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玛暴余辉及伽玛射线脉冲双星多波段辐射的研究
本文选题:伽玛 + 余辉 ; 参考:《南京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摘要】:伽玛射线暴(简称伽玛暴)是一种来自宇宙空间的短时标、高强度的伽玛射线爆发现象。它是宇宙大爆炸以后最剧烈的天文爆发现象。自从在1967年被偶然发现(1973年发表文章)以来,该爆发现象的起源及相应的物理过程一直是天文学家们研究的最前沿课题之一。1997年伽玛暴在低能段长持续时间的对应体一余辉被发现以后,伽玛暴相关问题的研究进入了黄金时期。目前人们已经观测到了余辉从射电到GeV伽玛射线能段的多波段辐射。对余辉多波段辐射的研究不仅可以检验和完善伽玛暴的标准模型,还有助于了解伽玛暴激波中的微观物理过程、辐射机制、周围环境结构及宿主星系特征等基本问题。 除了发生在宇宙学尺度上的伽玛暴以外,银河系中的一些脉冲双星系统也会产生伽玛射线及其他多波段的辐射。这类系统是由脉冲星和年轻的大质量恒星组成,目前能够确定的只有PSRB1259-63/LS2883这一个系统。此外,虽然LS5039、LS I+61°303、HESS J0632+057及1FGLJ1018.6-5856这四个系统中致密天体的类型还不是很明确,但是很多人相信可能也是脉冲星。这类系统一般有着从射电到TeV伽玛射线的多波段辐射,且各波段的光变曲线是随轨道周期性变化的。在星风相互作用模型下对此类系统多波段辐射的研究可以帮助了解脉冲星风及大质量恒星星风的性质。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是伽玛暴余辉及伽玛射线脉冲双星的多波段辐射,其中包括通过拟合伽玛暴多波段余辉来检验伽玛暴的统一动力学模型、对余辉中增亮现象的解释以及对伽玛射线脉冲双星PSR B1259-63/LS2883的多波段光变曲线的拟合。本文首先分别对伽玛暴及伽玛射线脉冲双星的研究现状做一简单的综述,随后对我们的几个具体工作进行详细的介绍,最后是对未来的工作做一些展望。论文的具体组成如下: 第一章是对伽玛暴研究领域的综述。首先回顾了四十多年来对伽玛暴及其余辉的观测进展,其中包括了Swift卫星和Fermi卫星的最新观测结果。接下来从理论方面介绍了伽玛暴的标准火球模型和余辉的标准模型,包括动力学演化和辐射机制等等。最后还对伽玛暴的中心能源模型和伽玛暴宇宙学的研究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第二章是对伽玛射线脉冲双星研究领域的综述。首先总结了PSR B1259-63/LS2883、LS5039、LSI+61°303、HESS J0632+057及1FGL J1018.6-5856这五个系统的多波段观测特征。随后对脉冲双星系统的星风相互作用模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具体包括星风作用产生弓激波的几何形状、激波中的磁场和电子分布、产生多波段辐射的各种辐射机制以及双星系统中光子湮灭过程等内容。 第三章中我们通过拟合GRB980703的多波段余辉光变曲线对余辉的统一动力学模型进行了检验。该伽玛暴有着丰富的多波段观测数据,特别是它的射电余辉非常明亮以至于在爆发后1000多天还能被观测到。此外,它的多波段余辉光变曲线中没有特殊的特征,也就是说没有增亮、平台、快速衰减或缓慢衰减等现象。以上这些特点使得GRB980703成为伽玛暴研究领域中非常重要的样本之一,尤其是在研究深度非相对论阶段余辉行为中显得更加弥足珍贵。我们使用一个既适用于绝热情形又适用于高度辐射情形、既适用于极端相对论阶段又适用于非相对论阶段的余辉统一动力学模型对该伽玛暴的多波段余辉进行了拟合。计算结果表明余辉的统一动力学模型可以满意地解释GRB980703多波段余辉光变曲线的行为。通过拟合我们还得到了一些关于伽玛暴外流和周围环境的物理参数,并对GRB980703宿主星系的消光量进行了估计。 第四章中我们提出了对伽玛暴余辉中增亮现象的一种可能的解释。随着观测数据的积累和观测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在Swift卫星上天以后,人们在伽玛暴余辉中发现了许多标准余辉模型所不曾预言的特征,其中之一就是在许多伽玛暴余辉中发现了增亮现象。我们发现在余辉统一动力学模型中加入大质量恒星周围的星风泡环境及激波微观物理参数的变化可以较好地解释伽玛暴余辉中的一些增亮现象。我们研究了各个模型参数对伽玛暴余辉产生的影响,并利用该模型对GRB060206、GRB070311及GRB071010A的光学和X射线余辉光变曲线进行了拟合。 第五章中我们对到目前为止唯一一个确定其中致密天体为脉冲星的伽玛射线双星系统一PSR B1259-63/LS2883的多波段观测进行了解释。该系统X射线和TeV伽玛射线能段的光变曲线的轮廓是类似的,均在近星点两侧呈双峰分布。最近Fenni卫星的观测结果表明该系统GeV伽玛射线辐射的光变曲线在近星点前没有明显的信号,但在近星点后出现了明显的耀发现象。这些多波段性质都很难用标准星风相互作用模型来解释。一些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星风相互作用产生的弓激波的尾部,辐射物质的整体运动可以达到中等相对论性甚至极端相对论性速度。我们发现该区域中经Doppler增强的同步辐射可以很好地产生观测到的GeV伽玛射线能段的耀发现象。此外,我们还发现之前在Crab星云中发现的脉冲星风中能流的各向异性效应对产生X射线和TeV伽玛射线能段光变曲线的双峰结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用这两种效应对PSRB1259-63/LS2883的多波段光变曲线及能谱进行了很好的拟合。 最后,第六章是作者对未来有关伽玛暴和伽玛射线脉冲双星工作的展望。
[Abstract]:Gamma - ray bursts ( referred to as gamma - ray bursts ) are a short - term , high - intensity gamma - ray burst from cosmic space . Since it was discovered in 1967 ( published in 1973 ) , the origin of the outbreak and the corresponding physical process have been one of the most advanced topics of astronomers ' research .
