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天文学论文 >

大口径射电望远镜超宽带接收机技术发展

发布时间:2018-04-27 21:12

  本文选题:射电望远镜 + 超宽带 ; 参考:《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2017年05期


【摘要】:新疆奇台拟建的110m全可动射电望远镜(QiTai Radio Telescope,QTT),在引力波探测、黑洞发现、恒星形成、星系起源等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将发挥重要作用,并可发展应用于深空探测,如探月工程与火星和金星探测.满足众多科学需求需装备超宽带、多波束、高灵敏度接收机系统,而大口径射电望远镜接收机技术面临众多挑战.本文论述了国内外射电天文领域大口径射电望远镜接收机技术发展,包含超宽带馈源/极化器、超宽带低噪声放大器、多波束接收机技术的发展与现状,分析了接收机研制过程中的难点与挑战.基于QTT科学目标和技术进展,给出了初期的接收机系统配置方案,分析了接收机的馈电形式、关键器件研制与选型、关键问题与难点.
[Abstract]:The 110m fully mobile radio telescope proposed by the Xinjiang Qitai Radio TelescopeTTT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ields of gravitational wave detection, black hole discovery, star formation, galaxy origin and other basic scientific fields, and can be applied to deep space exploration. Such as lunar explor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Mars and Venus. To meet many scientific needs, UWB, multi-beam and high-sensitivity receiver systems are needed, while the receiver technology of large aperture radio telescope is facing many challenge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of receiver technology for large aperture radio telescope in the field of radio astronomy at home and abroad, including the development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ultra-wideband feed / polarizer, ultra-wideband low-noise amplifier and multi-beam receiver. The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ceiver a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scientific goal and technical progress of QTT, the initial configuration scheme of receiver system is given. The feed form of receiver, the development and selection of key devices, the key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are analyzed.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中国科学院射电天文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编号:2015CB8571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U1431230,11473061)资助
【分类号】:TH7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俞伯;;压缩感知在脉冲超宽带穿墙雷达中的应用[J];大众科技;2012年05期

2 刘志娟;;超宽带无线电抗干扰性能分析[J];科技资讯;2012年22期

3 王振;;超宽带穿墙雷达的等效时间采样方法研究[J];大众科技;2009年02期

4 耿利飞;魏光辉;潘晓东;付立;朱艮春;;某型通信电台超宽带辐照效应[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1年12期

5 袁永康;超宽带:无线数据传输的主力军[J];国外科技动态;2002年07期

6 张现福;丁恩燕;陆巍;陈志刚;杨周炳;刘天文;;高功率超宽带双极脉冲产生技术[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0年03期

7 冯金振;郑国莘;;Chirp-BOK-BPSK调制超宽带无线传输技术[J];应用科学学报;2008年02期

8 高怀林;刘濮鲲;阮存军;;等阻抗超宽带高能微波发生器模拟研究[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2年03期

9 贾占彪;朱爱民;李正华;杨建;;超宽带抗干扰性能分析[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1期

10 邱建荣;;超宽带光放大材料领域研究取得进展[J];中国激光;2005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寻觅;欧阳缮;邓洪高;;一种超宽带穿墙雷达的目标信号检测方案[A];第十三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7)论文集[C];2007年

2 王旭辉;;超宽带网络技术研究[A];宽带中国战略与创新学术研讨会(30)论文集[C];2012年

3 明艳杰;;超宽带定位技术在矿井下的应用[A];煤矿自动化与信息化——第21届全国煤矿自动化与信息化学术会议暨第3届中国煤矿信息化与自动化高层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1年

4 周先军;胡修林;张蕴玉;;基于有噪模板的超宽带快速捕获算法[A];2005年全国超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肖尚辉;江毅;;一种低采样率的超宽带信道估计算法及其性能分析[A];第十三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7)论文集[C];2007年

6 孟凡宝;;高功率超宽带电磁脉冲产生和辐射[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1999)[C];1999年

7 宋朝晖;刘志惠;张胜辉;邱景辉;;一种低剖面超宽带巴伦的研究[A];2003'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C];2003年

8 江瑛;杨宏春;王雄;;新型超宽带均匀渐变巴伦的设计与研究[A];2009年全国天线年会论文集(下)[C];2009年

9 何玉娟;王德强;刘丹谱;;超宽带室内多径信道统计特性[A];第九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10 何玉娟;王德强;刘丹谱;;超宽带室内多径信道统计特性[A];第九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巍 李宏宇;203所 超宽带捷变频技术国际领先[N];中国航天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曾娅;“超宽带”将以从未想象的方式连接世界[N];人民邮电;2014年

3 本报记者 曾娅;华为领导超宽带产业:面向未来的路从脚下开始[N];人民邮电;2014年

4 记者 高远心;更多超宽带产品加速问世[N];电子资讯时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卢子月;“超宽带、无边界”助运营商应对数据洪流[N];通信产业报;2013年

6 中新;超宽带新技术助您隔墙长眼[N];厂长经理日报;2000年

7 朱新亚;超宽带踏上漫漫征途[N];中国计算机报;2005年

8 记者 刘纯友;新技术“剪掉”电视机信号线[N];安徽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姚春鸽;面向商业成功 释放超宽带潜能[N];人民邮电;2013年

10 朱新亚;超宽带命运未定[N];中国计算机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林杰;随机投影的观测方法及其在超宽带信号采样中的应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2 李邦宇;超宽带生物雷达成像及生命信号检测关键问题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2年

3 晋良念;超宽带穿墙雷达成像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4 陈列尊;超宽带中红外光参量放大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5 张伟军;UWB-HPM空间目标探测雷达实验系统及其相关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6 李衍忠;超宽带脉压雷达信号产生系统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0年

7 周时凤;超宽带光放大用新型发光材料的设计,,制备和光学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邹倩颖;超宽带电磁场传播特性模拟与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2 曹煜;微波通信系统中六端口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3 陈培哲;超宽带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4 马瑞霞;超宽带混沌穿墙雷达的成像研究和抗干扰性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5 黄博;低剖面平面模块化超宽带阵列天线的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6 MORANDY Yohann Georges Emile;一款超宽带惯性定位系统[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7 刘咸阳;低剖面超宽带电小天线设计[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8 王一帆;超宽带宽波束天线研究与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9 王瑞振;基于SIW的超宽带端射天线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10 罗明艺;超宽带及OFDM信号仿真软件模块人机接口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8123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tianwen/18123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2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