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矩”:一种独特的世界观——安清翘科学思想初探
本文选题:安清翘 + 矩 ; 参考:《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1年02期
【摘要】:清代中叶特别是乾嘉考据学派之后,实学蔚为一时风潮。在改造、发挥朱熹理学"数乃是分界限处"以及总结、融会易学象数和义理两大解释传统等基础上,我国清代学者安清翘提出了一种独特的世界观——"矩",以之作为理解和把握世界的出发点,并贯融于其数学、天文和乐律的研究之中。文章首次对安清翘的科学思想进行了探讨,发掘了"矩"的实证、数学化以及机发论的特征,认为"矩"的世界观是从"理实交融"到"理数合一"的自觉跨越,相应的"}\矩"的方法论是对传统"格物"的一种超越。
[Abstract]:In the middle of Qing Dynasty, especially after the Qianjia textual criticism school, practical study became a fad. On the basis of reforming, giving full play to Zhu Xi's Neo-Confucianism, "the number is the dividing line" and summing up the tradition of two great interpretations, such as "the number of figures in Yi Yi" and the "righteousness and principle", etc. An Qingqiao, a scholar in Qing Dynasty, put forward a unique worldview, "moment",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understanding and grasping the world, and integrated it in the study of mathematics, astronomy and music law. For the first time, the article probes into the scientific thought of an Qingqiao, excavat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ment", such as demonstration, mathematics and the theory of machine-development, and holds that the world outlook of "moment" is a conscious leap from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o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number". The methodology of the corresponding "} moment" is a surpassing of the traditional "lattice".
【作者单位】: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东华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P1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杨小明,李树雪;安清翘关于岁差的认识[J];中国科技史杂志;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兴茂;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与科学的不同走向[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汪万福,张伟民,李云鹤;敦煌莫高窟的风沙危害与防治研究[J];敦煌研究;2000年01期
3 王圣;浅谈柏拉图“灵感说”[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4 杨金云;“天人合一” 学说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影响[J];管子学刊;2001年03期
5 胡孚琛;新道学文化的综合创新之道和普世价值[J];河北学刊;2003年05期
6 何忠礼;;南宋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J];河北学刊;2006年05期
7 杨小明;黄勇;;日月五星左、右旋之争:安清翘的左旋会通[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8 胡孚琛;21世纪的新道学文化战略——中国道家文化的综合创新[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9 李祖扬,杨明;简论中国古代的环境伦理思想[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10 金福凯,张祖贵;论科学美对科学理论发展的推动作用[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费多益;论科学的合理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李建华;知识生产的经济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3 刘亚敏;大学精神探论[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4 李朝晖;知识与控制:中国古代科学教育的社会学解读[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5 谢勇;西方美学情感范畴论[D];复旦大学;2005年
6 胡敏;中西人体美观念及其表现形式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赵怀俊;走向神坛之路[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8 杨挺;奥尼尔表现主义戏剧观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9 周保彬;海因里希·沃尔夫林艺术风格理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剑;在时间中自由地审美[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2 王妍慧;普希金的圣经情结[D];湘潭大学;2003年
3 周涛;聚焦生命:鲁迅与厨川白村[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4 王裕亮;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美术的紧张[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5 赖秀金;龙洗现象的流固耦合有限元动态仿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6 张宏志;河南大学近代教育建筑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7 黎昌珍;论社会文化环境对技术发展的影响[D];广西大学;2005年
8 杨真;论奥古斯都的文化政策[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9 扈庆燕;感悟“为人生的美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权莉;菲利浦·锡德尼的诗学思想[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杨小明;梅文鼎的日月五星左旋说及其弊端[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3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黄勇;安清翘《推步惟是》解读[D];山西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8017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tianwen/1801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