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天文学论文 >

富钙长石-橄榄石包体与其他部分典型包体W-L边的成因

发布时间:2018-03-08 14:08

  本文选题:W-L边 切入点:矿物岩石学特征 出处:《岩石学报》2016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球粒陨石中的富Ca、Al包体(简称CAI)形成于星云演化的最初始阶段,保存了大量星云形成和演化的各种信息。研究认为,包体的成因主要包括星云直接凝聚和熔融结晶,少部分甚至经历过高温蒸发过程。部分CAI最外层具有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Warking-Lovering边(简称为W-L边),CAI和其W-L边对于认识早期星云环境和界定CAI的形成时间等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W-L边的形成过程研究并不深入,且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主要介绍了三个典型包体:C#1(富钙长石-橄榄石包体)、GRV 022459-2RI5(A型包体)和GRV 021579-3RI5(富尖晶石球粒状包体)及其W-L边的矿物岩石学和氧同位素组成特征。C#1包体明显经历过熔融结晶过程,W-L边氧同位素组成具有与包体内部矿物相似的富~(16)O同位素特征,表明W-L边的成因与包体的形成过程密切相关,形成于同一富~(16)O同位素组成区域,且W-L边属于包体熔融结晶过程后期的产物。矿物岩石学特征表明,GRV 022459-2RI5属于星云直接凝聚形成,其W-L边为包体形成过程最晚期星云凝聚产物。GRV021579-3RI5经历过熔融结晶过程,其W-L边为包体结晶最后阶段的产物。
[Abstract]:The Ca-rich inclusion (CAII) in chondrites formed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nebula evolution and preserved a great deal of information of nebula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genesis of inclusion mainly includes the direct condensation and melting crystallization of nebula. A few have even experienced high temperature evaporation. Some CAI have a Warking-Lovering edge (W-L edge for short) consisting of one or more minerals and its W-L edge for understanding the environment of the early nebula and defining the forming time of CAI. Important. Right now,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W-L edge is not deeply studied.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ree typical inclusions: C #1 (Calcium-rich feldspar olivine inclusions) and GRV 021579-3RI5 (spinel spherulite inclusions) and their mineralogical petrology and oxygen isotopic compositions along the W-L boundary. The oxygen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the W-L borderline of the C#1 enclav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ich O16 O isotopes similar to the minerals in the inclusions. It is shown that the origin of W-L edg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inclusion, and formed in the same isotopic region rich in 16O, and the W-L edge belongs to the product of the late melting crystallization process of inclusion. The mineralogical and pet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dicate that GRV 022459-2RI5 belongs to the direct condensation of nebula. The W-L edge is the product of nebula condensation in the most late stage of inclusion formation. GRV021579-3RI5 has gone through the melting crystallization process, and its W-L edge is the product of the final stage of inclusion crystallization.
【作者单位】: 湖南科技大学地质研究所;页岩气资源利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03032) 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15B080) 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SKLE1423)联合资助
【分类号】:P185.8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戴德求;陈新跃;杨荣丰;;富橄榄石的富Ca,Al组分集合体的矿物岩石学特征及对比研究[J];地质科学;2013年03期

2 戴德求;陈新跃;杨荣丰;;南极格罗夫山碳质球粒陨石的研究与展望[J];极地研究;2013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大锐;;包体虽小 信息不少[J];地球;1995年04期

2 王建,李建平,王江海,马志红;滇西剑川—大理地区新生代钾玄岩系中深源包体的地质意义[J];矿物学报;2002年02期

3 陶继东;马昌前;张金阳;王书纯;王人镜;;北京房山花岗闪长岩体中包体的演化及闪长质微粒包体的成因[J];地质科技情报;2009年02期

4 郭晓东;牛翠yN;王治华;王淑贤;王梁;;滇西马厂箐岩体及其中深源包体地球化学特征[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年S1期

5 王梁;郭晓东;贾丽琼;王治华;路英川;张廷彦;;滇西马厂箐岩体暗色包体成因研究[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2年05期

6 ;液包体研究[J];地质与勘探;1977年04期

7 贝庚;;液包体研究是勘探金属矿床的一种工具[J];地质与勘探;1977年07期

8 何知礼;;我国一锑矿石膏中异常包体的发现及其成因的初步研究[J];矿床地质;1983年03期

9 M. E. Zolensky ,R. J. Bodnar ,何禄卿;用Gandolfi X射线技术鉴定流体包体的子矿物[J];地质地球化学;1985年03期

10 Н.В.Пидеров ,董振信;矿物气-液包体分析的现代方法简评[J];地质科技情报;198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桑学镇;王根厚;王梁;;西藏羌塘冈塘错岩体中暗色微粒包体混合成因的岩相学及地球化学证据[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2 董传万;闫强;张登荣;竺国强;;浙江新昌儒岙岩石包体群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A];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张维萍;赫英;董振信;;新生代玄武岩包体常量元素地球化学及成矿学意义[A];中国化学会2008年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交流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杜杨松;李铉具;;安徽铜陵岩浆岩中辉长质岩石包体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A];火山作用与地球层圈演化——全国第四次火山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马大铨;赵子杰;林惠坤;张小豪;;广东阳春盆地岗尾-石兩型花岗岩类中包体的岩石特征及其成因[A];中国地质科学院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0)[C];1985年

6 杜振永;周超;董传万;马骁雄;吕青;;浙江南麂岛岩石包体与岩浆混合作用[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王梁;王根厚;雷时斌;贾丽琼;桑学镇;;岩浆混合成因暗色微粒包体的识别标志[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8 刘蒙华;;黑龙江科洛火山群富钾火山岩中超镁铁岩包体的成因岩石学研究[A];中国地质科学院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23)[C];1991年

9 施倪承;陆琦;李国武;刘惠芳;;我国金刚石中若干包体矿物的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陈安定;;包体测温恢复古地温的尝试[A];全国包裹体及地质流体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新型手机挎包[N];中国包装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维萍;华北地块北缘深源包体的地球化学及其与成矿关系的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2 胡宝群;信阳深源包体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岩石圈模型[D];中国地质大学;2001年

3 秦新龙;安徽铜陵中生代侵入岩及其岩石包体中硫化物—金属氧化物包裹体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4 黄行凯;滇东南马关和屏边地区新生代玄武岩和地幔包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深部动力学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桑学镇;西藏羌塘冈塘错岩体中暗色微粒包体的成因及其地质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2 陈检生;花岗岩中暗色微粒包体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3年

3 王玲;桂东北大宁花岗质侵入岩与镁铁质包体年代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及成因[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4年

4 贾儒雅;西昆仑造山带丘克苏花岗岩与暗色微粒包体岩石成因及其构造意义[D];南京大学;2013年

5 成一;中国东部深源包体中的Au、Mo、含量及其意义[D];西北大学;2007年

6 臧文娟;南秦岭造山带晚三叠世五龙岩体岩浆混合作用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郭彩莲;东秦岭二郎坪地区西庄河花岗岩体的成因及形成机制[D];西北大学;2010年

8 刘讲锋;华北克拉通西部岩石圈地幔的性质:河北阳原新生代玄武岩中幔源包体提供的信息[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9 王娟;佛坪地区印支期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研究及研究的地质意义[D];西北大学;2006年

10 张建军;华北地块北缘西段巴彦诺尔公—狼山地区二叠纪牙马图岩体岩浆混合成因及其意义探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本文编号:15842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tianwen/15842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4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