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空间天球概念及其晷漏表等的天文学意义——兼与托勒玫《至大论》中相关内容比较
本文选题:东汉《四分历》 + 《至大论》 ; 参考:《中国科技史杂志》2010年02期
【摘要】:论述了东汉《四分历》前后首次出现的一些球面天文概念,并把它们和古希腊有关概念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后汉书》中晷漏表和黄赤道宿度表的天文学意义,认为东汉时期在测算实践的基础上已经初步尝试并基本建立了一个空间天球模型。关于古代中国的"似黄纬",在托勒玫天文学中可以找到类似的概念。比较了东汉和古希腊对于太阳视赤纬、黄赤道坐标变换、昼夜长度和天体中天等的计算方法和考虑问题出发点的异同,前者比较重视测算实践,而后者则建立在球面三角学的基础上。东汉《四分历》为后世"ki晷漏术"确立了基本模式,在中国天文学史中具有重要地位。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some spherical astronomical concepts that first appeared before and after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and compares them with the related concepts of ancient Greece. This paper further discusses the astronom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missing dial table and the yellow equatorial homology table in the Book of the later Han Dynasty. It is considered that a spatial celestial sphere model has been preliminarily tried and established 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on the basis of the calculation practice. A similar concept can be found in Tolermeg astronomy about the ancient Chinese "like yellow latitude".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difference and similarities of the calculation methods and the starting points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and ancient Greece for the solar apparent red latitud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yellow equatorial coordinates, the length of day and night and the sky in the celestial bodies. The former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calculation practice. The latter is based on spherical trigonometry.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established the basic pattern for the later "Ki dials" a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stronomy.
【作者单位】: 东华大学人文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0863001) 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20080404MS0111)
【分类号】:P1-0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李鉴澄;;论后汉四分历的晷景、太阳去极和昼夜漏刻三种记录[J];天文学报;1962年01期
2 黎耕;孙小淳;;汉唐之际的表影测量与浑盖转变[J];中国科技史杂志;2009年01期
3 孙小淳;关于汉代的黄道坐标测量及其天文学意义[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舒雯;;黄道十二宫的中国化问题[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7年04期
2 丁海斌;邓艳艳;;宋元时期的科技档案与科技档案工作述略[J];黑龙江档案;2008年02期
3 盖建民;;《丹元子步天歌》中的天文学思想略析[J];中国道教;2006年01期
4 丁进;;大、小戴《礼记》自然审美意识探微[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5 成家彻郎 ,宋镇豪 ,赵丛苍;甲骨文“星”与超新星的记录[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0年06期
6 陈振中;夏商周时代的农时与农历[J];古今农业;1996年04期
7 陈久金;中国星占术的特点[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8 石云里;“西法”传朝考(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9 陈美东;;中国古代的漏箭制度[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郑诚;;何承天岁差考[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张蝶;关于中国古代天文文献的基础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2 刘冰冰;《武经总要》中的计量知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3 郑诚;何承天天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4 郑舒;张衡论“自然之天”与“宗教之天”[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5 杨艺华;生命科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朝晖;《恒星历指》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嗣;北宋司天监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陈美东;;刘洪的生平、天文学成就和思想[J];自然科学史研究;1986年02期
2 薄树人;;再谈《周髀算经》中的盖天说——纪念钱宝琮先生逝世十五周年[J];自然科学史研究;1989年04期
3 陈美东;李东生;;中国古代昼夜漏刻长度的计算法[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0年01期
4 孙小淳;关于汉代的黄道坐标测量及其天文学意义[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0年02期
5 孙小淳;汉代石氏星官研究[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4年02期
6 曲安京;《大衍历》晷影差分表的重构[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7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琏;;中国古代的矿物学知识及其对于化学发展上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1962年01期
2 何子灿;刘士佳;;中国古代莲的染色体组型分析[J];海洋与湖沼;1983年04期
3 陶毓汾;;中国古代的农业气象科学技术之二——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J];中国农业气象;1984年03期
4 王锦光;;浙江集会纪念化学史家王t教授诞辰一百周年[J];中国科技史杂志;1988年04期
5 董英哲;从《诗经》看科学思想的酝酿[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3期
6 兰毅辉;;从《本草纲目·释名》看中国古代动植物命名的方法[J];自然科学史研究;1989年02期
7 钟守华;;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发展的计量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2年03期
8 张洁,钟学敏;论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文化缺陷[J];人文杂志;1998年02期
9 刘兵;关于中国古代有无科学的几点想法 [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中文版);2000年04期
10 李宏志;;中国古代第一大发明——经络学说[J];科学24小时;2002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一平;;当代中国环境法在伦理回归中的理念重建[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四册)[C];2007年
2 程方平;;略论中国教育的重要传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陈光;;“造化随顺”的思想背景——松尾芭蕉的“造化随顺”与中国古代自然观[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4 丁海斌;陈凡;;中国古代官方科技档案之研究[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5 谢兵良;;弘扬中国古代廉政文化,促进领导干部廉洁从政[A];湖南省领导科学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王培友;;“和”、“和谐”与“和平”思想及其演变轨迹[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7 刘笃才;;中国古代判例考论[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8 赵继伦;;《墨经》所呈现的中国古代思维方式[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9 钟祥财;;中国古代田制及其政策思想的演变[A];集雨窖文丛——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文集[C];2000年
10 张保成;;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法律制度初探[A];第二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于小晗;中国古代新四大发明[N];辽宁日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许辉;科学航海贯古今[N];中国远洋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杨彪 特约通讯员 邓佑标;赤道·赤诚·炽热[N];解放军报;2010年
4 海轩;原创音乐剧《赤道雨》面世[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5 记者 沈卫星;宋祖英主唱音乐剧《赤道雨》[N];光明日报;2003年
6 王宜文;《赤道雨》:一个多彩的音乐剧[N];人民日报;2004年
7 王峻;热情赤环 千万像素级相机“赤道”E1000登场[N];电子资讯时报;2007年
8 唐绪兵 钟叶姣;低碳经济语境下的赤道原则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N];中国信息报;2010年
9 王宜文;《赤道雨》的“另类”亮点[N];北京日报;2004年
10 ;赤道原则:银行业的环保标杆[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永林;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纲[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0年
2 王强;货殖名物研究[D];扬州大学;2005年
3 郑瑾;中国古代伪币研究—以宋代为中心[D];浙江大学;2004年
4 马莉萍;中国古代交食的宿度记录及其算法[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家授时中心);2007年
5 张同胜;《水浒传》诠释史论[D];山东大学;2007年
6 蒋传光;中国古代社会控制模式的历史考察[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7 赵亚珉;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D];河南大学;2005年
8 陈小葵;王权主义与中国社会[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9 胡昌升;道教治世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3年
10 潘峰;明代八股论评试探[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有强;中国古代土地权利制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2 邵晓岚;《文心雕龙》所受《诗经》影响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晓雷;中国古代名刺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霍丹;中国古代对姓名的法律规制探究[D];苏州大学;2012年
5 张云;中国古代檄文的修辞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6 彭静;中国古代美学之“化”范畴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静超;文本结构与接受对文学意义生成的影响[D];河北大学;2011年
8 张明;文学作品意义阐释的历史变异性初探[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9 叶瑞宾;龙骨车与中国古代农耕实践[D];苏州大学;2012年
10 李智微;中国古代“逸”范畴的结构与类型[D];云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970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tianwen/1797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