In addition to gamma rays occurring on the cosmological scale , some pulsed binary systems in the Milky Way generate gamma rays and other multi - band radiation . These systems are composed of pulsed and young mass stars , but many believe that the types of dense objects in the four systems are pulsed . In addition , although LS5039 , LS I + 61 掳 303 , HESS J0632 + 057 and 1FGLJ10180.6 -5856 , the types of dense celestial bodies are not very clear . In addition , although LS5039 , LS I + 61 掳 303 , HESS J0632 + 057 , and 1FGLJ1018 . 6 - 5856 , the types of dense objects are periodically changed along the orbit .
The research content of this paper is the multi - band radiation of gamma - ray afterglow and gamma - ray pulse double stars , which includes the fitting of gamma - burst multi - band afterglow to verify the uniform dynamic model of gamma - ray , the explanation of the brightness enhancement phenomenon in afterglow and the fitting of the multi - band optical variable curve of the two - star PSR B1259 - 63 / LS2883 .
The first chapter is a review of the field of gamma storm research . Firstly , it reviews the observation progress of gamma storm and its afterglow in more than forty years , including the latest observations of Swift satellite and Fermi satellite .
In chapter 2 , the multi - band observations of these five systems a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 including PSR B1259 - 63 / LS2883 , LS5039 , LSI + 61 掳 303 , HESS J0632 + 057 and 1FGL J1018 . 6 - 5856 .
In chapter 3 , we verify the uniform dynamic model of afterglow by fitting the multi - band afterglow curve of GRB980703 . The gamma - ray has abundant multi - band observation data , especially its radio afterglow is very bright so that it can be observed more than 1000 days after the outbreak .
In chapter 4 , we put forward a possible explanation of the brightness enhancement phenomenon in gamma - ray afterglow . As the observation data accumulates and observes the progress of observation technology , especially after the Swift satellite , one of them has found many bright phenomena in the afterglow of gamma - ray . We have found that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model parameters on the afterglow of gamma - storm can be explained well . We have studied the optical and X - ray afterglow photovariable curves of GRB060206 , GRB070311 and GRB071010A by using the model .
In the fifth chapter , we have made an explanation of the only one PSR B1259 - 63 / LS2883 , which has been used to determine the gamma ray dual star system in which the compact celestial bodies are pulse stars .
