“悬案”[N];新清华;2007年
10 本版编辑邋毛黎 何屹 陈超 张浩 毛文波 顾钢 杜华斌 郑晓春 邓国庆 何永晋 邰举;2007年世界科技发展回顾(四)[N];科技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鹏;活动星系核窄铁Kα发射线和类星体吸收线系统中类银河系尘埃[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2 吕连忠;类星体多谱勒红移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7年
3 濮兴庭;活动星系核的谱指数探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顾敏峰;AGN中央黑洞质量及辐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2002年
5 赵晓红;伽玛射线暴辐射效率、辐射能及早期余辉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7年
6 刘当波;新辐射机制在高能天体物理学中的理论与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6年
7 戴宏;AGN的多波段性质与演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6年
8 王慧元;类星体宽吸收线区的共振与电子散射偏振[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9 许云;活动星系核宽线区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2006年
10 戴海峰;活动星系核中窄发射线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志福;SDSS类星体谱线的测量及其应用[D];广州大学;2011年
2 陈叶;类星体发射线的应用—估算类星体中心黑洞质量[D];广州大学;2012年
3 蒋耀妹;类星体高分辨率光谱中Lyα森林的接近效应[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平一鼎;类星体高分辨率光谱中Lyα森林的演化[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毛慰明;γ噪Blazar天体的特性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6 郑永刚;Blazar天体的光变和CCD测光[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俊;中等强度射电平谱类星体的光学光谱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8 魏丙涛;Crab星云的多波段非热辐射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7年
9 徐燕;类星体C IV发射线的Baldwin效应[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黄凯;类星体Fe发射线产生区域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5041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tianwen/1504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