Finally , the sixth chapter is the author ' s perspective on the future work of gamma - ray and gamma - ray pulses .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P17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发印;;伽玛暴宇宙学的研究[J];天文学报;2011年04期
2 韦大明;逆康普顿散射对γ暴余辉的影响(英文)[J];紫金山天文台台刊;1999年03期
3 邓小龙;刘炯;杨建明;;一种对伽玛暴瞬时谱的新解释[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4 袁强,王宝泉,张同杰;利用超新星和伽玛暴观测限制宇宙学模型:物质创生模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5 林一清;;伽玛暴及其早期X射线余辉的观测特征[J];天文学报;2007年04期
6 尹跃;彭朝阳;郭永国;;伽玛射线暴内光度和峰值能量关系的统计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7 陆睿静;邓家干;;一个新光度指示器:熵缩放指数[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8 ;古代物种大灭绝可能缘于伽玛暴[J];华夏人文地理;2005年07期
9 俞云伟;戴子高;郑小平;;Swift时代伽玛射线暴及其余辉的多波段研究[J];天文学报;2010年01期
10 董云明;赵晓红;贾兰伟;;火球框架下的不同角区域形成的脉冲(英文)[J];天文研究与技术;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陆;张永杰;徐昊;孙建超;柴军营;吴伯冰;;伽玛暴偏振仪中心控制模块设计与实现[A];第十五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袁业飞;;伽玛暴的中心引擎[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34:高能天体物理中的热点问题[C];2009年
3 梁恩维;;伽玛暴中X辐射物理起源的多样性[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34:高能天体物理中的热点问题[C];2009年
4 ;伽玛暴宇宙学(英文)[A];中国天文学会高能分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张富文;;两个特殊的伽玛暴的时间特性和谱延迟-从X射线到伽玛射线波段[A];中国天文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徐磊;戴子高;;能量转化率对伽玛暴能量的修正[A];中国天文学会高能分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吴伯冰;董永伟;李延国;刘江涛;张双南;;SVOM/GRM初步方案设计[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会议手册及文集[C];2009年
8 ;高能分会场报告日程[A];中国天文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手册[C];2011年
9 孙建超;张永杰;李延国;柴军营;吴伯冰;;POLAR数采系统中LVDS总线冷备份的研究[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会议手册及文集[C];2009年
10 ;高能分会场报告日程[A];中国天文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娜利;根植沃土 志向高天[N];广西日报;2010年
2 陈洪涛 张锦程;科研领域海阔凭鱼跃 天体空间天高任鸟飞[N];科技日报;2011年
3 张虹邋吴红梅;紫台研制伽玛射线谱仪成功开机[N];新华日报;2007年
4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王绶t/;“观天巨眼”的两个背景[N];大众科技报;2008年
5 林子;不同国家的精准农业[N];兵团日报(汉);2004年
6 记者 杜庆君;我市首例脑瘤“巨人症”患者得到治疗[N];唐山劳动日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王蔚佳;国产伽玛刀接受市场磨砺[N];中国医药报;2006年
8 ;软瓷技术成果应用研讨会在穗举行[N];中国建设报;2009年
9 ;2009:科学新图景[N];文汇报;2009年
10 科文;用伽马射线对付豆类致人放屁问题[N];北京科技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孔思伟;伽玛暴余辉及伽玛射线脉冲双星多波段辐射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2 徐明;伽玛暴外流与介质相互作用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操小凤;X射线双星快速光变研究与伽玛暴的光度和红移统计[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贺昊宁;伽玛射线暴多信使手段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5 张富文;伽玛暴脉冲时变特征及其对能量的依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8年
6 刘炯;同步曲率辐射机制的物理特性[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7 彭朝阳;伽玛射线暴单脉冲光变曲线和能谱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7年
8 赵晓红;伽玛射线暴辐射效率、辐射能及早期余辉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7年
9 雷卫华;Blandford-Znajek过程[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10 苏成悦;伽玛暴内禀脉冲动力学和辐射机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汉成;伽玛暴微光变特征时标研究[D];广西大学;2011年
2 仪双喜;伽玛暴初始洛仑兹因子和中心引擎的活动时标[D];广西大学;2011年
3 魏俊杰;伽玛暴能谱和伽玛暴宇宙学[D];广西大学;2012年
4 唐庆文;伽玛暴光学与X射线余辉关联性分析[D];广西大学;2012年
5 谢yN;磁场对中微子主导吸积盘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冯思轶;Fermi时代伽玛射线暴相关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7 崔晓红;伽玛暴能谱性质和喷流结构模型的统计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5年
8 兰晓霞;黑洞吸积盘的大尺度磁场位形及其提能机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9 谢伟;伽玛射线暴的观测和理论以及双成分喷流的磁驱动模型[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林征胜;嫦娥一号绕月伽玛能谱分析技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704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tianwen/1870415.html